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这本书是傅雷的家人将傅雷夫妇与傅雷的儿子的来往书信辑录而成的。收录了从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尤其是长子傅聪)的家信100多封。
楼适夷说过“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在傅聪成长过程中,虽然与父母分隔两地,却一直联系着,彼此牵挂着。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傅雷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也在一封封来信中教会了他们许多。
在傅雷与他的两个孩子们的家信当中,他首先强调的就是做人的问题。在1959年3月12日的信里只有短短的四行字,其中三行分别写到“一、对外只谈艺术,言多必失,防人利用。”“二、行动慎重,有事多和老辈商量,三思而行。”“三、生活节约,用钱要计算。”这三点虽然字数不多,却包含了许多做人道理,“谨慎、三思、节约”。想必这三点也是父母经过挫折以后总结出来的或是别人得出来的结论,这也许是他们自己认为非常正确,也深受启发的句子。他们这样教导孩子是为了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虽然语言严肃,但也体现出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
看到这一段,就突然联想到了我自己。许多时候有些问题没有与父母进行讨论,甚至没有与他们进行交流,就自己盲目的做了决定。结果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的决定不正确,或者说有更简单的处理方法。如果当时能和他们进行讨论和想法的交换,也许就能省下很多时间,也能少遇到一些麻烦。所以,渐渐的,不管大事或小事,我都与他们交流和探讨,也学会了许多。而在节约用钱的问题上我认为傅雷先生教育的很好。不管你多有钱,也不管这些钱来源渠道是什么,都需要去珍惜,每花一笔钱都需要去记录。我就是一个例子。盲目的花钱让我发现自己的皮夹永远是空的。如果每一次自己的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都进行记录,就能有效避免盲目花钱或者浪费钱的种种行为,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每一笔支出和收入的来源。
傅雷和他的孩子的书信中不仅仅强调了做人的问题,还强调了傅聪的生活和成长的问题。在7月15日的书信中母亲写道:“我有句话,已久在心里嘀咕:我觉得你的爱情不专,一个接着一个,在你现在的年龄,不算少了。我是一个女子,对这方面很了解女人的心理,要是碰到你这样善变,见了真有些寒心。”这句话是母亲以女性视角告诉傅聪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希望他爱情要专一,感情太多,对他终生是个累。想必这个观点很多人也有所共鸣。对于爱情来说,专一是很重要的。如果对于爱情都能不能专一,那你还能对什么事情专一呢?
母亲不仅仅在爱情方面给了傅聪很多教导,在其他方面也给了他很多建议。在7月4日的来信中,母亲写道“像你这样的钢琴家,每月至多两三次(演出),那么才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其他东西,须知不进则退,于你是不利的。你应该有个打算,好好的安排,也可以和经纪人商量,总以演出不妨碍学习和休息为主。”这一段文字写的是母亲认为傅聪练演出太辛苦,没有时间休息而担心不已,怕演出耽误了他的生活,使他没有时间休息。
想到在我日常生活中,也许学习花费了我很长的时间,让我没有时间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父母总是很谅解我,他们总是鼓励我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经常带我出去玩,感受外面的世界。但在他们的看法中,我虽然可以出去玩,但是学习成绩不能落下。
傅雷夫妇和傅聪之间生活和成长的问题的.对话,不仅仅讲到了爱情和休息,还讲到了理财,不要做经纪人的摇钱树等等,都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
在艺术方面傅雷常常给傅聪灌输艺术方面的知识,也告诉他一些弹琴的技巧,还与他一起讨论知名的钢琴家和一些前辈。都体现出了父亲对孩子艺术的培养和重视。
当年我在学琴的时候,我的父母也常学习老师教我时说的话,并把老师教的东西一遍一遍的给我讲,告诉我怎么弹琴,他们不仅仅每天督促我弹琴,还不厌其烦的告诉我要慢慢弹,不要着急,如果着急反而会出错,影响效果。在他们的督促和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我的钢琴技巧在一天天的成长,逐渐能谈出高难度的曲子。每次一个音符都不错的弹完一首高难度的曲子,我就会觉得很开心,因为那是我、父母和老师一起努力的结果。直到现在我都很享受这种感受。
家书的内容也不仅仅是这几个方面,来信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了傅雷对于收到来信的喜悦。他写到“这么长久没有接到你信,怕你太用功,疲劳过度,不知身体好了吗?”“能够起床了,就想到给你写信。”“你来的信我们总要反复看三四遍。”……字里行间流露出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想念。在回信中,父母一度称弥拉为“亲爱的弥拉”,甚至“最亲爱的弥拉”,也表现了他们的友善、爱孩子、亲近孩子。和孩子书信往来没有摆架子。
