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只松鼠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1
《那只松鼠》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文章以“仁爱之心”为主题,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父女俩那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让人难忘,更让人深受教育。这堂课主要是学习4—9自然段,第一个目标我感觉完成得还可以,在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也完成得不错,但在第二个目标中,揣摩人物情感变化做得还不够.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采用了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理解“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时,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小松鼠被困在网袋中,它为什么绝望?它在抗拒什么?又在乞求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让学生把心底最纯真的爱心呼唤出来。“想想,小松鼠目光中还包含什么?”这环节抓住了“绝望”“抗拒”“乞求”这些关键词语,能够深入地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在教学中,除攻克这一重点外,“倒叙”、“篇末点题”等写作手法的教学,也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这个难点的突破,显得有些生硬,这也是本节课不足之处,也将成为我在备课中要下苦功的地方!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2
本课的教学我是抓住以下几点开展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本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大意地理解松鼠爱吃的食物是什么,然后出示课文的插图问学生:“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看图,对课文先进行大致的了解,再学习课文。
二、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到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教学中,我以图文结合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首先提出“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让学生看图,再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这样图文对照,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
三、教学中,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以读代讲,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先教师范读,然后,采用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指导学生练读,让他们把课文的句子读通顺、流利,还要指导他们读出应该有的感情。我觉得阅读教学就要以读为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样的阅读训练,我们的学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让学生想象着练习说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得很精彩。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3
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揭示了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介绍了关于花生的科学基础知识。课文语言生动,富有情趣,是一篇蕴涵道理又浅显易懂的文章,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能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获取知识、乐在其中…
在这节语文课上,我们遵循语文教学中,儿童是本义上的探究者和自由者这一理念,让孩子成为学习中主要的探索者、发现者,老师则尽量以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老师如何引导才不失儿童主要学习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文中一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小松鼠的心里变化在故事中是这样的:先是奇怪、到高兴、又到奇怪、最后又很高兴,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感受着可爱的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同时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发现。课堂上学生知道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学着通过对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去对比小松鼠的情感变化的原因、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去读书,比如利用表情来读书、来表演等。
学生在这节课上,他们在学习中需要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与众不同的表达、以及更多知识能力训练的积累。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中,学生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它充分考虑学生怎样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考虑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课程,精选人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重视每一个人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自己去获取知识,建构知识。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4
《那只松鼠》文章故事性强,语言平实,其中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令人感动,教学那只松鼠后反思。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四年级学生特点,让学生通过读去领悟、体验、揣摩、发现课文的真谛,体味真挚的情感。同时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例如,教学松鼠那极其古怪的目光时,想象补白的对话设计:如果你就是那只躺在网袋里一动不动的小松鼠,你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再也不能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儿了,教学反思《教学那只松鼠后反思》。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交流活跃,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我想,小学语文课,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应该落实工具性的作用,只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统一,才会凸显出语文课的味道来。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就是:为学生留下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要留下学习方法,留下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教学设计中,交代倒叙的写作方法,并且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理解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去“写”,这也便是“授人以渔”。