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古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行古诗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对古诗诵读活动有兴趣。
2、会有表情地朗诵七言绝句,初步有顺序地摆放诗句。
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山行》音乐磁带,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大拇指上画红娃娃(绿娃娃),大号字四份。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这儿有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书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书时从后面一页页往前翻。
2、告诉你们,这本书里还藏了一首古诗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翻书并念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个大诗人写的'?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3、你们想来学这首古诗吗?
出示大号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第二遍)
我们连起来念,会念的小朋友声音响亮一点。(第三遍)
我们再来一遍。
4、这张纸上还有几幅图画。你们猜猜看,这些图画里藏的是哪个字宝宝?(认识“山、石、白云、车、花”)
5、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颜色标记念。
我是黄娃娃,黄颜色画的字宝宝我来念。那红颜色的字宝宝谁来念?绿颜色画的字宝宝呢?(四张纸)
6、红娃娃、绿娃娃真能干!
这儿还有字卡,你们会把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诗吗?那请你来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给后面的老师听。摆对了,念得好,老师还会奖你一个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将字卡收起来,坐在椅子上,跟着录音机一起唱《山行》这首诗。(放音乐磁带)
附: 古诗《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古诗教案2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老师引入: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板书)。(设计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主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著《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学生朗读,老师和其他学生评价。
3.四人一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第一句学习。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着重让学生自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二句学习。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半放开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山行古诗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PPT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
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
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古诗教案4
设计思路: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山行》描写了诗人行走在深秋时节的山中看到的美景。教学时将多媒体课件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诗句。
3.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有四季,分别是哪四个季节呢?(学生回答)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比方说: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梅花。(展示PPT图片)因为有了春、夏、秋、冬的不同美景,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2、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动画,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呢?这幅优美的画描绘的是哪首诗?(学生回答)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动画)。大家都猜得很准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秋天的经典之作——《山行》 。
3、理解题目,了解诗人。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4、资料展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
2、你们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呢?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出示“径、斜、枫、霜”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哪位同学来给这些生字找个好朋友,组个词?
3、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4、指导全班齐读古诗。(提醒: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师读一句,学生跟读。 5、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感。然后分别请女生、男生比赛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1、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杜牧一起欣赏着秋天的景色。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2)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寒山、石径……)
(3)寒山是什么样的山?为什么觉得寒山美呢?
我们经常说,距离产生美。那么,从远处看,寒山是什么样的?大家做一个比较了再回答:什么东西矮矮的、短短的,让人感觉丑丑的。
寒山,让人感觉。
(4)复习《七律·长征》中描写山的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理解“径、斜”的意思。(展示PPT:石径图片)
(6)除了寒山、石径,诗中还有什么景色让你感觉到非常美?(白云)
“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什么颜色的?云是厚厚的还是薄薄的?)
云在空中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我们用一个成语怎么说?(若有若无。)
(7)在这若有若无的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隐隐约约的人家。)
(8)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学生有感情练习朗读。
(9)学生说说一二句诗意。
2、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前面一二句写的是远处的景色,接着诗人杜牧把笔锋一转,由远到近,他又写
了什么呢?(学生齐读三四句。)
(2)诗人原本是坐在车上欣赏着深秋时节的美景,可这会儿诗人却停下车来了,为
什么呢?用诗句怎么说?(停车坐爱枫林晚。)
①“坐”是什么意思?
②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情感?(“爱”。)
③老师依次问“爱”、“晚”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 ④学生说说第三句诗的意思。
(3)诗人在这些景物中,最喜欢哪种景物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①老师依次问“霜叶”、“于”、“红于”的意思,学生思考。
②学生说说第四句诗的意思。
(4)请大家思考一下:美丽的.景物这么多,为什么他独独最爱枫林的霜叶?
诗人拿霜叶和二月花作(比较),我们来比较一下。
①对比:“霜叶”是深秋时的枫叶,二月花是春天的鲜花。从气候来看,深秋的气温降低,春天的气温回升,这说明枫林霜叶所处的环境比二月花要……? ②提问引出枫叶精神:可是,被秋霜打过的、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枫叶却比温暖的春天中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这说明枫叶具有怎样的精神??(枫叶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5)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
(因为“红如”不过是说霜叶和二月花一样红,而“红于”是说霜叶比二月花还要
红,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更经得起风霜考验。)
(6)那么,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更深层次地说,《山行》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
引领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句。两个大组赛读古诗。
四、古诗新唱,拓展阅读
1、大家喜欢唱歌吗?古诗也是可以编成歌曲的,下面让我们跟随动画视频一起唱一唱《山行》吧!
