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课前准备:
我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案。
预期的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教学设想: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设想。
一要多读。读什么?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2.读感情色彩实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 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一厌。
二要精讲。讲写作方面的技巧、特点。一是文章的内在联系。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二是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一一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三是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
教学效果: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 油桐 一簇 臀部 稍微 额头
擦破 蜿蜒 石钟乳 依据 源头 浓淡
突兀森郁 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转变的阵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备课时我力求实现几个转变:一是尽量避免陶醉于教师的“讲”之中,还“讲堂”为真正的“学堂”。二是由“教内容”向“教方法”转变,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的学习上。三是尝试版块设计教学,尽量简化教学环节,去繁琐存朴实,达到一课一得。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导入、学词、理清游览顺序、概括景点特点、总结收获五个环节,其中重点是理清游览顺序,难点是概括景点特点。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落差不是几步十几步之遥。课罢,感觉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几个大问题:
1.学词肤浅,不深入。交流预习情况时,学生基本上是围绕诸如“油桐”的“桐”字的书写这些非生字打转转(这也从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学生的现有认知就是停留于此),而有意无意回避着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交流不理解有疑问的生词,诸如:明艳、十来进、水程等,给以再充足的时间,只有时间充足才能保证交流的深入、有效。
2.质疑问难,少时间。预习检测时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因时间不足,我就急着向下推进教学。在另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提不理解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关注到了作者的表达,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映山红和杜鹃作比。再如,“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为什么说是二三丈,还加了语气词“吧”。关注词语意思的则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红色”的“呈”字,“一路迎着溪流”的“迎”。学贵有疑,有疑问的地方就有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本节课教学教师还是过多的牵着学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学情把握,欠准确。理解本课的重点我采用画游览示意图的方法,教师先引导找出前三个金华、罗店、入山,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五个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可能因为本课的顺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级上册学过游记的文章吧,孩子们几乎全部正确,并且很完整。而相对于难点初步概括出景点特点,给的时间既不充裕教师指导也不够。这再次给我一个提醒,教师要先知先觉,学情了然于胸才不致于偏离课堂的航标。
一节课,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学生知识大厦的重要基石。在课堂的教学中,也只有上好了这一节节课,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担子。失败、遗憾并不可怕,因为转变需要经历阵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选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我还通过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始终让学生沉浸于参加夏令营去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他们感觉在身临其境的游览西沙群岛。
二.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特色任务是语言训练。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从数量上分析,其中自由朗读四次,集体朗读五次,个别朗读的次数更是充分。从质量上分析,我给了每个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从而有助于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并产生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在各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学生朗读的增量体现较为明显。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我将从赏句入手,抓住体验,通过课件、诵读、动作、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尝试阅读用欣赏的方式进行,学生对喜欢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有朗读的自主权,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时,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景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介绍等,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叶圣陶老先生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了景物描写。文章中有两条出索,一条是明线一游览顺序,一条是暗线-泉水的流经路线。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训知水平,教学始终以明线一游览顺序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1、质疑问难,归纳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思考。为学生提供多次读书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2、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积极动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说出自己的见解,感受到景物的特点,并能借助图片展开丰富想象,加强对内容的理解。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深化认识,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富于变化的课堂,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见解,因而课堂不可能是预设的,意外的插曲相信大多数老师都经历过,我也有过这样一次难忘的经历。
记得那是一节语文课,上的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经过。双龙洞分外洞和内洞,连接内外两洞的是一个孔隙,进出靠一只用绳拉动的小船。课堂肯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默读“孔隙”这一段,然后归纳孔隙的特点。看到学生默读后纷纷举起了手,我便开始点名了。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孔隙的特点是很小!”高举的小手纷纷放下了,看来大家都赞同这个答案,相信教过这篇课文的老师也都不会否定这个答案,可正当我转身准备把“小”字板书到黑板上时,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了。“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捏着粉笔的手放下来了。“请说!”一名男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我也一时没有回过神来。同一段课文,归纳人同一个景点的特点,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我还是头一回碰到。这时,我只觉得同学们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说一点都不紧张那是假话,但当时我还是比较镇定,我既没有肯定,没有否定,而是转向全班学生,用赞赏的口吻说:“你们真会读书!同一段课文,竟能读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看来值得大家深究一下。”接着,我让同学们再细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孔隙的特点到底是大还是小,依据是什么?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纷纷发言:
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小,因为它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而且这只小船只容两人并排仰卧,再设法容第三个人。”
“我反对”,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才对。理由是“孔隙”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窟窿眼”“小裂缝”,而这里孔隙却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认为很大。课文中写道:虽然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从这个转折的语气就很明显地看出孔隙是很大的。”
“有道理。”我暗暗称赞。
又一阵清脆响亮的声音传来:“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很小才正确,课文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外洞容纳1800人开会都不觉得挤,而孔隙只容一只小船进出,孔隙和外洞相比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说得真不错!”我不由地伸出了大拇指。由此可见,大与小是──学生脱口而出──是相比较的!
