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日 - 美文欣赏阅读,用心与您分享。

首页范文写作正文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8篇】

教案2023-08-27 15:49:44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重点: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难点:

  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小鼓、圆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各种瓶子盒子、植物种子、石子、橡皮筋若干。自制乐器一件。

  2、录有悦音和噪音的磁带,“大自然的声音”的磁带各一盘;录音机一台。

  3、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4、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例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1、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好多的小演员来给小朋友表演节目。配班教师报幕:“现在演出开始,首先是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小演员很害羞要在屏风后面演唱,我们猜一猜他是谁好不好?”(教师在屏风后边用乐器演奏。)提问:小朋友谁在为我们唱歌?(幼儿回答乐器在唱歌)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到的声音......)我们来看一看小乐器是怎样来唱歌的。

  2、让幼儿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叫乐器发出声音。

  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叫手中的乐器发声。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通过操作活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相邻的两组幼儿交换乐器。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4、利用实验游戏,叫幼儿懂得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多样物体碰撞后发生震动产生的。

  配班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教师:“主持人怎么花生米不跳呢?你知道为什么吗?配班教师: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用这面大鼓来伴奏。”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震动而发出鼓声)。

  玩游戏,怎样叫我的乐器闭上嘴。首先叫乐器发出声音,然后马上阻止震动,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幼儿尝试叫所有的物体发声。

  提问:除了乐器还有什么能发出声音呢?幼儿在自身和活动室找出声音,并说出通过什么方法叫它发出声音的。

  (1)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什么地方能发声音?你怎样叫它发声的?幼儿自由在身体寻找声音。叫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例如:我的小手会发声,双手一拍就出声。

  (2)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寻找发声的物体。(幼儿自由去找能发声的物体,并叫它发出声来 )请个别幼儿说出发声的物体是什么,怎样叫它发出声音的。例如,桌子会发声,我用手一拍,手和桌子发生碰撞就能发出声了。

  2、操作活动。利用瓶子、盒子。石子、种子、橡皮筋等制作乐器。教师出示自制乐器,请幼儿说出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老师用什么物品做成的。幼儿利用废旧物品相互讨论并进行乐器制作。

  提问:你的乐器是用什么做的,它是怎样发声的?请有代表性的幼儿回答并进行乐器演示叫自制乐器发出声音。

  三、分辨声音

  1、分别播放两段音乐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教师提问:第一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回答:小鸟的叫声。第二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刮风和打雷的声音 。提问: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幼儿:鸟叫的声音好听,风声和雷声不好听。教师:你听到不好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幼儿:听到风声和雷声很害怕。

  2、听录音“大自然的声音”幼儿找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教幼儿懂得好听的声音是乐音,不好听的是噪音。

  4、教师小结:大自然中万物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了好多声音,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多听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当中轻轻的说话,不免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结束活动

  教师和幼儿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进行伴奏 。

  五、活动延伸

  1、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想象这像谁发出的声音。

  2、提供动画片,听一听有什么声音,鼓励幼儿利用身体与物品接触、物品与物品接触发出各种声音来模仿动画片中动物走路的声音。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小百科: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体会视觉暂留现象,学会看图示制作旋转玩具。

  2、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知道眼睛会产生错觉,旋转后的鱼儿和小鸟的位置会有变化。

  3、对“错觉”游戏感兴趣,乐意参与科学游戏。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2、双面胶带、胶棒或浆糊,筷子人手两根,剪刀人手一把。尺子或一根绳子。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上面毛,下面毛,中间有颗黑葡萄。请你猜猜这是什么?

  2、通过提问引出主提。

  ——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眼睛,你的饿眼睛能看见什么?

  ——教师:我们的`眼睛能看见许多存在的东西,眼睛看见的就都是对的吗?

