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的整除》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的整除》教学反思1
例题:男生:我们两个人一共买了40枝铅笔。女生:我们两人一共买了46枝铅笔。
(1)平均每个男生买多少枝?
(2)平均每个女生买多少枝?
[实物操作]引导学生用小棒摆算出结果。每个男生分得两捆。每捆10枝,两捆就是20枝。40÷2=20(枝)。
[表象操作]引导学生看图想一想。这里的想其实就是在头脑里分一分。应该比实物操作的思维更高一层。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可以先从这个层面进行思考,如果学生觉得有困难,再让学生去操作。而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全班都进行先操作再想象,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是对教材理解不透的原因,也有对学生的因素考虑不周的因素。
第2小题的教学,我让学生进行实际分一分。让学生回顾一下,平均分是怎么样分的?通过动手分来知道分的结果,然后再引导学生来弄清算理:先把4捆分了,40÷2=20(枝)再把6枝分了,6÷2=3(枝)合起来,20+3=23(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觉得学生交流得不够,计算的思路没有能形成,这就可能导致竖式计算中出现一些问题。思路不清,那么就不能说学生已经学会了某种计算方法,就会使后面的讲解变得非常生硬而难懂。
竖式的教学,总感到与上面没有形成很好的衔接,只是说,以前在做除法时,我们还用竖式计算过,这道题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总觉得这样的过渡不自然。46÷2,2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这里的讨论也没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没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2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没能结合实际操作来加以说明。在商个位时,由于没有对学生的基础状况做认真的了解和分析,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水平,所以,致使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问题,不知道应该怎么商?
这节课没有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我觉得主要原因有:1。对学生的基础没有能做很好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什么地方应该详,什么地方应该略不是很科学,也就是说应该详的的地方没有详,应该略的地方没有略,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2。对教材钻研得还不够深,理解还不够透彻。3。对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最深奥的知识讲解清楚,还有待加强研究。
《数的整除》教学反思2
1、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本身有着严密的逻辑性,我们应根据这一特点,使小学数学知识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在这网络中,要弄清楚哪些知识在网络中起决定作用,哪些知识是从属关系的。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抓住了“整除”这个概念作为知识的核心,由整除划分出“约数、倍数”、“质数、合数”、“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偶数”等知识板块,它在网络中起决定作用,把其他的与此相连的概念串了起来。
2、组建学生较好的认知结构。
怎样将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变成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数的整除”这节概念整理与复习课,它的知识结构本身决定了课堂上不能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教给学生,必须在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抓住知识间的关系来钻研教材,研究每一知识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及相互作用,从中悟出科学的教学方法。
3、选择合理的复习方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基于师生交流、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地利用学习资源。小组间每个学生有任务,有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时间,来探讨某一板块的知识间的关系;全班交流引发学生的再次交流。在这样的多次思维碰撞中,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
《数的整除》教学反思3
x月15日是我校对外开放日,我执教了六年级数学《数的整除》一课。
《数的整除》在小学阶段的复习课中比较“有名”,因为这一课概念较多,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概念之间容易混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兴致不高,相对来说课堂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如何改进复习课的教学,变“填充式”为“自主式”,变“苦学”为“乐学”,是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所作的尝试和探索。
1、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从中体验和感悟整理知识的方法。
总复习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加深,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在本节课中,我构建了一个“回忆——整理”的复习课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用网络图形式把有关于数的整除的知识,按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纵横联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这部分知识的结构。这比过去由教师带着学生整理有效得多,不仅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自主探求的过程中学会了整理知识的方法。
2、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气氛是教学环境重要因素之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度。在本节课中,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这堂课我设计了口算我最准、除法分类、破译电话号码、整理概念、开心大比拼、造句等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激进的学习状态,让复习课像新授课那样吸引学生,达到巩固复习,整体提高的复习目的。又如最后下课时,我先让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和老师告别,接着让学号是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最后问剩下的同学想要一起离开教室,应该怎么说?这样赋旧知识以新形式,想来学生会更乐于思考。
回顾本课,觉得有几点应当做适当调整,如网络图的设计可放在课下进行,这样上课时重点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发言的机会就多一些,知识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了。练习时可让学生组内或全班互相出题,这样也会调动更大的积极性,练习的密度也就会加大一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显露出来,便于教师调整练习内容。
