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二首》的教案1
第一课时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共3页,当前第1页123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诗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残酷
醉几人回?悲苦
第二课时
《示儿》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2个,练习写好2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
3.默写这首诗,积累其他的爱国诗篇。
教学重点
诵读,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问:你们听说过遗书吗?遗书一般交代哪些内容?
2.生交流。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读题。
4.师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评议并随机正音。
(2)强调“祭”的读音。
(3)齐读课文。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4.质疑,集体解疑,师相机指导。
三、感悟诗情。
1.默读全诗。
2.谈自己的感受(或:你有什么想对诗人陆游说的?)。
3.表演课本剧,帮助理解。
师:诗人陆游马上要离开人世了,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回首至今仍在金人铁蹄下的家乡,再看看毫无斗志的南宋朝廷,心中自是另一番滋味。想一想,陆游在临终前会对家人说些什么?
(1)组内表演课本剧。
(2)师生合作表演。
4.诵读诗歌。
四、拓展积累。
1.教师推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爱国诗歌。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示儿》。
2.背诵其他的与爱国有关的古诗。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古诗二首》的教案2
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
活动准备:古诗图片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2.理解古诗《池上》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3、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4、学习古诗。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5、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文12.古诗两首小池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如我们刚学过的
(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神力。
(2)宋代诗人王令笔下的《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又把我们带到了花开花落三月-
(3)还有前几天我们学过的南宋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中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让我们走过了春天,又步入了四月初夏时节,
过渡:今天我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小池》。
(二)初读诗,感受意境。
1、有积累过这首诗的吗?背给大家听听。
2、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美吗?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3、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4、听录音范读。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5、学生自由试读。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6、相机认识生字及纠正字音。(惜露蜓。强调lǜ字的读音)师(刚才老师听同学读,有几个字不太准,在这里再强调下。)
7、生再读。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古诗,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8、指生读。
(三)理解诗,领悟意境:
1、整体提问: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2、理解一、二句古诗。读中悟情。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宁静悠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舒缓,爱惜……)找生试读。
(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借助注释理解一下。(生自由说二句意思,理通顺后,师小结)爱指喜欢,谁喜谁呢?
(4)这样柔和的美景谁能来读出?(读出柔美、喜爱……)找生读,师指导读。
3、理解三、四句诗,体会“立”的深意。
(1)同学们读得不错,后两句谁能来试着读一读。找一生读。
(2)你能从读中体会诗的意思吗?很浅显,同桌间交流下。
(3)汇报,师相机纠正。
(4),在评议中随机体会“立”巧妙用法。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落、停、站……)
(2)你认为哪个字,为什么?师强调“立”字的用法,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蜻蜓的可爱。
(5)蜻蜓立在了小荷之上,你能想象一下它们会交流什么吗?(谢谢你,看到你真高兴,我等你好久了……)
(6)其实诗人杨万里曾多次写过荷花,如上学期积累中《闲居初夏午睡起》中也描写了荷花,你还记得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谁能把后两句读一下。读出高兴、欣喜等语气。
4、齐读全诗。作者把泉水,大树,荷花和蜻蜓编织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并表达了他对夏日池塘边美景的喜爱,带着高兴,喜爱的语气,品读一下全诗。
(四)赏读诗,内化意境。(适当配乐)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
3、同桌互读,背诵读。
4、想象读:你觉得在这个池塘边还会有哪些景色?(小草、小鱼、小鸟……)这么多景色作者只抓住了四种,却把整个夏天的美景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值得我们学习。在你脑海里能想象着更多的美景读一读吗?要读出你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你试试。
5、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五)教师总结:
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小巧的荷叶,顽皮的蜻蜓,让这宁静,优美的小池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情画意令人陶醉,不仅这些,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美,享受美吧。
(六)课外积累:
搜集并积累杨万里的诗。
《古诗二首》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体会两首诗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诗的内涵。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在品读中,感受两首诗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庐山的美丽风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
1.提问: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说说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识“庐”字)→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播放庐山课件)
2.提问:刚才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唐朝诗人李白就曾被这里的瀑布深深的震撼,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思考:“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①书空,写“瀑”字,注意不要把最后一点写成捺。
②理解“望”字。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2.学生互相交流资料,了解李白。
三、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么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2.指名试读。(请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3.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四、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在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诗意联想到画面,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要点: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间的一条大河流。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眼前所见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遗。
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诗歌,不断丰富脑海中的画面。
3.师生齐诵,再现诗中的壮观景象。
五、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展示瀑布的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问: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
3.再读古诗。
瀑布雄奇、壮丽,李白的诗同样气势磅礴,耐人寻味。
请学生带着动作表情读古诗,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4.背诵积累古诗。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并诵读李白的诗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诗,引入新诗
1.复习背诵《望庐山瀑布》。
2.同样写庐山,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却另有一番意境,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欣赏,去品味这首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属“唐宋八大家”)。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自由诵读,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题,教师巡回指导。
(5)汇报交流,引导有感情地诵读。
第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句意:从正面看成岭,从侧面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朗读指导: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要读出起伏。
第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看不清。缘:因为。
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3.入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4.小结:《题西林壁》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三、总结全课
1.《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都是描写庐山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探究诗人不同的艺术构思。)