  3、阅读幼儿用书,学习制作《转转转—鱼儿的家》。

  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看图示,教师示范讲解制作中的难点:

  ——剪下制作材料。

  ——看图示用双面胶将筷子固定在方面。

  ——让幼儿了解制作步骤,幼儿进行制作活动,在幼儿制作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4、引导幼儿玩一玩操作材料,并与同伴交流。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现这种现象呢?启发幼儿说说:鱼缸是鱼儿的家。

  ——教师小结:我们的眼睛看见一条鱼和一只空鱼缸,但是,当我们旋转它们以后,我们的眼睛产生了错觉,鱼儿就游到了鱼缸里,这是视觉暂留现象。

  5、学习制作《转转转—小鸟家》。

  —教师:刚才,小朋友制作了《转转转—鱼儿的家》,看一看,想一想,如果将中间这张画做成旋转玩具,会怎样?

  6、幼儿独立制作《转转转—小鸟家》,并与同伴交流、分享旋转后出现的错觉现象,想一想:为什么小鸟会飞到大树上?说一说:大树是小鸟的饿家。

  7、扩展幼儿的想象,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做了两个有趣的旋转错觉玩具,你还想做什么错觉玩具呢?鼓励幼儿大胆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有趣的纸

  我们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不断丰富,他们变得越来越好奇好问。最近,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纸,产生了兴趣。常常有孩子带纸到幼儿园来玩,还用纸折出了不同的东西。《纲要》里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并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设计了生成活动《纸》。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体验、积累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活动目的`:

  1、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2、通过尝试操作对不同质地的纸进行比较,感知纸的特性,了解纸的一般用途。

  3、通过活动丰富生活经验,培养操作和实验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对各种纸有初步的认识,知道一些纸制品。

  2、物品:面巾纸、图画纸、塑料包装纸、报纸、宣纸、挂历纸、牛皮纸同样大小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纸

  1、请幼儿介绍各种纸的名称、一般用途。

  2、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硬,有的软)

  二、尝试活动——运沙

  1、提出问题:如果请你们用纸来运沙,你们会选哪一张纸?为什么?

  2、幼儿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3、提出活动中注意的问题:

  运沙时不能用手托,注意保持活动室的卫生。

  4、幼儿尝试用纸运沙。

  5、说说我的发现:

  A、塑料纸、图画纸、挂历纸、牛皮纸运沙好,不容易破;面巾纸、宣纸运沙不好,容易破。

  B、把纸折成容器运沙更方便。

  三、尝试活动——运水

  1、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运的不是沙,而是水,你们会用什么纸?

  2、幼儿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3、提出活动要求,幼儿多次尝试运水。

  A、不把纸折成容器,你们能用它来运水吗?是不是所有的纸都行呢?

  幼儿尝试运水。

  B、如果折成容器来运水,哪种纸折的容器最好?

  幼儿尝试运水。

  4、说说我的发现:

  A、如果不将纸折成容器运水,面巾纸、宣纸吸水性强,可以运水,但是运的水少,而且很容易破烂。

  B、把纸折成容器后运水好,但是要选吸水性差的纸,纸吸了水以后容易破。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在一次秋游活动中,幼儿吃完塑料袋中的食品对空塑料袋产生了兴趣,他们一会儿拿着塑料袋东奔西跑,一会儿向袋中吹气,然后抓住袋口,张帆惊奇的发现“塑料袋怎么是鼓的?”我微笑着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塑料袋没有装东西,为什么是鼓鼓的?”孩子们纷纷地参与讨论,于是生成了“空气在那里”的科学活动。

  教师抓住偶发事件,尤其要多问少答,对孩子问答不急于给予肯定或直接给予答案,而是更多地鼓励幼儿去自主探索和发现。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作用。

  3.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幼儿对空气进一步观察和试验的兴趣。

  4.丰富词汇:空气、气体、燃烧。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透明玻璃缸、蜡烛、火柴、烧杯。

  2.幼儿操作材料:①每桌一盆清水;②塑料瓶、吸气玩具、吸管、石头、泥块、塑料袋若干。③幼儿记录单每人一份(见附图),每人一支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实验,引起兴趣

  实验:先给幼儿看一只空的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然后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问:水已经没过了杯子,手帕会不会湿?问: 手帕为什么没有湿?