我的外婆经常会给我打来电话,我也时常会给她打电话。她每次接到我的电话,总是非常的开心。虽然他没有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喜悦,但是我感受得到,每次我跟她说话的时候总是能感觉到她在电话那头笑。
亲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即使分隔千里,这种亲情并没有受到距离的限制,甚至更加强烈。爱,一直存在。傅雷和他的夫人时时刻刻想着孩子,把人生中遇到过的挫折困难都告诉孩子,让他们少走弯路。这也能体现出父母对孩子们的关心。
《后来的我们》中林见清的父亲说:“我只希望你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过得踏实过得快活,健健康康的。”这想必也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读后感(一)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二)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三)《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 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妈妈在我读四年级时就为我买了这本书,便没有去好好品味。这当中原有如此之多的道理。让人怎样兼顾事务与学业。有了它,我便确定了路该如何取走,事该如何处理,人要怎样去做。
《傅雷家书》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儿子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儿子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书中我也读懂了自己面对以后的生活不是手忙脚乱地去过。而是控制好每一件小事,让自己的生活秩序有条不紊,不去因为琐事而放宽自己的事业要求。不因为自己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而影响了自己分内的学习任务。做好自己,老师的作业认真完成,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父母多沟通。分享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理解你,懂你。
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一口气,看完了《傅雷家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傅雷作为一名敬业的翻译家,工作忙碌,自不必说。可工作就是再忙,也不能挤占对儿子的爱,更不能动摇他做父亲的责任。
1、傅雷对孩子的关爱很细、很柔,一如慈祥的母亲。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面对即将奔赴波兰深造的儿子傅聪,作为父亲的他自然千般不舍,“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朵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分别让他“胸口抽痛,胃里难过”。透过信,我们仿佛看到了火车站里挤满了人,列车呼啸而过,一位满脸沧桑、老泪横流的父亲,边飞快地奔跑,边用力挥舞着他那宽大的手掌,口中不住念叨着:儿子,保重!儿子,保重!
“看照片你并不胖,是太用功,睡眠不足?还是室内拍的照片,对比之下,你显得消瘦?”因傅聪有大量的演出,傅雷担心儿子身体吃不消,便谆谆教导儿子要注意营养与休息,“每天的工作与休息时间都要安排妥当,避免一切突击性的工作……事后又极好筋疲力尽,仿佛人要瘫下来似的。”
傅聪恋爱时,傅雷又告诫儿子:婚姻非同小可,一定要冷静,恋人不可求完美,但要看清她的优点与缺点,哪些缺点不影响人品,哪些缺点可以不断改正。婚后,傅聪又教诲儿子要学会反省自己,多与爱人交流,以共同进步。
小到日常备用品,傅雷也会在信中时时提醒。俨然慈母!
2、傅雷对孩子的坦率、真诚,一如让人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知己。
傅聪意志消沉时,傅雷总能设身处境地为他着想。他说:“孩子,我们是过来人,你的苦闷我们理解。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去哪里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又向谁诉苦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有谁来安慰你?”尔后真诚告诉孩子,人生有高潮与低谷,是正常现象,要学会勇敢面对,并引导傅聪多想想约翰克里斯朵夫,从中汲取抵抗消沉的营养液,他说“一个人唯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就这样一步步鼓励傅聪做一个坚强的人!
还和傅聪推心置腹地谈论自己对音乐、对艺术的看法。“(1)两手的线条不够突出,对比不够,没有华彩;(2)没有贝多芬早期那种清闲、可爱的'阳刚之气”对傅聪每次的演奏,他总是认真聆听,然后坦诚地与之交流,以便儿子取长补短,更上一层楼!自己在生活中看的戏剧,或者有趣的新闻什么的,也真诚告诉儿子“林伯伯在北京写信来,颇有些好现场采访的新闻,告诉你听听”,虔诚地谈自己对艺术的看法,尔后,又问儿子“我这意见,不知你觉得怎么样?”