2.吟诵两首古诗,细细品味不同的韵味。
《古诗二首》的教案4
本文中的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两诗虽然都在写景,但手法各异。《登鹳雀楼》写诗人登楼远望的所见、所思。第一、二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第三、四句抒写诗人的感受,不仅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了上两句景物描写以更丰富的内容。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升华。《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雄伟的写意山水图。
这两首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也许多数同学已经会背,但不一定理解诗意。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意即可。
由于年龄较小,学生对古诗这种文学样式并不是很清楚,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中的插图,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同时,在头脑中进行想象;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以后,再通过逐步的引导,让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道理及情感。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看图学诗,在看、读、想象的过程中理解诗意,体悟诗情,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诗歌蕴含的道理及情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难点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师:
1.生字卡片、挂图。
2.收集诗人的资料及古诗的写作背景。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4.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创设情境引新课
1.同学们都读过哪些古诗呢?古诗言简意赅,十分有趣。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
2.讲述鹳雀楼名称的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市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出示挂图)
二、初读古诗识字词
1.课件出示古诗。
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字词,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
4.同桌一起读读诗句:你一行,我一行,一边看图一边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有疑惑。
三、精读古诗知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诗。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教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2.齐读第一句诗。作画:老师想要你们把看到的景物画下来,一起来试试吧!(在师生共同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正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3.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表达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
(依;尽。)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同学们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想说些什么呢?
5.教师动情地描绘:太阳渐渐收起耀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指导学生朗读)
6.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
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第二句诗。
7.过渡:真是太美了!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他在想什么?(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再登上一层楼。)
四、教师小结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第二课时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见过欢快流动的小溪,也见过明净清澈的湖水,那么,你们见过瀑布吗?今天,我们就同李白一起去欣赏庐山瀑布。
二、欣赏感受
1.同学们,我们的行程开始了,现在我们来到江西庐山,观看从香炉峰顶流下的瀑布,看完后谈谈你们的感受。
2.放视频,学生观看。
3.学生各抒己见:你感受到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
4.面对如此美景,唐代大诗人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日照香炉生紫烟……”(诵读后板书《望庐山瀑布》)
5.你们觉得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你们也快快打开书本,自由读几遍吧!
(个别读,齐读,指名读)
三、赏析古诗
1.自由读古诗,观看插图和回忆录像中的情景,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先提出疑问互相解答,再说说诗的意思。
3.学生为录像配解说词。先练习再指名说。
四、朗读、背诵古诗
1.同桌互助,练习朗读古诗,读出李白惊奇、赞叹的情感。
2.指名读,评议。
3.齐读古诗。
4.看录像练习背诵古诗。
五、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1.播放写有词语的幻灯片,自由读,指读,齐读。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指导书写生字。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飞流三千尺
银河落九天
学生自由读诗时,单凭诗句去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物是很困难的,因为二年级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深,他们很难从短短两行诗文中认识到什么。于是我就用插图在学生与诗文之间构筑一个平台,将诗句与画面相连接,去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象。
读读诗,画画图,再读读诗。看似在做游戏,其实课堂上许多知识点的理解全隐含其间而又不露痕迹。这种自然轻松的学习方式正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并追求的。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二首》的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的教案6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非常喜欢古诗,也会背不少,不知大家是否熟悉这首诗。
(二)学习生字。
1、自学会认字。(大声读,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读出“没”的两个读音)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2)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如:编儿歌,画画,形象记忆等方法。
3、汇报分组学习情况,说说记住了哪几个字,是使用什么方法记忆的。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最难记。
5、针对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以下几个字。
舟:笔顺是
君:强调第二笔横,要写长些,右边要出头。
渔: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鱼”。
粒:左右结构,左边米字旁,“米”作偏旁时捺变成点,右边是“立”。可联系字义与生活实际记忆。
者:第四笔撇要写长些。
(三)指导书写。
1、学生看课后会写字表,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希望老师帮你写好哪个字。
3、通过重点指导“舟”的书写笔顺。请学生着重观察“皆”字的间架结构。
(四)巩固练习。
1、看音写词。
Heiabudanuzheilii
( )( )( )( )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会认字组词。看看哪个同学组的词最多,就评为“组词能手”,老师发给小奖状。
《古诗二首》的教案7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
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
(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第1、2句。
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
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
(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3.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4.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他们在干什么?(分组交流)
5.你们能配合画面,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分组交流,尝试练说)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6.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汇报)
7.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指名读)
8.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中去呢?这样吧,让我们朗读古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吧。(生齐读第3、4句)
六、背诵古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首古诗你们一定能背下来。
2.集体配乐吟诵。
3.生自由背。
七、指导书写
指导写好生字“诗”“童”“村”,重点写好生字“童”。
1.看“电脑小博士”的笔顺顺序,学生认真观察笔顺顺序、笔画写法。
2.指名反馈。
“童”字是上下结构,共有12画,可组词为“儿童、童年”。
3.观察田字格中的“童”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找到关键笔画,再通过课件演示,提醒学生“立”的最后一横最长。)
4.教师范写3个生字。
5.学生描红并临写3个生字。
6.师生评议。
八、梳理板书
《古诗二首》的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古诗二首》的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
尽 更
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指导:
(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渐渐西沉;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波涛滚滚的向大海奔去。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
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思考拓展: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
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3.用课件出示导学稿。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诗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直到读熟练。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四)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读,去拼音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进行拼读。