2、其实以前也有很多诗人写过秋天的景色,大家比较一下,和诗人杜牧写的有什么不同?PPT展示:
①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宋玉《九辩》。)
本句大意是:秋天所形成的肃杀气氛多么令人悲伤啊!萧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败景象。
②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③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以前的诗人常常把秋天写得很凄凉萧条,流露出消极伤感的情绪。而诗人杜牧却把深秋的景色写得(充满生气、没有一点伤感之情。)
3、也有一位诗人和杜牧一样,一反常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PPT展示:秋词唐代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杜牧和刘禹锡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希望同学们也留心观察生活,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4、其实,一切诗境皆心境。不管是以前的诗人写的凄凉的秋天还是杜牧写的充满生气的秋天,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情感。
5、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山行》 。
总结: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去外面旅游时,如果欣赏到枫林的美景,能吟诵出诗人杜牧的诗句,或者在心中默念自己即兴创作的诗,唱一唱也行,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叶子都掉地上了,有啥好看的呀!”刚才给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希望学习古诗可以陶冶你们的情操,丰富你们的想象,提高你们的素养!
五、作业
想象《山行》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象,并把它画出来。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呈现景色的图片)
山行古诗教案5
《山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教学中,我将在以诵读为重点的基础上,利用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诗学习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让学生掌握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生自由谈,并说理由。)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能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和你的感受吗?
师:是呀,到了深秋,满山遍野,五颜六色,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出示秋景图让生欣赏。)
师:你们感觉怎么样?师: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深秋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二)初读,感知诗意。
师:那么你们平时是怎么学古诗的?(由学生的方法自然过渡)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朗读。)
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评价,校正“斜”的读音。
(三)再读,质疑解疑。
师:默读全诗,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请你圈一圈,画一画。(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都读懂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生自由汇报,师相机调控。)
那么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说一说。
(生说出不理解的字词,简单的大家说,难一点的大家一起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寒山石径
斜
生处
晚
红于
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和书中的注释,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汇报时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我们合作学习,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现在,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
(四)、画诗悟境。
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现在就请你做个小画家,说一说,你都在画上画些什么?(生自由发言,描绘图画。)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画出了这么美丽的画,那么,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家为这首诗画的画。请你读一读,看一看。
(五)配乐朗读,再现意境。
配乐朗诵一:看,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多美啊。让我们配上音乐看画读诗。大家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或者背一背,边读背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现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你的理解,为画配上古诗,为画配上一段文字,为画题诗都可以。注意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那就是?
(六)拓展积累:
其实描写风景的古诗有很多,现在老师要给你一个展现的机会,请你背一背这样的诗,越多越好。
老师也送给大家四首首描写风景的古诗。请你读一读。《江南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枫桥夜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七)结语:同学们,古人云,诗中有画,我们说,画中有诗,同学们,学古诗快乐吗?老师也很快乐,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希望你们能够多积累,多背诵,请相信,将来它一定会成为你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寒山 石径
景:{白云 人家
枫林 霜叶
情: 热爱 自然
山行古诗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3.继续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
诵读与鉴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意境的知识
(一)提问;什么是意境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类”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按“意境类”答题步骤作答)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学习鉴赏《商山早行》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 —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二)读诗
1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这首诗。
2.朗读
3.指名生读
(三)鉴赏
1.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指导学生通过想像进行还原性鉴赏)
第二句,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问:第二联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与我们接触过的哪些诗句异曲同工?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与此类似的诗句还有:
杨柳岸晓风残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写一段对这两句诗的欣赏性文字,交流。
3.思考:第三联和第四联分别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凫雁满回塘”是虚写,是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4.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山行古诗教案7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山行古诗教案8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对古诗诵读活动有兴趣。
2、会有表情地朗诵七言绝句,初步有顺序地摆放诗句。
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山行》音乐磁带,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大拇指上画红娃娃(绿娃娃),大号字四份。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这儿有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书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书时从后面一页页往前翻。
2、告诉你们,这本书里还藏了一首古诗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翻书并念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个大诗人写的?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3、你们想来学这首古诗吗?
出示大号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第二遍)
我们连起来念,会念的小朋友声音响亮一点。(第三遍)
我们再来一遍。
4、这张纸上还有几幅图画。你们猜猜看,这些图画里藏的'是哪个字宝宝?(认识“山、石、白云、车、花”)
5、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颜色标记念。
我是黄娃娃,黄颜色画的字宝宝我来念。那红颜色的字宝宝谁来念?绿颜色画的字宝宝呢?(四张纸)
6、红娃娃、绿娃娃真能干!
这儿还有字卡,你们会把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诗吗?那请你来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给后面的老师听。摆对了,念得好,老师还会奖你一个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将字卡收起来,坐在椅子上,跟着录音机一起唱《山行》这首诗。(放音乐磁带)
附: 古诗《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古诗教案9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2.写作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引起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二.朗读诗文
1.注音:
铎 槲 枳 凫
2.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
3.列出结构图: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起 承 转 合
三.指导赏析: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1.分析两句的结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两句共写了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
2.补充类似诗句: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
“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总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3.意象赏读:
A.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B.解说意境特点:
凄清、悲凉。
C.言外之意:
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1.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可为证。
2.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1.“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2.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四.板书设计:
见教学步骤二(此处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