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收集了《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两首田园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小儿垂钓》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于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草映身。”蓬头稚子,即头发散乱没有梳理的小孩儿。垂纶,这里指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侧坐,身体歪斜着坐,带有随意坐下来的意思。莓苔,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植物,这里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映,遮蔽。这两句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遮蔽着他的身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路人,过路的人。借问,访问,就是向别人询问打听的意思,这里指问路。遥,远处。招手,这里是摆手的意思。怕得,害怕。鱼惊,鱼受惊,指把鱼吓跑。应,回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过路的人要来问路时,小孩儿老远就摆手示意,不让对方走近,也不应声。他怕发出声响,把鱼吓跑不来上钩。
这首诗的前两句着重描述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的神态、表现。诗人抓住了小孩初学钓鱼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天真烂漫小孩儿的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二、教学建议
1、古诗的教学,也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学生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利用字典、联系诗句,理解字词,并想想每首诗说的是什么。检查预习时,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预习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理解词句,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后者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除了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还要引导学生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领会感情。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不一定能想象行很好,教师可用以下方法启发诱导:
①、可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想象,也可以边观察边想象。
②、教师可根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帮助学生把诗句会成具体的形象。
③、教师可提示一些问题,使学生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小儿垂钓》,可以提出:那个钓鱼的小孩什么样?是坐在什么地方钓鱼的?怎么少的?当有人来问路时,他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如果把这些内容画成画,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学生的头脑中能浮现出画面,就程度不同地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境界,领会到诗的情感。这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想象能力、欣赏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朗读,读熟,直到背诵下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学习开始时,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懂得诗的大致意思;进而把读和解问析旬结合起来,要求读懂诗句的意思;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情感;最后,要在读中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4、建议本课教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近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舒畅愉快
门泊东吴万里船。远景
六、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因为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教学中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古诗两首》教案2
一、教材分析
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雾在哪里》《雪孩子》3篇课文。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体验”。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指导的层次性。《古诗两首》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环境清幽和草原的苍茫、高远辽阔。教学中宜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音像资料展开想象,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理解积累。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行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两行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着的一致好评。
《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温儒敏教师谈到古诗的教学,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不必在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二年级的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有限,因此教学时力求做到:谈化诗意,精析诵读,多元教学,渲染意境。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每一次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心中有数。朗读的形式要多样,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的兴趣。遇到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难点: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有关草原的视频及歌曲。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作者,读懂课题。1.全班交流,知道李白的哪些诗?2.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李白爱到名山大川去游览。有一天,李白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
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顶,天已经黑了。(板书:山)来不及下山了。可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为难,他发现眼前有一座寺庙。(板书:寺,学生识记“寺”字)他就住在了这山顶的寺庙里。(板书:夜宿,理解“宿”的意思——住。)李白非常高兴,他站在寺庙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诗,诗题就是《夜宿山寺》。请你说说:“夜宿山寺”的意思。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倾听的意识。诗歌的题目平、翘舌音结合,读起来有些拗口,在教学“宿、寺”两个生字时,读准字音与理解字义并举,使学生读准诗题,理解题目意思。】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师生合作,读出这首五言诗的独特节奏。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闭目轻声读古诗,想象画面。三、学习古诗,体会诗境。(一)学习第一、二行。1.随文溯源学习“危”
字,知道“危”的本义是表示人在山巅
或高崖,站在高处而恐惧。引申为恐惧,又引申为高。从而理解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高楼”。
2.体会“楼高”。
(1)同桌合作学习,交流诗中哪些词语写了楼之高。
①高百尺。这是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结合李白其他诗句“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理解并指导朗读,将“高”字读得响亮,突出“楼很高”的感觉。
②摘星辰。想象说话。
③指导朗读。想象摘星辰的动作,加动作读诗句。
④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形象地表现出楼之高。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有感情朗读诗句。
(二)学习第三、四行。
1.教师引导: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来应该高声吟诵一番,可是他却??出示三、四行,学习“惊、恐”,读准后鼻音,理解字意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李白诗歌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里面住着很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高声语”“天上人”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三)采用多形式指导朗读、背诵。
1.师生问答读。
师:看这寺庙里的高楼,多高啊!生:危楼高百尺。师:甚至高到什么程度?生:手可摘星辰。
师:安静的夜晚,繁星满天,站在这样的高楼上,诗人有什么感受?