  重复上面实验,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后,放出杯子中的空气(有气泡冒出),问:这次手帕会不会湿?取出杯子,手帕湿了。问: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湿,第二次手帕湿了呢?两次有什么不同?

  教师: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第一次没有放出空气。水进不去,手帕没湿;第二次放出了杯中的空气,水进去了,手帕就湿了,我们看到的气泡就是空气(丰富词汇:空气)。

  二、探索活动——“空气在哪里”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杯子里面有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让我们找一找。一些小物品:空瓶子、吹气玩具、吸管、石头、泥块等。

  1.请幼儿凭借已有经验第一次记录操作单。

  教师将幼儿的记录汇总在黑板上,鼓励幼儿和别人有不同的想法。

  2.幼儿操作后第二次记录操作单。

  让幼儿自由摆弄这些物品,然后将它们投入水中,看一看出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存在于许多物品中。 教师要求幼儿操作一样记录一次。

  教师:通过记录单中结果的.前后对比,加深了幼儿对空气的印象:我们周围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空气,没有空隙的地方,就没有空气。

  三、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周围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着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1.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杯中的空气、身体周围的空气。明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

  2.请幼儿观察吹气玩具:用手挤压,感觉到有空气流出;松开,又可感觉到有空气吸入。明确:空气是可以到处跑的,这种现象叫空气流动。

  教师:原来,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会流动的气体(丰富词汇:气体)。

  四、空气能帮我们干什么

  教师:我们知道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会流动的气体,那么空气能有什么用途呢?

  1.请幼儿做憋气实验,问:有什么感觉?得出结论: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会死的。

  2.实验:将两支蜡烛用火柴点燃,同时盖上一大一小两个烧杯,让幼儿观察蜡烛慢慢熄灭的过程,然后提问:

   ①蜡烛怎么样了?

   ②是同时熄灭的吗?

   ③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就熄灭了?为什么盖小杯子的先灭,盖大杯子的后灭呢?

  教师:盖上杯子,空气进不去了,蜡烛就灭了。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先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后灭。也就是说:空气可以帮助燃烧(丰富词汇:燃烧)。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想一想,找一找,空气还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你长大以后还想让空气帮助人们做什么?每人一个塑料袋,请幼儿出去找空气。并利用游戏时间,带领幼儿做有关空气的各种小实验。

  记录单附图:

  (画吸管)

  (画石头)

  (画泥块)

  (画塑料玩具)

  (画塑料袋)

  (画小手)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在学习里知道甜菜能制糖和吃法。

  对甜菜的外貌有所认识。

  活动准备

  白糖一碗。

  甜菜知识图片。

  活动过程

  一、品尝白糖

  1、孩子们都知道老师手里端着的碗盛的是什么吗?

  2、你们都认识白糖,我们每人尝点说说味道。

  3、是不好甜,你们都喜欢吃糖吗?

  4、有谁知道糖是由什么制成的啊?

  5、不知道啊!那老师告诉你们是用甜菜制成。

  二、了解甜菜

  1、知道甜菜是什么样子的不,不认识甜菜我们可以学啊?

  2、看看老师准备的图片,这个根像心脏形就是甜菜,品种的不同,皮的颜色就不同。

  3、甜菜的根是生长在土里,主根就是肉质,可以生产砂糖。

  4、甜菜绿绿的.秧生长在土外,也就是叶,叶片肥厚,叶部发达,叶柄粗长。通过图片就可以认识到。

  三、甜菜的吃法

  1、甜菜我们一般可以煎炒、凉拌、腌制食用,甜菜还可以烤着吃。

  2、老师告诉你们最早开始吃甜菜的是古罗马人。

  3、食用甜菜不会影响消化,食用甜菜有预防感冒、贫血、还可以缓解头痛和提高食欲,让我们越吃越健康。

  4、甜菜好不好啊?回家也要讲讲甜菜的好处,让家人也知道。(教师在结束前要给孩子们巩固知识)

  活动结束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自己实验知道水压与水深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大塑料瓶,盆,水,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出示一桶水)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水)水有些什么用途呢?(简单的让孩子说—下)小朋友说得都不错。但是丁老师告诉你们阿,水还会变魔术呢!