孩子取得成绩时,不忘送上自己真诚的祝福,“现在你到了这个地步,样样自己都能把握得住,我当然不再顾忌,要跟你说:我真高兴,真骄傲!中国人气质,中国人灵魂,在你和我身上一样强,我也大为高兴。”
为孩子着想,和孩子一起真诚地谈人生、谈理想,祝福孩子,俨然朋友!
3、傅雷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严格,一如出高徒之严师。
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中,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点都不合西洋人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脱在衣帽间里,不穿大衣时,也要除掉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傅雷很注重生活习惯的培养,日常交往,小到书写的清洁,词语的运用,乃至字的横撇竖捺,都细细指导。
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傅聪在演奏期间,傅雷提醒他要多注意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多到自然中去寻找灵感,多到大国博物馆去欣赏欣赏名画、名作什么的,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坚持写心得等。“譬如巴赫,你一定要选出几个典型的作品,代表他健盘乐曲的各个不同面目的。这样以后对于每一类曲子,可以举一反三,自动找出的路子就来了。”“你究竟决定了哪些作家,哪些作品,哪些作品作为主要的学习,哪些作为将要与辅助性的”“我劝你千万不要为了技巧而心烦,主要是常常静下心来,细细思考,发掘自己的毛病,寻找毛病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或者向别的师友讨教。”
注重德育的培养。傅雷总是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说“如今,你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是小,国家的荣辱是大。”他告诫儿子,“对政府的感激,只要用行动表现才能算是真正的感激。”傅雷希望儿子是一个真诚的人,他说“人唯有了真诚,方能抛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唯有真诚,才能丢下自己,去了解自己。”傅雷注重做人培养,“我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有成为某某家之前,先要学会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良好的意志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傅雷在信中叮嘱:“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如何做人?如何交往?如何说话?傅雷都做了细致的指导。俨然严师!
同为父母的我,每每阅读《傅雷家书》,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傅雷感动着。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提到家书,我首先想起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给儿子信中所开的那一长列书单;想起了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想起了要求孩子们象曾国藩说的那样“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那里算那里”的梁启超;想起了告诉孩子“时刻要为别人想想”的合群基本原则的胡适;想起了力图用家书为女儿的一生“打个前站”的王朔;想起了重庆的渣滓洞江姐临终前给云儿写的那封信。这一封封家书,在家庭的传承中,是媒介,起到了对子女家人及时教化的作用;是证据,留下了长者一生积累的成果;是传承,让文化成为一家、一国延绵的基因。
家书,是家人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电报出现之前,文字的家书,几乎是远距千里的亲人间交流信息、沟通亲情的唯一载体。那时的一封信,要在路上走过几十天、几个月、几年。有的甚至于是泥牛入海,永远收不到。去年,在号称“沙漠里的一滴水”的〈又见敦煌〉剧场里,我印记最深的除了张仪潮收回国土的艰辛和王道士盗卖经巻背后的无奈外,就是那个在隋唐斗室里,夜不能寐,期扮着远托的锦书,早日到达行走在丝绸之路某个地方的丈夫手中的少妇米微的暗泣孤泪。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家书的送达,已经不是过去鸿雁传书几个月,甚至于几年的时长,而是在电子邮箱中的一瞬间。信件收发容易了,人们就如同萝卜快了不洗泥一样,珍惜程度也大大淡化了,原来家书中那股沟通亲情、相夫教子、孝敬长辈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了。
家书,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学平台。一个有心人,可以在自己和父母、孩子、爱人、友人、朋友的通信中,系统的去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观点的思考成果,最终积沙成塔,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文学成果。象本书的主人公傅雷,与儿子十八年的通信,系统的收集了这位老先生一生在教育、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道德等等方面的思考。像这样如此有心、有品并最终成书的系统性家书,我还读过《亲爱的安德烈》、《尼赫鲁家书书信集〉和《曾国藩家书》。其中,安德烈与龙应台的交流,更多的是内地母子交流少有的平等朋友味道;曾国藩与他的'兄弟们的交流,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长兄若父说教;而傅雷与他的两个儿子、包括大儿媳的家信中,更多的是生活上亦师、艺术上亦友的心的交融。
我曾和一个文学大家讨论过书信体、日记体文学作品。他认为,书信体、日记体,是最宽松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是一个什么都能装进去的蓝子。你可以往里面装进去任何一种的文学载体,一点也不显得有什么不合适。我想了想,也是,你在里面,写上一首诗,讲上一个故事,写一个虚构的小小说,读后感。写上长篇小说的一个章节,写一篇随笔,写一本书的读书体会,都能妥妥地装下。就连尼赫鲁先生,给女儿用信的形式写的那部厚厚的世界史,不也放下了吗?