《数的整除》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一节好的数学课应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学数学的机会、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上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孙老师的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指出:“一节好课也不能只凭学生回答问题的好坏或齐答是否一致作标准,应从她们的实践活动和练习操作中去体现掌握的程度如何,也不要让学生整齐、响亮回答的声音所同化。因为她们当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只注重表面的回答,但在实践当中往往有找不着北的感觉。同时也强调写教学反思也不能泛泛而谈,应从知识的基本点出发,找错例、作对比、导差生、善评讲、再强化。”例如在学完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进行巩固练习时,有一道题要求把下面各数填在方框中(10、45、88、201、355、482、1006、23),在填有约数5这方框时有一个同学填了(45、201、55、23),由于这一节是视导课,又到了下课时间而没有及时究其原因,回想起来的确是浪费了一个针对性很强的错例分析。课后问明原因才知道,他只了解到个位上是5的数都能被5整除,而个位是5的数又是奇数,故认为是奇数都能被5整除,后来跟他补了一课才恍然大悟。也充分说明学生大声整齐的回答是表面的理解,没有真正理解特征的含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充分给她们搭建一个共同探讨、互相交流的平台,让她们在议中想、说中辩、练中思,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知识在她们的脑中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孙老师的点评又使我感受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达成学好数学的愿望。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设计我作了大胆的尝试,屏弃了传统的设计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的全过程,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孙老师的好评(教材的了解全面,知识点备得较细,有一定的拓展,学生讨论热烈,生生互动积极,师生互动亲切、融洽,板书能抓重点,一目了然,激励性措施的实施效果好)。
《数的整除》教学反思5
我在复习数的整除这一课时,只出示植树节的日期(3月12日)这简单的两个数,根据这两个数,让学生说出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数学知识,学生没有想出的,我再把这两个数进行引导一些数学的概念。用两个数代替所有例子,代替所有概念,把的有关数的整除的知识点都“带”出来了。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让学生把这些概念形成知识网。这样,把多个知识点都具体地贯穿了起来,并突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减少了逐个知识点单独复习的时间,起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出每个概念的意义,要求学生扎扎实实的理解每一个概念,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复习课中一些查漏补缺的工作,我再关注每个学生是否都掌握了每一个概念。
另外,在练习最后一题里让学生猜老师的手机电话号码,学生个个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利用已学的概念猜出电话号码,并请同学们自己充分利用数的整除的概念: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知识,也来“设计”一道题目,来考考大家。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都在为自己家的号码精心“设计”好的问题,都想通过自己有“挑战性”的问题来
在这复习课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还较欠缺。请学生算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这环节可以省略,这样效果更好一些。
《数的整除》教学反思6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已学过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比较困难,容易受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需要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采取这样的教学形式:
一、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以奇引趣,促使学生乐学。
课一开始,教师请学生报数,老师迅速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对老师的判断半信半疑,也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大脑中便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这种判断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角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容易受以前学过知识影响,马上说出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而这个发现不攻自破,学生会马上列举出13、26、49等好多这类数不符合该发现。学生此时感觉问题不是这么简单,老师适时引导:你们能不能从其他角度想一想、试一试,到底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被老师的启发所感染,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之中去。
三、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思维,会有异想不到的收获。
在学生已经总结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时,我让学生再想一想,看有没有更好的途径,能快速判断一个比较大的数能否被3整除,因为老师判断的都是较大的数,为什么速度那样快呢?一定有更快的办法。经过一番实践,新的方法很快问世:可以先去掉3的倍数,再加其它的数字,看和能否被3整除;或在加的过程中,加出3的倍数就把该数扔掉,再继续加,看最后结果能否被3整除。没想到孩子们愿意做的事,你给他们充足空间,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收获。
四、和学生和睦相处,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师生配合密切,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无拘无束,他们可以任意地想,尽情地说,思维不受任何羁绊,能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课的一开始,到探讨规律,到练习发展,师生配合得恰到好处。
《数的整除》教学反思7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进行的。由于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即可;而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则要看这个数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能否被3整除,与前面的有所不同,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它,还是有难度的。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本节课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激趣、育智
上课开始,将学号引入课堂,不仅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也增强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习的动力。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即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通过引入学号、任意摆数,结合了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学习知识。本节课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二、猜想、合作探究
小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影响,猜想和推测更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学生猜想“失败”,需要教师从感情上予以关注,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走出误区,帮助学生利用现实情境“做”数学。本课在学生猜想未果的情况下,教师利用两组由相同数字所组成的不同的三位数,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终于找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性与灵活性。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本课中,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成果。同时,练习的开放设计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分析、概括、协作能力。
《数的整除》教学反思8
在课中由于思维情感的互动,上出课的.效果远远超出预设的目标 。这样的课无论是学生还是我都得到了提升,效果很好。