“真了不起!”我情不自禁地叫好。很抽象的道理竟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悟出来了!我灵机一动,顺势引导:“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此刻,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椅子小,课桌大。”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讲台大,课桌小。”“对了!这就是相比较的大小。”我鼓励道。
“老师,我来说:月亮小,太阳大,月亮和星星比,月亮也很大。”
“老师,我也能说:西瓜大,苹果小,苹果和葡萄比,苹果也很大。”
课堂与生活就这样巧妙地联系起来了,知识与感悟就这样自然生成了。我为学生们活跃的思维,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及自悟自得的能力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这小小的插曲前后不到五分钟,却使学生和我都受益非浅。在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思维的碰撞,对辩证法的观点有了初步的感悟和理解;而我,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教学新理念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是的,尊重学生,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思维的火花才会闪现。个性化的阅读必将带给课堂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善于把握这种不确定因素,真正使我们的教与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试想:如果我按照预先设定的教案垄断课堂,硬牵着学生走,会有刚才那精彩的瞬间吗?教案是课前预先的设想,但不能成为课堂的羁绊。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现、质疑、讨论、争辩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课堂,变成学生体验成长快乐的课堂。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6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时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7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写的,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全文,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还是不难理清。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学本课时鉴于文章的篇幅较长,不同于2课抓住某种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读起来顺口,自然流畅,因此,只要在初读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学习。引导学生用“选读”或“跳读”的方式,抓住重点字词,用“总—分—总”的方法去归纳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本文语言朴素,真实可感,于是我在课前孕育了写作,为学习新课作铺垫,“温故而知新”。
首先“以旧促新”。课前,我将学生带出了校园,去参观了羊桥村的乐和家园。出发前,我初步为去参观的目的地理了一条简单的线路图,“出发时间心情—一路所见所闻—目换地(乐和家园)。”引导学生抓住“乐和家园”的房屋建设,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乐和家园”的建设规划图标,按观察的先后顺序记录,然后进行写作,在评讲学生习作时,进行适当的写作特点的渗透。新课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写作方法去对比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着笔,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巡视了整个教室,很大部分孩子都能作些旁批,勾画重点字词,我并进一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收获,画出简单的线路图,很快有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一路(美景)——洞口(宽)——外洞(大)——孔隙(险)——内洞(奇)。
我并进一步的出示要求“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景物,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作了较难的阅读要求:作者所看到的与所描写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作者着笔的目的,也就是写作目的,其实每位作者动笔的目的,也就是想寄予某种思想感情。则“主要内容+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里,我又阐述了一般记叙文归纳中心思想的几种模式。(这是新教材不要求的,但我认为学语文,就得学会欣赏,只有懂得欣赏,才能感觉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与快乐!才能在自己的胸中升腾起大自然的魅力,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涌现一种无穷无尽的自然风光。)
其次,和作者分享快乐。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叶老的着笔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导游,和我们一起迎着溪流,闻着花香来到神奇的双龙洞。(由看到——体验——热爱)。要求学生带着这种如闻似见的感觉,再次走进文本,认真研读“一字一词一句”读熟,感情到位。想想作者在记叙游览的过程中,是怎样找到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由此小结作者所采用的写作特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比如:文中作者就抓住典型景物写出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突出景物的特点,运用设问,假设等句式和说明,比拟的方法进行具体形象地描述。
那么,怎样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这是本课中要渗透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要会用。一篇文章写的好不好,顺序是关键。有了顺序才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才会使事物的条理记叙的更清楚。首先弄清游记的文理线索。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作者就很好地抓住了文理线索。一是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二是水流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叙述清晰,一目了然。其次要做到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如文中作者开篇点明游览的时间及目的地,中间部分记叙了游览的经过,文章结尾写了自己游览结束,出了双龙洞,叙述完整,让人印象深刻。游览的先后顺序,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的美丽景色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综合拓展也重要。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拓展一些与课文有关知识衔接。比如:叶圣陶名言,每学一篇课文后进行类似文理训练,力求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每篇课文都有一些亮点,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然后实践训练。如“春游”“秋游”……
说实话,本课的教学不是很理想,我说的是头头是道,也条条有理,但学生的感觉似雾里看花。从作业上看,基础还是过关的,习作不好,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从语言上“机械僵硬”,似乎在努力地完成一道填空题,根本就不会抓住事物写具体。我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引入有些深了,过分地去强调了写作的特点,特别的要求,这就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不自信的感觉,打不开思路,也敞不开心菲,连成绩好的好像也无话可说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不能强牵附会,不能要求过高,不能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心力承受力,否则“滔滔江水也是付之东流。”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8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洞口、外洞;再写孔隙、内洞;最后出洞。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基于学生课前做了预习工作和相关的生字词练习(包括抄写生字,辨字组词,多音字组词,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一句话。)所以在处理生字词教学时,我重点以检查预习情况和重点纠正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标错音、写错形的生字词,逐渐放手学生独立识字。但是对于“蜿蜒”“突兀森郁”词义理解的方法没有做强调,仅仅根据学生课前查阅字典的方法解决较死板,可以放到第二课时随文解决。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另外,王老师建议此时讲解了写作顺序后,顺理成章地解决本文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受益匪浅,这个方法很巧妙。
