美文日 - 美文欣赏阅读,用心与您分享。

首页词语造句正文

成语的故事(精选15篇)

成语2024-09-02 15:30:35

成语的故事1

  【成语】以羊易牛

  【注音】yǐ yang yi niu

  【解释】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成语故事】

  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我也就没有听说过。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好吗?宣王问:仁德怎样就可以统一天下呢?孟子回答道: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阻挡得住他。宣王问: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做到爱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宣王问: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在胡龁那里听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要用它祭钟。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那人)问:那么就不要祭钟了吗?大王说:怎么可以不要呢?用羊替代它!不知是否有这件事?宣王说:有这回事。孟子说:凭这样的心肠就足以统一天下啦!(用羊代牛祭钟)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出于吝啬,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宣王说:是这样,确实有这样议论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吝惜一条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惊惧哆嗦的样子,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所以才用羊去替代它的。孟子说:大王不要责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哪能理解您的做法?(因为)大王如果可怜牲畜无辜被杀,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宣王笑着说:这倒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并非吝惜钱财而以羊换牛啊。也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了。孟子说:没什么关系,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呢,(因为当时您只)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的,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正因为这样,君子要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

成语的故事2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蜀,走过来!”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成语的故事3

  妄自尊大

  马援,字文渊,茂陵人。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帝。当时,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队,各霸一方,各自为政。在各路豪强中,公孙述最为强大,他在成都称帝。为此,在陇西一带称霸的隗嚣,派了马援去公孙述处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能长期地割据一方。马援在隗嚣手下,是个很受器重的将才,他接受使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为公孙述是他的同乡,早年又很熟悉,所以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日说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了皇帝的架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见他,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接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眼。对此,马援当然很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排场,自以为强大,有才干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眺,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的光武帝那里去寻找出路。”后来,马援投靠了光武帝刘秀,在光武帝手下当了一位大将,竭尽全力,帮助光武帝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

  【释读】妄:过分地;尊:高贵。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

成语的故事4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正正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

  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成语的故事5

  一天早上,我吃完早饭来到了学校。当我走到班级门口时,我惊喜地发现地上有一张5元的纸币。我心想:如果我捡了把它交给老师,找到失主后,老师一定会表扬我的。可是,当我弯腰捡钱时,又走来了一个我们班最调皮的学生。我知道,肯定要开始一场大战了。

  我正想着,那个调皮学生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了,他看了看我,问:“你在干什么?”我吞吞吐吐地说:“没……没干什么?”

  他往地上看了一看,发现了地上的5元钱,假装怒气冲冲地说:“好呀,发现了钱居然不和我分享!”说着,就弯下了腰去捡钱了。

  我见了,心里着急了起来,心里想:如果钱被他抢走,他肯定不会交给老师,只会拿去买吃的东西。这样,我就不会被老师表扬了。想到这里,我鼓足了勇气,上去一把抓住了他,想去把他手里的钱抢过来,可是,他一下子就把我摔倒在地上。我踉踉跄跄地爬了起来,又冲上去抱住了他,就这样,我们就开始了一场混战。

  过了一会儿,我和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定睛一看,我和他的心头一震,原来是班长。

  班长疾步走了过来问道:“这钱是谁的?”我和他说:“是……是捡的。”班长一听,一把将5块钱拿了过去。

  刚巧老师来了,班长就把5块钱交给了老师,老师知道是她拾到的,大大地表扬了她一番——班长就是班长,拾金不昧美名扬。

  我和那调皮同学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了。

  哎,这真是同学相争班长得利呀!

成语的故事6

  古人所说的"杯酒"就是喝酒,"释"就是放弃、丢掉或解除的意思。"杯酒释兵权"就是说喝酒的时候放弃、丢掉、解除了兵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唐朝末年,爆发了一次规模很大的黄巢农民大起义,唐朝统治者为了镇压农民大起义,命令各地军事将领和地主武装与农民军作战。在农民起义被镇压之后,全国形成了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局面。在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朱温建立的梁、李存勖建立的唐、石敬瑭建立的晋、刘知远建立的汉和郭威建立的周这五个先后更替的朝代,史称"五代",与南方所建的十个割据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周代的第二位皇帝柴荣是很有作为的国君,他一系列革新措施,大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不幸的是他过早去世了,皇位由他的7岁的幼子柴宗训继承。

  柴荣临死前,提拔赵匡胤为最高军事将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利用他手中的兵权,在960年的正月,经过周密的布置,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也就成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尊称他为宋太祖。

  宋太祖连年向南方的割据政权发动进攻,取得很大的胜利。但同时他一直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自己是利用手中的兵权夺取周的政权的,现在自己手下有些将领拥有很大的兵权,万一他们也像自己一样发动兵变,自己建立的宋朝不就完了吗?宋太祖就决定以满足下属将领的物质欲望为手段,和气地解除他们手中的兵权。

  在宋太祖做皇帝的第二年(961年),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准备了丰盛的筵席,宴请石守信等几位握有重大兵权的高级将领。当他们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宋太祖对他们说:"我现在没有一个晚上睡得安稳。要是有人也像我一样,被部下黄袍加身(即被拥立为皇帝),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在座的将领们吓得满身大汗,急忙请求宋太祖给他们指出一条出路。于是宋太祖说:"你们如果放弃兵权,多买些好地、好房,替儿孙多置备产业,自己饮酒作乐一辈子,我们不是能相安无事了吗?"将领们连连称是。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向宋太祖上表称病,请求解除兵权。宋太祖则给了他们许多金银财物,并给他们每人一个没有实权的荣誉头衔----节度使。