  演示水压的小实验:(用保鲜袋套住手)小朋友们,现在这个袋子里有些什么?(老师的手)(提示幼儿说空气)诶,水要来给我们变个魔术,它要一下子就把这个袋子里的空气变走。(演示)为什么空气没有了?(介绍压力:因为水中有压力的关系)

  2、活动开始

  (1)师:猜猜看,在水里压力是一样大的吗?(告诉幼儿在水里压力是不一样大的,请幼儿上前感受一下)水压与水的深浅有关。那么水越深压力越大还是水越浅压力越大呢?

  师:你觉得你的`手在水桶上面受到的力大还是在下面受到的力大?下面就请你们自己去实验一下。瓶子上有三个孔,往瓶里倒水,请你们观察哪个孔里的水射的最远?哪个孔里的水射的最近?请你们用线条的长短来表示水喷射的远近。

  (2)幼儿分组做实验。四人一组,共五组。一人记录、两人倒水、一人观察。

  (3)请幼儿做回中间,先说一说自己小组的发现,共同实验验证一下。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的压力与水的深度有关,水越深,压力越大,水越浅,压力越小。

  3、师:小朋友们真棒,都是小小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回到家后还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再做做这个实验,告诉爸爸妈妈这个科学小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在区角活动中, 幼儿在美工区用各色的手工纸进行折叠、用宣纸和图画纸绘画、用纸团装饰,在科学角用各种纸玩吸水实验、用纸浆学做纸的实验等活动,他们通过各种关于纸的活动感受着纸的质地、用途,对纸的探索兴趣越来越浓厚。为了更加深入开展对纸的探索活动,我以幼儿所熟悉的餐巾纸为活动载体,设计“纸宝宝力气大”的教学,试图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知纸的纤维及纸的承重力,丰富幼儿对纸的认识,激发其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试验,大胆探索,感知餐巾纸的承重力,初步了解纸的纤维。

  2.体验实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餐巾纸若干,带拎把的、装满水的瓶子若干,记录纸和笔若干;黑板、磁铁或透明胶布。

  2.制作ppt(纸的纤维、纸袋子、纸盒子及绳索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题

  1.感受餐巾纸:这是什么纸?什么形状的?你们每人拿一张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揉一揉,用各种办法感受餐巾纸是怎样的。

  2.集中交流:你感觉餐巾纸是怎样的?

  (二)教师抛出问题,幼儿第一次试验。

  1.问题:这么一张薄薄的纸能拎起装水的瓶子吗?餐巾纸有没有这个承重力呢?

  2.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提出操作要求。

  操作要求:每人每次只能用一张餐巾纸尝试;要帮助纸宝宝想办法;用完了的纸要放进篮子里;听到信号要及时坐回位置。

  3.幼儿动手实验。

  4.集中分享实验结果:你用餐巾纸拎起瓶子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鼓励幼儿上台展示自己所使用的方法,并将幼儿的操作方法张贴在黑板上,并用数字、、、标示出来。

  小结:我们通过实验,验证餐巾纸是能拎起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子的,而且方法有很多。

  (三)提出问题,引发探索。

  问题:纸宝宝拎起瓶子的方法可真多,哪一种方法纸宝宝力气最大,能拎起最多的瓶子呢?

  1.幼儿分组实验自己猜测的方法。

  (1)提出要求:选择自己认为能拎起最多瓶子的方法进行实验,每一次尝试完要把拎起的瓶子数量用笔在记录纸上记下来,最后和同桌的小伙伴比一比、讨论一下,看看哪一种方法的纸宝宝拎起的瓶子多。

  (2)幼儿自主选择小组,进行第二次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2.集中交流,根据纸的方法,请幼儿说实验结果,教师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3.和小朋友一起验证,得出最后的结论。

  结论:经过多重折叠的纸和拧绳子的纸拎起的瓶子是最多的',说明它能承受物体的力量最大。

  (四)幼儿了解纸的纤维。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这薄薄的纸宝宝经过折、拧的方法,能拎起这么重的物体?为什么这张长方形的餐巾纸,用长边拎瓶子和短边拎瓶子结果会不一样呢?