在导入时,我的步骤比较多,目的是让学生在开课初就明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在两次读文过程中做到了带着学习目的读书,比较有效。
本课时教学中,我有很多遗憾,但也很有收获。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尝试多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多启发学生思维。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0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因为是游记,又恰逢春天旅游,踏青的好季节,学习叶老先生的游记写法,被我作为本课的训练重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记述顺序作为重点提示学生关注的内容。找出每一部分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我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我们随着叶先生的游览顺序,一步一趋地前行的同时画出游览的路线图。
游览图是可以较为轻松地画出来,但这样的课堂又难免枯燥乏味,因此,我又想,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趣味盎然呢?一是把自己扮作游客,和叶先生一起游览,但整个游览过程又似乎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热情和共鸣。二是动作体验,这点似乎学生很感兴趣,或许是孩童的天性,我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在朗读的过程中加上一些动作。在体验孔隙的窄、矮、险时,加上动作,想象,体验后,再朗读,学生朗读的兴致比较高,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体会到了孔隙的特点。三是通过和现实场景的比较来感受外洞,内洞的宽大和神奇。和同学们在教室,操场集会作比较,学生的直观感受较为鲜明。也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感悟,学生读得还算不错。但对于内洞的感受,有些薄弱。
通过看一些教辅书,提及本文一条“顺”的线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全文脉络清晰,并使景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角度及移动的线索都很清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说了“逆”的线索学生反而糊涂了,因此,只是抓住“顺”的线索进行教学。等复习的时候,有机会提一下,看看学生们的反应情况如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2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课堂中重视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较多的时间慢慢地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以至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下一步,我会更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上。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洞口、外洞;再写孔隙、内洞;最后出洞。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基于学生课前做了预习工作和相关的生字词练习所以在处理生字词教学时,我重点以检查预习情况和重点纠正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标错音、写错形的生字词,逐渐放手学生独立识字。但是对于“蜿蜒”“突兀森郁”词义理解的方法没有做强调,仅仅根据学生课前查阅字典的方法解决较死板,可以放到第二课时随文解决。
二、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
另外,王老师建议此时讲解了写作顺序后,顺理成章地解决本文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受益匪浅,这个方法很巧妙。
三、在导入时,我的步骤比较多,目的是让学生在开课初就明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在两次读文过程中做到了带着学习目的读书,比较有效。
本课时教学中,我有很多遗憾,但也很有收获。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胡杨》教学反思)尝试多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多启发学生思维。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4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对情景的创设,虚拟特定的生活情境,设法让学生投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
一、活化体验,感染学生
1、课堂伊始,我播放抒情优美的音乐,配上连续不断的雄伟的、秀丽的、优美的祖国山河图片,力求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震撼,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在学习,体会“孔隙”窄小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⑴ 让学生当游客,互相地背靠背,肩并肩,模拟躺在船上,体会一下过孔隙的感受。此时,将教室内所有的灯关掉,视觉上的明显变暗,使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营造一种过孔隙时的气氛,从而加深了对孔隙特点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紧张和害怕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了。
⑵ 教师在学生渐渐进入情景时,范读这两句话,紧接着给学生看过孔隙的录像,并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气氛。
⑶ 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想象,学生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入具体了。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二、多层感悟,发展个性
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或体会过程中,不断发现、明晰概念的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组织和参与讨论,适当点拨。在本节课上,我把感悟分成了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
看图感悟。通过课件分别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景点的感悟,谈印象感受。
2、第二层次:
学文感悟。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孔隙”特点的理解,体会。
3、第三层次:
体验感悟。通过创设虚拟过孔隙的情境,把学生很自然地带进课文的情感当中。通过谈感受,汇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间接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感悟不是老师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中的共同探讨者和引导者。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各自的感悟都不相同,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感受时思维是发散的,不会人云亦云。