知道《傅雷家书》,是看了《太原日报》的一篇有关《傅雷家书》的文章。这篇文章讲,《傅雷家书》是与《曾国藩家书》、《郑板桥家书》、《颜氏家书》等齐名的几大必读家书之一。讲该书洗脱了一般人对父亲严厉不可侵犯的刻板印象,时而激昂、时而可亲、热血与理智并进、企盼与自省交揉、完全是清清楚楚血肉俱全的现代父亲样貌。这篇文章讲,金庸盛赞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篇文章说,傅雷先生的一个晚辈亲戚讲,这半辈子能挺过来,全靠傅伯伯的《傅雷家书》,迷路了,看几段,又找回了方向;消沉了,念几篇,又抓回了意志;干累了,翻几页,又笑着重上战场。
看了这样的介绍,心向往之。专门买回了这本书,认真读了。接着,又拓展阅读了书上推介的《颜氏家训》和《了凡四训》。《颜氏家训》最欣赏的是颜子推老先生对物质享受的那个“止”字。《了凡四训》,有很浓厚的佛味,书中讲的主人公积德行善,延长阳寿的故事,你可以将信将疑,但故事包含的道理值得大家好好的去品味。
最近,再读此书,版本换成了三联书店的〈傅雷书信选〉。相比上一版书,这本书多了给二个儿子以外的亲人、孩子的老师以及自己的朋友的书信摘选,新增的信中,绝大多数都和孩子的成长教育有关,看了这个版本,你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傅老先生夫妇的家教。
对了,我还想说明的是,再读之后,我发现这个书名有些问题,因为,这本书中的家信,有一些带星号的,是傅雷先生的夫人朱梅馥写的。因此,这本书最恰当的书名,应该叫〈傅雷夫妇书信集〉。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初知傅雷,是5年前买的苏立群所著的《傅雷别传》,许是泛泛所读,对他并没有太深的印象。
前几日,偶然买了一本《傅雷家书》,只看了一半,便为其所折服了,急不可待地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几个朋友。
喜欢这本书,首先是惊诧于傅雷先生对艺术的执着和独到的见解。傅雷先生是翻译大家,也是艺术鉴赏的大家,他对艺术是如痴如醉,却又一丝不苟。谈及艺术,他可以嘲讽参加全国美展的几位老辈画家一味取巧,骗人眼目;也可以当着刘海粟校长和刘海粟请来的教授本人的面,斥责该教授的画没有思想性。在他的意识里,永远是学问第一,艺术第一,“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在给他的长子、著名钢琴家傅聪的书信中,他更多的是把儿子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来给予指导和评论。在傅雷先生的艺术观里,追求的、欣赏的永远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提及艺术的创造,他强调的是自然和感情。他认为:“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于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理想的艺术总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即使是慷慨激昂也像夏日的疾风猛雨,好像是天地中必须有的也是势所必然的境界。一露出雕琢和斧凿的痕迹,就变为庸俗的工艺品而不是出肺腑,发自内心的艺术了”;“艺术如果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开花的树木”;“真正的艺术家,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多半是在回想中和想象中过他的感情生活的。惟其能把感情生活升华才给人类留下这许多杰作。真正的艺术是历久弥新的,因为这种艺术对每一时代的人都有感染力。”
论及对艺术品的理解, 傅雷先生认为就是与艺术家思想的沟通。“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我们只要能发掘自己心中的人间性,就找到了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再若能细心揣摩,把他独特的个性也体味出来,那就能把一件艺术品整个儿了解了”;“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
同样的,在谈及儿子钢琴演奏的时候,他仍是看重感情的升华,境界的超越。他说:“在一切艺术中,音乐的流动性最为突出,一则是时间的艺术,二则是刺激感官与情绪最剧烈的艺术,故与个人的MOOD关系特别密切”;“弹琴不能徒恃感觉,感受。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从这两方面得来的,必要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的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音乐主要是用你的脑子,把你朦朦胧胧的感情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到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明确了,然后你的技巧自会跟踪而来的”;“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
傅雷先生也是文化的大家,青年时代,他在西方的经历,使他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和历史,更让他了解了萧邦、莫扎特、赫斯特的思想和风格。同时,他又是一个东方人,喜欢和了解东方的传统文化。他不停地给儿子推荐中国的古代著作,如:《人间词话》、《元朝散曲选》、《古诗源解读》、《唐五代宋词》、《世说新语》等等,希望能从这些著作中,开发性灵,培养气节、胸襟。傅雷先生更能从文化的高度,解析民族的特性,去探寻艺术的发展。他说,中国人既没有欧洲的浪漫狂潮,民族性又有希腊的OLYMPIC(希腊艺术的最高理想)精神,同时据有不太过分的浪漫底克精神,较之西方人,极含蓄又讲究TASTE(品味、鉴赏力),所以我们中国人,先天的具备表达萧邦(按傅雷先生的意见,萧邦是半古典半浪漫的人)相当优越的条件。反之,由于缺少了雍容华贵与宫廷气味,与欧洲真正的古典,有时反倒隔离得远一些。他希望傅聪能用东方人的思想感情去表达西方音乐,而仍旧能为西方最严格的卫道者所接受,就表示的确对西方音乐有了一些新的贡献。