  2.结合PPT,让幼儿了解纸的纤维。

  小结:我们把纸折叠,就使纤维变多、变密了,把纸拧成绳,就把许多细细的纤维拧成了一根粗绳,这样就能拎起更多的瓶子啦。

  3.生活迁移:生活中,人们增加纸的纤维的密度、厚度做出不同的纸,有牛皮纸、硬纸板等,再用这些纸做成盒子、袋子、箱子用来装东西,方便又环保。还利用拧绳的办法,做出绳索,结实又耐用。

  延伸活动:

  老生活中还有报纸、皱纹纸,欢迎你们课后去用它们做更多的实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在班级“各种各样的纸”主题活动开展的前提下,利用幼儿熟知的餐巾纸作为实验的材料进行探索活动,其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

  活动主要通过猜测结果、验证操作实验的方式推进的。开始时,幼儿通过感官感知餐巾纸的质地,从表面上了解餐巾纸的形态、猜测餐巾纸“有没有承重力?”,这既引出了后面的活动,又与后面要进行的实验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了幼儿对实验探索的兴趣,增加了幼儿对纸结构、用途等的深刻认知。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现象,抓住中心问题,激发幼儿一步一步深入探索操作,比如在幼儿认识了餐巾纸之后,提出“薄薄的餐巾纸能不能拎起瓶子”的问题,激发幼儿尝试餐巾纸拎装满水的瓶子的实验,之后及时帮助幼儿归纳出餐巾纸拎起装满水的瓶子有几种方法,同时提出下一步的探索问题:哪一种方法餐巾纸的力量最大?由此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其次,教师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实验操作环境,如幼儿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实验、自主选择同伴共同合作、自主表达观点等等。该活动有个亮点的地方,就是用幼儿实验得出的不同的结论之间进行验证的环节(用自己所认为的餐巾纸承重力最大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得出最终结论),教师邀请幼儿上台一边展示自己的方法、一边进行实验对比,每个孩子心中都带着疑惑、每个孩子都以热情的方式支持自己认同的一方,教室里充满着紧张而热烈的气氛,用拧绳方法的餐巾纸拎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瓶子,在孩子们一声声的“加油”声中,最终拎起了13个瓶子的高峰,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餐巾纸用“拧绳”、“对折”的方法拎起瓶子的力量之“神奇”,进一步加深了对纸的认识。本次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从最初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到小组同伴合作、观察,到最后请各组代表上台集中对比实验操作,形式设计既满足了幼儿个体探索的需求,又有集体操作对比实验现象的结论需要,组织形式多样而灵活,活动推进从浅入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但活动之后仔细分析与反思,还是存在着一些遗憾,如由于评优课对授课时间的把控比较严格,受其影响,在第二次实验要求方面,没有要求幼儿对每一种方法都要进行实验尝试,从而没能让幼儿获得更详细、更直观的对比认识;我对幼儿第二次的实验结果没有做到更加细致、有条理的分析(就是每个孩子用了几种方法实验、对比出什么结果等),导致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情况不能有更明晰的认识。另外,在组织语言方面,存在反复与啰嗦的现象,语言的精准概括和简要方面做得不够,这方面有待今后加强提高。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让幼儿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 要空气中的氧气。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6个、玻璃杯1个、火柴、打火机。蜡烛实物图片、轻音乐、课前对幼儿进行的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例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很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等。)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让幼儿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挂灯笼的时候等。)

  三、通过游戏《蜡烛的熄灭》,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这种方法。

  (1)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2)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3)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里的空气被拉住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活动延伸: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 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活动反思:

  在组织这节科学活动课之前,我提前给孩子做了详细的安全工作讲解,因为担心从来没有接触过火的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再有怕孩子会不小心烧着手。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很高,也很注意安全问题,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一起来探索,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