三、质疑拓展,小组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
交流对第一行诗的理解。
(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
日:太阳照:照耀(如果不这么细致地去分析,孩子们很可能把日和照当成“日照”这个城市来对待。)
香炉:香炉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
生:飘浮
紫烟:紫色的烟雾
(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交流对第二句诗的理解。
方法与步骤同第一句。再指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挂”字的妙用
交流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归纳总结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默写诗文;
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古诗二首》的教案10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自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同学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同学心智生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协助同学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同学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同学才干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在本课中我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引领同学读出诗句背后的情、爱、味。
【预设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的大意。
2、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引导同学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同学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以同学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流程】
一、课题的导入
五一长假即将来临,你想外出旅游吗?老师带你去一个地方(多媒体展示乡村田园风光),你们觉得这里怎样?(美)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但乡村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跟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并朗读课题
解题: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初夏的季节。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过渡)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同学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请这位同学浪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他读得真……….)(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遍)
3、全班齐读。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过渡)听,你们读得多好啊,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字句吧,怎么办呢?
同学考虑回答。(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或老师)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假如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同学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身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身读懂那些句子?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现在我们全班一起交流,我读懂的句子是,我不理解的是)
3、全班交流:我们自身读懂的句子是我还没有理解的地方(在交流中引导归纳1、2句写景,3、4句人)
(瞧,我们的小朋友多能干啊,谁来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呢?)
4、请同学用自身的话说一说全诗的大意。
(我们的同学语言组织能力真不错,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诵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5、全班根据对诗大意的理解,齐诵古诗并想象画面。
四、依样画葫芦──悟意境
1、(过渡)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假如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出示句子:我准备用(色)画,因为)
引导同学从“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随机板书:清新明丽
2、(过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假如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同学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
⑴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同学考虑回答
⑵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溢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幸福勤劳)
⑶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过渡)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望江南》,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同学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同学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
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同学看画面,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过渡)乡村的四月是繁忙、紧张的,但是繁忙、紧张的背后隐藏着农家人民的幸福与喜悦;其实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他照样写着农家人的幸福,请看李万年先生的这幅作品,他真实的反映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你能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一段话吗?假如你是一个敢于挑战的小朋友,还可以一两句诗,和翁卷老先生比一比。(出示画面)
1、同学独立写,教师巡视并指导。
2、作品展示与交流。
七、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板书设计:
景美清新明丽
(宋)翁卷
人忙勤劳幸福
《古诗二首》的教案11
《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yè sù shān sì
夜宿山寺
táng lǐ bái
[唐]李白
wēi lóu gāo bǎi chǐ
危楼高百尺,
shǒu kě zhāi xīng chén
手可摘星辰。
bù gǎn gāo shēng yǔ
不敢高声语,
kǒng jīng tiān shàng rén
恐惊天上人。
chì lè gē
敕勒歌
běi cháo mín gē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勒川,阴山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苍苍,野茫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吹草低见①牛羊。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二)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三、练习
1.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2.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四、再读本诗品悟诗意
1、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这是多么自然的和谐图呀,我们经常讲,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那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
2、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教师配乐朗读)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五、学生背诵本诗。
1、给学生读背时间。
2、全班学生齐背本诗。
3、观察课件展示风景,配乐背诵。
六、总结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这首民歌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人类生活的天堂。
七、用课件播放《天堂》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阴山下
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优点之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开、出、回、来”,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习生字时,由于是二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改进措施:
1.上课时间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时间,每到一个环节都有意识的去看看时间,严格按照备课教案来上课。
2.低年级重视多读,以读助讲。减少老师的废话。
《古诗二首》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以及赞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歌曲磁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过程:
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自学3个生字。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
第二课时
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 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说说带点字的意思。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自读。交流讨论,朗读品味。
五、作业 。
《古诗二首》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二首》的教案14
【自主学习】
1、朗读,理解诗意
2、走近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龚自珍,清末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试划分节奏。
2、你从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离愁,失落,矢志奉献等)
3、理解诗意,感受诗境
请根据书下的注释,分组讨论,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讨论探究】
1.诗人离京时的感受集中在哪个词语上?(“离愁”)这种离愁包含了什么愁思?
