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日 - 美文欣赏阅读,用心与您分享。

首页散文随笔正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2024-08-30 19:27:14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 B.读懂、 C.读精、 D.读会、 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两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两首”指的是哪两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师:这两首古诗分别是明代、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于谦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洗砚池 千锤万击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5.检查预习。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3.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5、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石灰吟》。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一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石灰吟》。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三、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四、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墨梅》写作背景

  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关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苏东坡等诗人热情地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们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的感情,“无声之诗”的画继之而起,侮花也就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

  当时对画梅最有创造和贡献的当推释仲仁和扬补之。仲仁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汤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

  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课前思考: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课后反思: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进行描写。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由于学生对这首诗早已熟读能诵,所以学习很轻松,同时还进行了拓展和积累。

  课后反思:

  如果说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有什么要说的,我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两节课就学这些太少。我们要补充一些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诗,丰富学生的积累,而且要会灵活应用。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课后反思:

  在网站上看见了关于咏物诗的内容,对自己很有启发,和大家共享: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传说白居易16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介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草》(板题)。这是从原诗中截取的一部分。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师范读古诗,生认真听生字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⑴ 生诵读诗句。

  ⑵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把“枯”和“荣”分别贴在相应图片的下面,并说出理由。

  ⑶ 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离离”。

  ⑷ 谁知道“岁”是什么意思?

  ⑸ 指导朗读。读出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

  ⑹ 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⑴ 你怎么理解“烧不尽”、“吹又生”?

  ⑵ 指导朗读,读出野火的无情、野草的顽强。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

  评价读;

  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

  (男女生比赛读。)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枯、荣、烧”。

  2、练习组词,并用“光荣”造句。

  3、观察每个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讲解、示范、指导。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你还知道白居易的哪些诗作

  七、课堂总结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用完整、连贯的话说一说。(指名说),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当时看到这一情景又是怎么说的吧!

  (听录音诵读全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题,生齐读课题)

  2、学习生字:

  宿 徐

  3、组词:

  宿: 住宿 宿舍 宿营

  徐:请姓徐的同学(或认识姓徐的人的同学教大家识记这个字)

  4、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⑴ 生诵读诗句。

  ⑵ 新市徐公店周围景色如何?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小组讨论交流)

  ⑶ 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画一画再现新市徐公店吧!

  (生画画)

  ⑷ 指导朗读,生认真体会。

  ⑸ 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⑴ 生诵读诗句。

  ⑵ 此时此刻,你眼前又呈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先说一说,再画一画,最后读一读诗句。)

  4、配乐诵读全诗,体会感情。

  5、你能把古诗编成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小故事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6、背诵诗句。

  四、指导书写

  1、认读:

  宿、徐、店、未、追、菜。

  2、正音:

  “宿、菜”是平舌音。“追”是翘舌音。

  3、同桌互相练习组词。

  4、用“追逐”造句。

  5、观察每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6、师讲解、示范、指导。

  7、生描红、临摹。

  五、课堂总结

  (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2、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紫川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1、提问:

  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2、“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3、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日照香炉生紫烟: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行泊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1、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2、《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3、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

  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⑵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

  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

  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紫z!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

  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2、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梅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傲冰斗雪。她既有冰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越重,他的清香越芬芳。因此梅花历来都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这节课,我们读的就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补充板书:墨

  2、了解诗人

  说到王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已经学过的课文《少年王冕》中我们就认识他了,谁可以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

  (出示:王冕,字元章,号竹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3、如此爱梅的王冕,一生画过许多幅墨梅,他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诗,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就是王冕为这幅墨梅画所提的诗

  4、解题

  看着这幅画,想想诗题“墨梅”是什么意思?(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幅画,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自读

  我们知道,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请同

  学们试着准确而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

  2、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释古诗

  1、同学们能把古诗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真棒!现在请你联系古诗,想想、说说王冕笔下的这株梅花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生交流,出示:生长地点 —— 洗砚池头

  形 态 —— 个个花开

  颜 色 —— 淡墨痕

  气 味 —— 清气

  交流提问:

  (1)王冕为什么要强调“吾家”呢? (骄傲自豪)

  生读诗句

  (2)出示墨梅图

  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素洁、淡雅、不俗气)

  (2)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

  (3)请大家闭起眼睛想象,此刻你做了一个深呼吸,闻到那香气了吗?

  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真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2、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梅花呢?