不仅如此,在书中,傅雷先生还对文化传统、新旧艺术、旧体诗词、一些哲学观点以及绘画等提出了自己的非常直率的意见。其中的多数,更令我叹为观止,佩服不已。
书只有300多页,可我越看越入迷,越看感想越多,仿佛正在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一般,心驰神往,如痴如醉。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信矣!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在我们一贯的认识中,作为文艺界和翻译界首屈一指的大师,平素似乎也以严谨认真、古板、严肃、一丝不苟著称,但是在这几十页的阅读当中,我却更多看出来他作为一个父亲,分明体现出来的为了儿子甘愿舍掉面子,降下身子,主动与儿子交流。在那些充满真挚话语的信件当中,让我分明觉出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关怀。
傅聪在事业上的成功,其实真的离不开傅雷在其年幼时的悉心教导和严格管教,不必说,我的母亲,包括他的家人以及傅雷的一些亲戚朋友,他们都坦言傅聪之所以能够在年少时取得闻名世界的成绩,在其成长和进步的过程当中,傅雷对于他在音乐、艺术、文学、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大抵是因为傅聪才年仅21岁的原因吧,他尚且是一个很年轻任性或者是还未长大的孩子吧,所以,很多时候似乎是难以理解父亲母亲对自己未来成功所寄托的深厚期望吧。
读着这一部分的内容,常常发现,发信的时间非常的频繁,并且很多信件的篇幅都特别长,内容从艺术欣赏、钢琴技巧的提升、一些技巧方法的建议、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生活琐事等等,事无巨细饱含深情。
很多信件的篇幅非常之长,傅雷在写这些信的时候也应该是用了不下于四五个小时的时间,他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儿子那份魂牵梦萦的牵挂、思念以及担忧之情,希望得到儿子在艺术上的交流,教育上的互动,情感上的回应以及心灵上的沟通。他唯恐自己说的话不能尽意,让儿子不能明白他心中所思所想及深深的情意,所以他用了较长的篇幅用了很多的反问句,用了很多重复性的话语以及分明很多的唠叨,表达他内心强烈的感情。
在信里边,他不止一次在信中提到:“我亲爱的孩子呀,你为什么不给父母写一封信呢?爸爸妈妈知道你非常的忙,但是也不至于说两三个月连一封信也没有吧”……“不能写长信,哪怕是短信也可以呀,寥寥数字也足以使我们欣喜若狂”……“我可爱的孩子,给你写的信,一直都没有收到你的回应,仍然是为了年少时爸爸对你管教严格,心中有怨气吗?爸爸也同样感到后悔和自责,多希望你能写信过来,我们好好沟通,好好和解”……“我的好孩子,如果太忙不能写信,爸妈也是可以谅解,寄一张明信片也是可以的呀……”
这些真挚的话语,每次让人读来都觉得心生感动。就是那样一个骄傲的、任性的父亲,当自己的儿子远在国外,连面对面促膝长谈都成为奢望,电话沟通一时难以达成,自然内心思念难耐,也虽然身体苦痛备受煎熬,却在信中从未透露一二,以免让儿子过度担忧。
天下父母皆是如此吧,我在想是什么让一个如此骄傲的父亲在心中变得如此的卑微?我想除了爱便还是爱吧,那是一份血浓于水,割舍不断的牵挂,不论对方身处何方,也不论对方对自己有多少的埋怨、误解和责备也都是可以谅解的。毕竟,他是个还未长大的孩子呀。
虽然说儿子的信仍然是非常的少,但是父亲母亲对于儿子的牵挂和思念却从未减少,反而与日俱增。无论儿子在信中多么的冷落和冷淡自己,作为父亲母亲是永远都不会责备自己的孩子的.。
其实也许真的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缘故吧,当我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再来看这些信件,所以我在读的时候总是感触特别深。
读着这一部分,再对照前一部分谈人生与艺术的信件当中,我发现,天下任何人皆不是铁石心肠,真正发自内心的关怀与诚挚的关爱,一定能够使坚冰融化,因为爱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前边的信件当中,我们慢慢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距离的拉长,傅雷一直非常诚挚用心的在信中表达对儿子的深情,所以儿子和父亲之间的隔阂慢慢的化解。也加之朱夫人在二人关系的缓和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所以在先期看到的那些篇幅当中,我们分明看到傅雷和傅聪的关系和解,二者开始以一种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的身份谈文学,谈钢琴,谈艺术,谈生活,谈感情,谈困难,当然也谈思考,两人先前的所谓恩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化为了温馨的情感。
所以在看着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分明从这些文字当中感受到了绵绵的温暖和深深的感动,温暖于这些真挚平凡但又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文字,感动于傅雷的坚持,傅聪的谅解,亦感动于朱夫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扮演的调解的身份,这是一个温馨美满而又幸福的家庭,只有这样充满和谐、充满爱的家中,才成就了如此伟大的父亲以及如此成功的儿子。