生:不敢高声语。
师:为什么?生:恐惊天上人。
2.师生承接读。
师:危楼——生:高百尺,师:手可——生:摘星辰。
师:不敢——生:高声语,师:恐惊——生:天上人。
3.师生合作,诗意与诗句对读。
4.学生加动作表演读,学生评价,师相机点评。
5.看课文插图背诵。
6.播放古筝曲,入情入境想象画面背诵。
【设计意图:师生这样合作读虽简单,但一直在变换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保持了诗的整体性,又帮助学生在诵读中进一步理解了诗意,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本身蕴含的音韵之美。】
四、小结。
在《夜宿山寺》这首诗中,李白通过眼中所见,大胆想象,把一座百尺高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板书)这些奇妙的想法让这首诗与众不同,情趣盎然。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危、惊、敢”整体观察。
2.出示“危”,看清结构(半包围),强调第二笔是横钩,第五笔是横折钩。教师范写后,学生观察并书空。
3.出示“惊、敢”,通过比较,指导如何写好“敢”字,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空。
4.运用规律,独立练习写字。看清位置,找准重点——名学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5.反馈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字例,纠正;学生再次连写。设计意图:师生写字教学的设计从整体到个体,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讲清注意点,抓住关键笔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
六、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写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作业:1.背诵《夜宿山寺》,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危楼高百尺,恐惊天上人”的意思。
2.诵读《登飞来峰》,一边读一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板书设计:夜宿山寺
百尺,摘星辰。楼高不敢语,惊天人。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近草原。
1.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谈感受。
2.我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时期在敕勒川生活的是游牧民族刺勒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及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准平舌音“似、苍”,特殊读音“见”,指导“见”是出现、显露的意思。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3.教师示范读带读;师生合作读。4.闭目轻声读古诗,想象画面。三、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1.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诗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辽阔的天空,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诗中哪几行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学生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结合课件了解“敕勒川,阴山”的位置,体会“穹庐、笼盖”的意思。川指平地,敕勒川是这个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朗读时,让学生用手势磨坊穹庐笼盖四野的情景,体会大草原的辽阔。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自由读后两行诗。
(1)出示相关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苍苍、茫茫”,诵读体会。
天苍苍:天空蓝蓝的;白发苍苍:头发拜拜的;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
野茫茫:原野没有边际;大海茫茫:大海无边无际;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
(2)反复诵读。
(3)出示:风吹草低见牛羊,学生闭目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
的画面,感受草原壮丽富饶的景色,体会牧民的自豪之情。
3.采用多形式指导朗读、背诵。
(1)师生承接读。
(2)师生合作,诗意与诗句对读。
师: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生:敕勒川,阴山下,
师: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师: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生:天苍苍,野茫茫,
师: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生:风吹草低见牛羊。
(3)看课文插图背诵。
(4)播放马头琴曲,入情入境想象画面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境美,这种意境美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的方式。只有富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课件的展示,师生诵读时配以乐曲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方法、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陶冶情操,触摸到古诗那悠远、空灵的意境。】
四、延伸阅读老舍写的《草原》片段。
【设计意图: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还不够,将名家老舍对草原的描写链接诵读,使《敕勒歌》的内涵丰厚起来。】
五、指导书写“阴、似、野、苍、忙、茫。
作业:
1.背诵《敕勒歌》,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思。
2.把自己对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简笔画,并把古诗抄写在上面。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
层。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
起。不怕层层
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草原(节选)
老舍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外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钩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X流,轻轻流入云际。
《古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 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 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 焚 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 坤 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古诗两首》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古诗并背诵。
《古诗两首》教案5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四年级是学生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发展的过渡期,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比较弱。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无论从斟词酌句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要通过含蓄的诗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赏析诗人以景写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刻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主要教法有“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重点字词品味法”、“角色体验法”等。
主要学法有“想象画面法”、“联系生活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激趣导入,介绍李白
1.背诵《赠汪伦》: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3.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二、复习方法,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1)自读自悟: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2)查读正音: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3)集体交流: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4)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谈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2)请喜欢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3)指名说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西辞: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4)齐读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朋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2.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请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2)谁愿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天际:天边,天水之间。
(3)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名汇报说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1.谈话: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
3.请同学们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4.师导: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该读得怎样?(舒缓而情深意长)
5.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6.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7.齐读。
五、扩展延伸
1.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六、总结,诵读
1.谈话: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3.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诵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激情入境,揭示课题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2.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3.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注释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教师总结诗意,学生回顾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3)学生配乐齐读。
三、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2)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生齐读)
(3)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2.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地相距大概有3000多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2)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3.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4.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5.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6.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读。
7.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叙事抒情 写景
借景抒情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依依惜别之情
附:相关链接
送别诗几首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诗两首》教案6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案7
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渐显第一张幻灯片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
1.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个问题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 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 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老师重点点拨理解:(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飞入正确答案)
答案一 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还有哪些思乡的诗句
(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教后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注意诗的节奏、韵律;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让学生借助注释、幻灯片图画自己理解诗意;3、借助CAI课件体会诗情、诗境。4、拓展阅读,用CAI课件呈现意境相近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古诗两首》教案8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4、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2、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3、检查预习。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二、讲读《墨梅》
1、听配乐课文朗读。
2、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3、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2)、教师指导练习。(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四、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背诵《墨梅》。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3、回忆方法。
二、讲读课文《石灰吟》。
1、听指名朗读。
2、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3、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三、指导朗读、背诵。
四、巩固练习:
1、“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石灰吟》
五、归纳总结。
1、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2、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3、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4、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六、能力训练
1、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2、分组向同学介绍。
3、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4、连线: 梅 坚忍不拔
《古诗两首》教案9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1)“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2)“粒”左窄右宽。
(3)“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五)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粟:小米。泛指谷拉。
(2)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2)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1)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2)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古诗两首》教案10
微课题研究小组
抓住关键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
教学内容
4.秋天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
《古诗两首》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在感受秋天的诗情画意中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秋天的美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喜欢背诵古诗。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谈话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听?