离开生活多年的京城,就要离别亲朋好友,离开官场,也就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终结。这里的“离愁”不仅指离愁别绪,还有报国无门的忧虑、苦闷和失落感。
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离愁”的?
用“浩荡”来修饰“离愁”,“浩荡”原指广大无边,这里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 “吟鞭东指即天涯”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其中既有离开京城,也许永不会回来,如在天涯的孤寂悲凉,又有脱离樊笼的豪放洒脱。
3、一、二两句应该怎样读?
前一句低缓沉痛,后一句在悲凉中透出豪放的感情。(学生试读)。
4、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落花自比。它将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发挥作用。这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命的礼赞,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表现了他甘愿为国为民奉献一切的崇高品质。
5、初一时我们曾学过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里面也写到了落花,大家还记得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同是以落花自比,陆游词和龚自珍的诗有何不同?
陆游笔下的落花寂寞凄凉,低沉孤高,而龚自珍笔下的落花却有着积极的
【朗读背诵】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
2.试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风格。
《古诗二首》的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三、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讲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四、教学准备
1、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挂图。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学的古诗吗?谁愿意背一背呀?(同学们背诵古诗)
2、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三)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五)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七)课后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你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同欣赏了李白的《夜宿山寺》,感受到了山寺夜晚奇特的景象,让我们共同再欣赏一下那美景吧。(一边放课件,一边背诵。)
2、除了欣赏美景,我们对于如何学习古诗也有了一些尝试,这节课我想与同学一起再欣赏一首古诗,题目是——《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学们,请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首先看看这首古诗是谁写的,你还记得他吗?你曾经读过他的哪些古诗?(简介作家,说出自己读过的作品。)
(2)请你再看看今天的这首古诗,你自己能不能把它读出来呢?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同学们自读古诗)
2、创设情景感受诗境。
(1)小组之间互读诗文,说一说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2)这是一篇写景的诗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里的景色呢?这里的景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们再读一读古诗。
(3)请同学们边看插图边读,结合书上的注解自己先学一学。
(4)把你的学习成果向旁边的伙伴做汇报。
(三)理解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1、我们一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就随作者一同到江边走一走,看一看。
(1)出示课件1。怎样的景象就可以和书中描写的诗句一样了呢?请同学们动手选择。
(2)请同学边看课件边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句古诗的意思。
(3)现在是怎样的景象了呢?(充分理解“满”“压枝低”)
(4)出示课件2。让同学感受到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5)请同学边看课件边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古诗的意思。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想想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3、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
4、读给身边的小伙伴听听。
5、老师配乐范读后,也请学生配乐练习朗读。
6、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思。
7、总结:
第一句:从整体上说花的样子。
第二句:从局部说每枝花的样子。
第三句四句:讲蝶莺对花的喜爱。
(四)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1、请学生边看课件边背诵这首诗。
2、可以和小伙伴合作,一人背一句。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想想,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呢?
2、你也可以根据你的理解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
(六)课外作业。
1、联系春游中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再动笔把这首诗描写的意境绘成一幅画。
2、请你再找出一些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写在你们的好词好句本上。
板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两首古诗。
1、练习朗诵两首古诗,边读边体会诗的意境,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2、检查背诵。(播放课件,请同学看着课件练习背诵,也可以同桌练习,全班齐背。)
(二)学习生字。
1、请同学自学会认字。(大声地读,读不准的字请多读几遍。)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请同学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2)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可以用儿歌的方式,结合诗的意思记忆一些字。
3、请学生分组汇报学习的情况,说说:你记住了哪几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4、请同学们给本课的字组词。
5、请学生说说:哪几个字最难记?
6、针对学生的疑问,老师和同学共同想办法解决。
独:右边是“虫”字,下面的一笔是提不是横。
寻:“寸”的一横最长。
(三)指导书写。
1、请学生看看课后的会写字表,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通过课件,重点指导反犬旁的字,由于本课反犬旁的字比较多,有四个字,所以要提醒同学在写的时候,不要把反犬旁写得太直。
3、另外,本课有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学生注意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请学生练习描红,然后自己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占格,注意眼睛和书本的距离。)
(四)评比发奖。
老师请写完的同学拿写好的的字在全班展示,请同学们互相评比,给写字正确规范的同学发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