课后我安排学生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日记,这样做到了读写结合,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成功范例。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的确,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号,它由作者赋与了生命,使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着生命的“对话”。这种对话关系是多重性的,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呵护学生的灵性、个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1、平等对话,激活思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与生,尤其是学生乐于、善于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对于学生感悟体验时充满鼓励、赏识的话语“你说得真好”、“你的感受很深刻”……还是对于学生遇到困难时诚恳的帮助、引导“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朗读,真不错!但是,如果你在读的时候,能够把语气逐渐加重,那就更好了……”,抑或是教师的体态语言“走到小朋友的身边,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说话先举手”……无不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理念。
学生因老师善意的提醒而乐于接受,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兴奋自豪,更因老师一句句充满赞赏激励的话语而激动不已。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2、巧用“留白”,深入对话
许多作品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的写作手法上讲究言已尽而意未了,而留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丰富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和感知,充分发掘作者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文本进行补白,那么就会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发,生命得以点燃。
我在教《那只松鼠》时,这篇课文讲起来比较难,原因一是文本没有激情的东西,二是内容离孩子的生活较远,孩子很难走进人物内心。于是,我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去感悟人物的内心,充分利用“留白”引领学生倾听作者的声音,倾听人物的声音,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重点体会“但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这一处时,我对学生们说“假如你是这只松鼠,你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这样孩子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打开了情感的闸门,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还原了真实而扣人心弦的真实情景。此时孩子们已真切而深入地体会到了小松鼠的不幸,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自由的可贵。紧接着让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再来学习“我的身体有点颤抖,手也像触电般地缩回原处。”的时候,我对学生们说“透过这几个动作,走进人物的内心,你就更能了解这个人物,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时作者在想什么。”就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一步一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这样一句很简单的句子,经过与文本对话,孩子们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读得很到位。
学生如果没有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聆听到文本的声音,又怎能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发出感动的呼声?生生间、师生间如果没有相互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课堂又怎会变得如此精彩,处处洋溢着生命的痕迹?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走进了文本生发的世界,让文本走进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灵深处。
3、有效“拓展”,延伸对话
新课标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的,要塑造学生更为丰富的人格,单靠一篇课文是做不到的。因此,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保证用好语文教材的前提下,广泛开发利用一切语文学习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语文学习的领域。因而,在课堂上适当、适时、适量的拓展能真正地有助于课堂的学习。
我在教《那只松鼠》时,一开始用各种资料让学生认识、熟悉松鼠这种动物,在教学进入尾声时,我提出让学生试想一下:作者看着它蹿上树梢,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时,心情怎样?你认为松鼠会恨“我”,还是会感谢“我”呢?假如作者没有放那只松鼠,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些有效的适时的拓展,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聆听作者的心声、认同作者的心声的同时,也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使对话得以扩展与升华。
崔峦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教材的优势,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对话,让心灵走进文本;对话,让课堂更精彩;对话,让课堂充满活力!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6
一、教材分析:
《那只松鼠》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小姑娘梦寐以求地想拥有一只活泼伶俐的小松鼠做自己的伙伴,而他的父亲在山林路边等车时,意外地抓到了一只。父亲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当父亲想与小松鼠亲近时,松鼠在绝境中求生的目光打动了父亲,经过一番激烈地思想斗争之后,父亲终于战胜了自我,放小松鼠回归山林。当女儿得知此事后,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和父亲一样关注那只小松鼠的命运。父亲自觉放松鼠的行为折射出高尚的情操,女儿对小松鼠命运的关注反映出她的善良纯洁。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的情感跌宕起伏。紧扣读者心弦。
二、课前设想
在上课之前,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教学难点是揣摩父亲放松鼠之前的矛盾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先挑出了本课的几个关键句子,将它板书在小黑板上,如:“
1、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2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
3、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等。我想让学生自己先找出这些句子,然后我在将其出示,通过读、思、说、写这几种学习方法来揣摩父亲放松鼠之前经历的那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真切感受父亲矛盾的心理以及他最后战胜自我时的那份坚定与果敢。通过对关键句子的深入理解感受父女的美好心灵,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三、课后反思
课已上完,教学效果马马虎虎,如果课堂的满分为一百,这堂课恐怕只能算个及格了。回想起来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与反省,现将它们一一列举。