  就这样,宋太祖解除了这些高级将领的兵权,加强了军权的集中,使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来历。

成语的故事7

  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成语的故事8

  【成语】讳疾忌医

  【拼音】hui ji ji yī

  【解释】讳:忌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

  【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译文】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成语的故事9

  上个星期五下午,我们304班举行了讲成语故事比赛,班上共有20位同学参赛。为体现公平,贺老师特地请来了方何文浩、沈博、李博、陈奕萌的妈妈来当评委。

  首先,小主持人章文昊走上讲台,给我们介绍了比赛目的和评分细则。当章文昊说:“有请一号选手吴卓凡上台,二号选手阮铭轩准备。”同学们就依次上台将自己精心准备好的故事讲了出来。有的讲得很流利,还加了自编的动作;有的讲得结结巴巴,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了。

  终于到我了,我紧张地走上讲台,敬了个队礼,大声说道:“敬爱的老师、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我今天要讲的故事是《磨杵成针》。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讲的时候,由于紧张,我停顿了几次。讲完了,我又敬了个队礼,长吁一口气,轻松地走下台,坐到座位上,等主持人报我的成绩。当听到自己只得了8。925分时,我心里很失望……

  经过两节课的激烈比赛和那些妈妈评委们的公正评分,比赛结果很快出来了。贺老师即时公布了获奖的等次。当我听到张婷婷二等奖时,心里特别开心,觉得这几天的努力没有白费。

成语的.故事10

  【拼音】天经地义

  【释义】“经”指常规,原则“义”指正理,准则。天经地义比喻正确的,不可改变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主人公】游吉

  【近义词】理所当然

  【反义词】天理难容、岂有此理

  【成语故事】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成语的故事11

  【释义】木制的牛马形体、可行走的运输器具。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阵,由于交通不便,诸葛亮便命人在葫芦谷中秘密制造木牛流马。但这项工作只有马岱一人知道。一天,长史杨仪来报告:“米粮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怎么办呢?”

  诸葛亮说:“我已经虑谋多时,此时正令人制造木牛流马。牛马皆不饮水食料,可以昼夜搬运。”

  众人皆惊道:“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的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

  诸葛亮这才把木牛流马的做法告诉大家,众人皆惊,说:“丞相真神人也。”

  木牛流马造成之后,由右将军高翔,带着1000名运输兵。驱使这群木牛流马到剑阁搬运粮食,往来不绝。

  司马懿大为惊恐,便派张虎、乐琳二将,率领500名精兵,伪装成蜀汉军,埋伏在小路上,等这些木牛流马运输队走尽之后,在它尾队上抢了三五匹牛马回来,照样儿也做一批。不过半月的工夫,造出了2000多匹,同样的能行走。司马懿大喜,便命镇远将军岑威,领兵l000多人,驾着这木牛流马到陇西搬运粮草。

  诸葛亮知道后大笑说:“我正要他抢去,我不过损失几匹牛马,不久我可得到更多的资助。”

  原来诸葛亮已料定司马懿会照样儿制造。又听到魏军果然利用木牛流马到陇西运粮,当即派出大将王平,领兵1000名,也扮作魏军,伪装成巡粮兵,混入他们的运输队,把护粮的兵将,杀得四处逃跑,赶着木牛流马回来,并且告之王平,牛马舌头安置着机关,扭转过来,就不能动了,扭转过去,又能行走。魏军是不知道这个机关的,他们追兵追到时,王平便将牛马舌头一扭转,撤军而退。魏军想赶牛马回去,谁知牛马却不能转动,拉又拉不走,扛又扛不动,干瞪眼看着。等到蜀汉援军一到达,魏军便落荒而逃。蜀军把木牛马舌头一扭转,又活动起来,把魏粮全部运回蜀汉大本营。

成语的故事12

  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

  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成语的故事13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的故事14

  道听途说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人名曰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爱说空话的人。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向艾子说:“有一户人家的一只鸭一次下了100个蛋。”

  “这不可能!”艾子说。

  爱说空话的人说:“是两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

  艾子说:“这也不可能。”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大概是3只鸭子吧。”

  艾子还是不信。

  爱说空话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鸭子的数目,一直加到10只。

  艾子便说:“你把鸭蛋的数目减少一些不行吗?”

  爱说空话的人说:“那不行!宁增不减。”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又向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有10丈宽,10丈长。”

  艾子听了说:“哪有这事,不可能的。”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那大概有20丈长吧。”

  艾子忍不住问道:“世上哪有10丈长、10丈宽的肉呢?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掉到什么地方?你见过吗?你刚才说的鸭子又是哪一家的?”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说:“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释读】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成语的故事15

  有名无实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了我何故。”

  故事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自己很穷。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贺。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无法跟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您已经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您表示祝贺呢?”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释读】表示空有虚名,而无实际内容。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出处】】《庄子·则阳》:“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国语·晋语八》:“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