相反地,在初定的教案中,在欣赏孔隙特点教学时,我设计这么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单调地反复地读课文,谈感受;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分析!分析!!再分析!!!结果,学生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来来去去就是说,“我感觉孔隙很小,很窄”,却没有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课文朗读起来平淡如水,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整节课下来,老师上得辛苦,学生上得无趣!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课,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如:在让学生汇报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景点和顺序时,通过设计填写“游览入门券”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而不是单调地指名回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在最后的作业超市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设计了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的题目,争取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看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学得主动、扎实、灵活。字串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俺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师副板书)
⑴ 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假如同学只从句段说,提前布置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 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同学有发明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俺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局部中你最喜欢哪局部,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身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俺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局部?(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读得不好时)
师: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假如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褒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竞赛?
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
师:俺们一起来读读吧!
3、外洞:
师:你还喜欢哪局部?
生:俺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俺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4、孔隙:
生一:俺最喜欢孔隙这一局部。(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俺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师:读了这局部你有什么感受?
生:俺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热区--划线)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局部?
生二:俺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局部的。(实物投影)大家看,俺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俺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俺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身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局部?
生:俺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无常、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俺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局部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俺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局部,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假如没有谈的)
师:比方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无常、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身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身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规范,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空虚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与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俺们由金华城动身。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1:(出示录象──入山图)
假如导游开始没自俺介绍,师要喊停。
问:平时俺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
生:对,要先自俺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俺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俺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2:外洞
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将由俺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俺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终年洞温坚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俺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
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利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孔隙
导游:(图)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4:内洞(录象)
导游:让俺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无常,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俺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假如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示?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安排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身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课后反思
俺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俺想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一起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同学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局部有趣,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同学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公开课教案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同学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身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1、实现两个目标:
培养同学考虑、表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俺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缺乏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缺乏;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同学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