1、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
1、逮松鼠。
2、放松鼠。
3、惦记松鼠。从完成教学任务来看,这三部分都学习完毕,算是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在逮松鼠部分,我让学生找出表现小松鼠活泼可爱以及父亲逮松鼠十分不易的句子,勾画在书上,并启发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通过自读、小组读、齐读,学生对小松鼠的可爱和父亲逮松鼠的不易,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另外,本课的板书基本抓住了全文的脉络,比较清晰地展示出了全文的重点。
2、不足之处
(1)突破难点力度不够
本文的重点是放松鼠部分。这一部分包含了教学重点里的关键词句,而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来揣摩父亲如何战胜自我放松鼠回归山林,也是本课难点之所在。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质疑:父亲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抓到的松鼠,为什么又将它放了?找出文中相关词句。学生很快地就找出了两个:“
1、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
2、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而我课前还挑了一个父亲和松鼠对视的句子学生却没有找到。根据我对文本的理解,我认为这个句子也是表现父亲情感变化的一个关键句子。我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它找了出来:“
3、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我将课前先写好这三个句子的小黑板出示出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在学生反复朗读时,我让他们思考:松鼠在绝望什么?抗拒什么?又在乞求什么?通过这一连串的发问,学生陷入了沉思。于是,刚刚还算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冷清了下来,片刻之后,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了出来。一些学生还在继续沉思,我因为担心剩下的时间不够充足(因为还有惦记松鼠部分没有学),所以就急着对学生说:“你们说得都很好,那请把你们说的松鼠在绝境中求生的话批注在书上吧。”虽然,有几个学生回答了出来,然而大部分学生还在沉思,在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之前就让他们批注,导致有的学生批注得不够具体、生动。因而对松鼠绝境求生理解不够深入。松鼠的绝境求生打动了父亲,父亲有些动摇了。我本打算用“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这个句子来让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灵矛盾,让学生批注父亲此时的心理变化,虽然有个别学生批注出:“父亲此时心里很纠缠,好不容易抓来一只女儿想要的松鼠,可是看它可怜巴巴的样子,该怎么办呢?”(这是学生批注的原句)然而因为一部分学生还沉浸在上一环节的问题上,加上我忙着“往下赶”,急切地引导他们对父亲的变化作批注,导致这个句子的理解也不够透彻,批注得不尽人意。
有了上述的失误,学生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这一难点显得不够深入透彻,因此,教学难点的突破显得力度不够。(2)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记得叶老曾经说过:“入境始于情。”在教学突破难点的那三个句子时,我想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情感朗读,逐渐进入情境,体会松鼠绝境中求生的目光打动了父亲,父亲因此而心情矛盾。为后面能准确说出父亲的心理活动做好铺垫。结果学生读了很多遍,仍然没有达到我预设的那种情感氛围,于是,我便自作主张地范读了第一个句子,我认为这个句子最能表现松鼠绝境中求生的欲望,既然是求生,就应该读出松鼠的挣扎,松鼠的抗拒。因此,我读得有些声嘶力竭,并引导学生也像我这样来读一读。其实,课后想来,新课标本来就提倡阅读个性化,学生对松鼠绝境中求生的理解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或许一些学生会认为这个句子应读出松鼠诚肯的乞求,读得可怜巴巴而又低声下气。我不应该在此环节范读,应让学生读出松鼠不同的求生语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3)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
在整堂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得到了发挥,然而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有些地方显得重复而罗嗦。例如:在学完逮松鼠部分之后,我说:“唉,父亲逮只松鼠可真不容易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瘫倒在地上,可是又起来继续抓,最后终于用网袋网住了一只,估计是我,早就累趴下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其实,我可以直接说:“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网住了一只松鼠,真是太不容易了!”
3、再教设计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善教者难避其失,只有如实记下失误点,然后进行分析研究,进行再教设计,就能使教学“长善而救其失。”
如果让我再讲这篇课文,我会改正之前的失误,在突破教学难点的句子上,不再范读,尽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多抽学生朗读,读之后让他们说出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读,从他们自己的理解入手,对松鼠绝境求生的感悟或许会丰富得多。在对父亲与松鼠对视的句子以及父亲、咬牙放松鼠的句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深思、畅谈、批注、汇报交流。我想那样的效果应该比这一次的好很多。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7
《那只松鼠》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以仁爱之心为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教学时应侧重于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上课伊始,我首先通过谈话激趣引入课题,即先在黑板上写下“松鼠”二字,让学生加上能修饰“松鼠”的词嘛,然后板书“那只”,随即设问:究竟是哪只松鼠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根据“逮松鼠——放松鼠——惦松鼠”的线索细搅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较为主动,发言也较踊跃,尤其是在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上,我觉得完成得还可以。但在揣摩人物情感变化时做得还不够,比如:父亲捉到松鼠后高兴的心情,触摸松鼠时的神态动作。本来学生能上台模拟表演松鼠“绝望、抗拒、乞求”的神态和动作,这也是一个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好机会,但学生上台模拟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未能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虽然,整节课上下来也有许多亮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时间的把握上。原本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即让学生把自己想对文中父女俩说的话作为一次小练笔写下来,但由于在理解“逮松鼠”、“放松鼠”部分所花的时间相对较多了一些,故到下课时,此环节的内容未能得以实现。其次是我对教案还不够熟悉,准备还不够充分。在此后的教学中,我还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此提高教学能力。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8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在上课前,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性趣,让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通过看课文动画,加深了学生对松鼠的影印象,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明白了文章是从外形、生活习性这两方面给我们介绍松鼠的,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学习松鼠外形的美丽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松鼠的美丽。