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文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板书:古诗两首学生认读课题。
初读《赠刘景文》
1.板书课题《赠刘景文》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2.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读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3.同桌相互认读课文,老师参与同桌学习。
4.学习生字,重点正音:橙、橘、残。
5.朗读整首诗。师读、生读、挑战读。
再读诗歌,初步了解意思,朗读、背诵诗
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动脑筋试一试,自己能读懂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老师适时指导。重点指导:擎雨盖、傲霜枝。
激发想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配乐朗读;再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比一比谁读得好。
看看插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诗。
(四)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
学写生字
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读记字。
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写得好的孩子在黑板上示范写。其余在书上描红,临写。
自评写得最好的一个字,总结经验。
拓展性学习
你还知道哪些秋天的诗句,背给大家听一听。
你还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2课时
背古诗,引出课题
背诵《赠刘景文》和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板书:山行读课题,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学生独立阅读诗歌,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同桌相互认读课文。
认读生字:枫、径、斜、于。
指多人读古诗,师参与读,及时纠正。
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山行》?
小组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情景。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一边读。
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找个伙伴一起练习背诵。
你见过满山的红叶吗?说说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满山的红枫叶)
一边观看课件,一边背诵这首诗。
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说说怎样记住。
看范字,说怎样书写美观。
老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枫”字,然后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
拓展性学习
你还读过哪位诗人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读,背:《词语手册》第15页的古诗。
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
“我会填”练习,课本第17页。
练一练
连一连:将汉字与相应的拼音连起来。 《新学案》第9页。
组一组首()()()于()()()
记()()()枝()()()
选一选:把气球的序号填到相应的横线上。《新学案》第9页。
写一写:选两首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古诗,抄一抄或默一默。《新学案》第9页。
《古诗两首》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见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蝉)
3、出示图:
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
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
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课后记〗
这首诗我通过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说。学生较快理解,并能背诵。
第二课时
小池
一、背了《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1、个体自学:
⑴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⑴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⑴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夸一夸,帮一帮:
①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展示:
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③帮一帮:
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课后记〗
这首诗前两句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中理解。
《古诗两首》教案13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自己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难点 :想象并写出《村晚》景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之一《村晚》
教学目标 :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
3、能想象古诗意境,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录音挂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绚丽多彩的春天已离我们而去,让人向往的夏日风情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的诗人雷震带来的古诗《村晚》。
2、板书课题——村晚
3、看了课题,想象一下,古诗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欣赏古诗
1、共定学习目标。
2、按学习目标自学古诗
3、交流学习的收获。
(1)古诗中的生字:陂 衔 漪
(2)交流读后的感受。
(3)结合插图谈谈对诗句的感悟,体会古诗意境。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对诗句的感悟用你的声音来表达吗?
5、你不想把这么美的夏日风情留在记忆中吗?(背诵指导)
三、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多搜集一些关于夏日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课堂情境。
1、背诵古诗《村晚》,说说这首诗给我们带来了感悟与体验。
2、出示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欣赏古诗。
1、出示古诗。(配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自读古诗,并交流初步感受。
3、欣赏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过渡:诗人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想象画面,低声吟诵。出示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发自内心的赞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配乐诵读古诗。
5、同桌交流。
三、诗人体验大行动。
过渡:诗人因对景色有独到的感受,就用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们,想不想过把诗人隐?播放荷花图片。
小组讨论,现场作诗。
全班交流。
四、作业 。
交流课前搜集的夏日古诗和描写花的古诗。
《古诗两首》教案14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区分“春”“村”的读音)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练习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身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1、同学:
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本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
今天,俺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
(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 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 抽讲,其他同学可补充。
⑶ 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⑷ 每位同学自身讲讲故事:
(再出示故事课件)
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与。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⑴ 齐读;
⑵ 竞赛朗读;(男女生)
⑶ 同桌互读;
⑷ 齐读;
⑸ 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
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俺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2、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与。
3、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4、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5、每生自身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6、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同学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⑴ 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⑵ 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
(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测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⑶ 读诗、读诗:
自读、互抽读、齐读、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