  板书:(素洁淡雅、高洁不俗、不要称赞、不计名利)

  现在你可以联系古诗的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梅花吗? (生说诗意)

  3、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在不知不觉中都已经能把整首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了,而且还为我们大家解释了古诗中的一些字词。但是老师觉得有两个词是值得提出来和大家重点说说的,出示“流”“满乾坤”

  流:流溢 满:弥漫

  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4、自己试着联系诗句,说说你眼前的这株梅花。

  5、齐读古诗

  让我们一起边读古诗边想象这株“色淡气清”的梅花。

  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1、同学们,王冕之所以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色谈气清吗?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来称赞王冕:(出示)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可以联系你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也可是借助老师提供的资料,同桌讨论讨论。

  色淡——清雅高洁

  气清——淡泊清高、不计名利

  2、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

  3、读着王冕的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王冕写梅花色淡气清,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其实是在写自己品行高洁,不计名利)

  4、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学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的品格,希望自己也能像梅花那样)

  小结:对呀!(板书)王冕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这首诗表面是在写墨梅,其实讲述的是诗人自己的志趣,志向。想想我们之前学习的《石灰吟》也是如此,像这一类的古诗就是就是“托物言志”。

  小结:一朵朵色淡气清的梅花在诗人的笔下凝成的是一个个清雅高洁、淡泊清高、不计名利的人,我们喜欢梅花,就要学习梅花,像墨梅一样只流清气满乾坤!让我们记住“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最后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 板书诗题: 春雨

  2、 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 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 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你说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

  润物/ 细/ 无声。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 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 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 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 春晓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 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画面上是个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 (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 指名读四句诗。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上下结构,上部是 ,不是 ,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 (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 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 (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 (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 齐读这两句诗。

  (6) 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 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 / 不觉晓,

  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

  花落 / 知多少。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 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 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 不可写成党字头 ,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 底部齐平。

  晓: 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 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 ,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 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 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 ;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第 三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 放录音。

  (2) 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 各人轻声默念背诵。

  (5) 齐背。

  (6) 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 (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 (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

  春雨--- 。

  3、说话练习。

  (1) 话题: 春天来了

  (2) 提出要求: 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 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 同桌二人相互说听、补充。

  (5) 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附板书:

  (一)

  知时 发生

  春雨 好雨

  随风潜入 润物无声

  (二)

  (春)

  眠、不觉 (想)花落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 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 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 醉春烟 儿童学

  拂堤杨柳 早春 竟放纸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2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板书:

  乞巧

  乞—气

  宵—霄

  课后反思

  1、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

  2、未有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1.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难点、关键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出示苏东坡画像

  2. 出示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

  3. 了解苏东坡

  4. 出示教学挂图

  5. 导语: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的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 学习生字

  1. 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 组词、读准字音

  3. 注意平舌音:赠 残

  4. 指导写字

  枝 记 刘

  注意字的结构

  三、 学习诗歌

  1.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 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

  3. 自由读,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点拨

  (1) 出示荷叶田田图解诗句1

  (2) 出示菊花盛开与衰败图解诗句2

  (3) 导语: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看图)

  橙黄橘绿。对,这才是秋天最美的时候,齐读3、4句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 朗读诗歌

  (1) 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带来什么?

  (2) 这么快乐、这么幸福的秋天该怎样读?

  (3) 齐读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

  擎天盖 傲霜枝 君须记 正是

  6. 背诵诗歌

  四、 拓展学习(再被一、二首写秋天的诗)

  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背诵其他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背诵《赠刘景文》

  2. 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3. 出示教学挂图

  4. 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

  5. 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的呢?

  6. 自由读诗《山行》

  7. 找出生字

  二、 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 组词认读

  3. 摘苹果游戏

  4. 指导书写:于 首 枫

  三、 学习诗歌

  1. 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 听录音,画出节奏

  3. 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 略知诗意

  (1) 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

  (2) 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

  (3) 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

  (4) 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

  (5) 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

  (6) 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 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总结

  (8) 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 朗读诗歌

  (1) 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

  (2) 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

  6. 齐诵诗歌

  7. 背诵诗歌

  四、 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五、 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荷尽

  菊残

  赠刘景文 好景

  橙黄

  橘绿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 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二、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

  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

  1、初读古诗。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闻:听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

  打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a、李白描写自己要走了,汪伦来送行的一件事,从诗中的哪些语句你体会到他们二人比潭水还深的情谊?

  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感激之情。你能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指名朗读,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试背。

  三、总结全诗

  李白运用夸张的写法,向我们表达了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一个“忽”字既表现了诗人吃惊的心情,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全诗浓烈奔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现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浓情厚意。

  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赠汪伦》。

  2、《赠汪伦》的作者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与汪伦之间浓厚的情谊,而《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则用细腻的语言,平淡的词汇告诉了我们与人交友于平淡中见真情的真谛。

  二、初读古诗《过故人庄》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2、划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交流。

  3、指名读诗,正音。

  三、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1、释诗题。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

  访问村庄里的老朋友。

  2、知诗人。

  简介作者孟浩然。

  3、明诗意。

  (1)自读,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具:准备。黍:煮饭的小米。郭:外城。

  轩:窗子。话桑麻:闲谈农家生活。就:亲近。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会乘菊花开时再来探望。

  4、悟诗情。

  (1)这首诗非常平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友人之间的感情的?

  (2)你喜欢读读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四、总结全诗

  这首诗用词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画放在了我们面前,画中最浓的是友人间彼此惜别,不忍离去的画面,让我们再好好品味一下这优美的诗句。

  训练学生读好古诗。

  齐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