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渗透数学文化: 课中,教到偶数和奇数时,我适时地渗透日常生活中偶数的运用,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中我还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号,使学生明白数学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判断自己的学号能不能被2或5整除。枯燥的数字教学变得生动了 。
二、巧妙利用游戏教学自然过渡: 课中,我设计了判断自己的学号能不能被2或5整除的游戏。在让学生分别判断了之后,让站了两次的同学再举手报学号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自然引出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前后有联系,过渡自然。
当然,也还有许多问题,比如,这节课怎样设计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好?这些都值得今后思考。
《数的整除》教学反思9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册第46-47页及练习八中的有关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搜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收集数据,提出问题。
1、调查收集有关信息:全校人数、有几个年级、多少个班级、本班学生数、男生人数、本市邮政编码、你家的门牌好码、学校的电话号码、你今年几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以上数据板书。
2、设问:如果单纯将这些数据看成一个个数,请判断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能被5整除,你是怎样判断的?
3、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能被5整除。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
教师板书课题:能被3整除的数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初步形成结论
1、能否只看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
(1)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请举例说明。
(2)根据学生猜测讨论: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吗?
(3)从0——9十个数字中选3个,组成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
(4)反馈数据: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数据填入下表。
选的数字
能被3整除的数
(5)设问:观察黑板上表格中的数据,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有什么特征?
(6)讨论后小结: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没有可利用的特征。
2、与数字排列的顺序有无关系?
(1)在表格中自己选一组数,交换三个数字的位置,组成新的三位数,并验证。
(2)将新的三位数填入表中。
(3)讨论:验证新的三位数后,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得到的新的三位数,仍然能被3整除。
3、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没有关系?
师:“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不能凭个位、十位、百位上数字的特点去判断,也与数字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如何找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呢?大家知道,自然数之间存在着“和、差、积、商”的关系,我们是否试一试呢?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选一组数进行验证,并形成小组意见。
(2)集体讨论小组意见,并再次验证。
(3)小结初步形成结论:一个三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三位数就能被3整除。这时教师在黑板上表格第三栏板书:各位上的数的和,并分别求出各组数各位上的数的和填入表中。
(三)推广验证,形成结论
1、设问:一个三位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三位数就能被3整除。那么,能被3整除的二位数、四位数、五位数是否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2、请同学们先判断再验证下面各数哪些能被3整除?
57、18、375、1470、12344
3、两人小组内一人报数,一人判断。
4、归纳总结。
5、请同学们打开书本99页,看方框中的结论和我总结的一样吗?并请记住它。
(四)运用结论,巩固拓宽。
1、判断课前收集的数据,哪些能被3整除?
2、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
使这个数有约数3。各有几种填法?
□74□456□
3、你今年11岁,再过几年,你的岁数能被3整除?
4、灵活运用特征判断下面各数能否被3整除。
35196327618676392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什么?
教学反思:“能被3整除数的数”一课,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仔细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确立了基本技能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并重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仅重视学生掌握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进行正确判断,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提出新的假设——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
2、理性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科书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本节课重新设计例题,通过用“0——9”十个数字组成能被整除的三位数让学生探索特征,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灵活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亲切感,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开课时收集的数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课后“你再长几岁,这个岁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开放题富有情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本节课始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教学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教学知识、感悟方法。如在课的第二阶段,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探索、讨论、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一层通过学生猜测、举例、选数字组数,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第二层通过交换三位数数字的位置,仍然没能发现特征,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第三层次通过计算各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磨练了意志,同时也使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4、合理定位教师角色,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只有摆正了师生关系,才可能使学生得到发展。本节课学生始终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一是从师生活动的时间分配上,二是从分层探究、有针对性的适当引导上。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气氛始终处在民主、和谐之中,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探究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节课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