如果能够对照松鼠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它的外形的美丽可爱,可能会效果更佳。在学习松鼠是怎样活动的内容时通过观看了松鼠活动情景的动画,再次让学生体会到了松鼠的'可爱。在学习松鼠搭窝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划出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鼓励学生用这些词说一句话,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复述塔窝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口斗表达那能力。学习最后一段时,让学生自读自悟。我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把知道的踊跃表达,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总之,我觉得还有许多不到之处,比如抓重点词语方面把握的不太好,学生回答完问题应该注意适当的引导。如果让学生课前再搜集一些有关松鼠的资料,对松鼠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许效果会更佳。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指导我今后的工作。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9
《松鼠》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本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一、教学效果
1、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出示谜面:样子像耗子,尾巴当被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教学本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所以学生一下就猜出来了,积极性很高。然后课件显示松鼠的图片:栩栩如生的松鼠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既直观地显示了松鼠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自主识字,合作共赢。
这节课出现的生字新词比较多,所以在自读环节给足了充分读书的时间。在借助拼音读书时,让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进行自主识字。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生帮生,让学生们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自读自悟,深刻领悟。
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本文写了松鼠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先引导理清文章脉络。再出示相关问题,比如:“请用几个词语概括松鼠的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喜欢松鼠”“松鼠怎么活动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发现松鼠的特点:机灵。从“没地方住了,没东西吃了”,让学生走近松鼠的内心,体会到着急、担心、害怕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有滋有味地读课文,语言和朗读两方面均有所提升。
4、对比阅读,感悟写法。
读完本文后,引导学生快速自读《鲸》,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来介绍鲸的呢?通过对比阅读来探究不同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以及些写作上的特色。你喜欢小松鼠吗?引导学生谈一谈,激发情感之后再安排选择最喜欢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背诵,在充分背诵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将来口语和书面语的交流做好准备。
二、成功之处
虽然生字较多,但学生大部分能准确认读,出错很少。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和抓关键词语概括的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训练。
三、不足之处
本文教学时还是比较注重知识的引导,迁移运用的预设太少。再有就是整堂课显得有点低沉,缺少激情,也缺少朗朗的读书氛围,语文味不浓厚。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聚焦关键句段引导抑扬顿挫朗读的环节,在培养语感上下功夫。增加小练笔的内容,让学生小试身手,将生活中对动物的观察与了解,仿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进行语言交流实践,从而真正体现编者意图,也让学生的表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10
今天执教《跑进家来的松鼠》,有收获也有很多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收获方面
以谜底导入松鼠,以松鼠图片及资料使学生对松鼠有一定的了解,以问题“假如有只松鼠跑到你家,你会怎么对待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通过课题来提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及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不仅善于回答问题更善于提问题,使他们学习的角度更加扩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以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集体阅读能力,让学生善于阅读课文,善于发现,善于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是很重要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作者一家对小松鼠喜爱之情的相关语句及字词,及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的能力。如“他整天满屋乱跑从来没有碰掉过一件东西”、“蹭、咬”、爸爸哈哈大笑、心里空落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用语来感触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以喜爱之情读出来,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注重了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领悟,可忽视了对写作方法的传授,虽然课中也照顾到了,但只是随机的提了一下,并没有当做重点来讲,这一点一直是我的语文课堂所欠缺的。
2、没有刻意地请学生积累任何语段,仅仅只是在感悟,在体会,缺乏积累,缺乏运用,使课堂容量显得太小了,学生的收获也不会太大。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问还是较窄,有时也想让每个学生参与,但总是有学生不积极,能躲就躲。
4、对多媒体的使用方面还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以致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5、对书本的个别词语的读出现错误。
三,需努力的方面
1、积累丰富的词语,加强口才锻炼,积极以不同的方式及词汇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2、对课文的写作手法也是要经常提点学生并上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进行习作达到巩固的效果。
3、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4、经常让学生示范朗读,加强他们的朗读能力。
5、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6、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不懂得方面多请教其他教师。
7、加强多媒体的使用,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