年少时任性而又乖张,一心想要追求更远的地方,所以心儿总是浮躁甚至张狂,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慢慢想要平静和安稳的现下,所以心儿开始平和而宁静,这让我想起来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其实年少时的朱自清和年轻时的傅聪也是有着很多相像之处的,身负很多英明才华横溢的年轻的朱自清曾经是如此的看不惯自己的父亲,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很是迂,不大聪明。却在当自己成了一个父亲,有了儿子之后渐渐明白了,父亲曾经对自己的深爱,也开始觉得遗憾和自责。父子之间感情的消解对过去所有的误解和不悦,画上了圆满的句点。也让我们觉得爱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所以不论是朱自清的父亲还是傅聪的父亲傅雷,在他们看来为了儿女,牺牲一切,又有何不可呢?
回归现实,看看我们的周遭,想想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儿女,便是粉身碎骨,便是毫无尊严,便是卑微若尘又有何不可,这全部皆是因为爱你呀!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一、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一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教师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头的语句,字里行间能够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期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期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悲痛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当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欢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十分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期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必须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教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那里面包括了,傅教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期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我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我的期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我的新道路。
三、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仅有你自我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异常是乐力方面,我一向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我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期望。父母走的弯路,不期望孩子重蹈覆辙,期望他们能比自我“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当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我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简便、欢乐。
四、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提高,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我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那里。我们也应理解傅雷妻子的教训,我们应当明白自我的重点,明白自我的任务以及道路和方向,明白自我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把握住方向的分寸。这样有助于我们成功。
五、傅雷爱子心切
“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我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教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我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教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当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女儿在一个旧抽屉里翻出一沓信件,问:“妈妈,这是什么?”“信啊!”这是几封我学生时代与同学、家人往来的书信,算起来也有十多年了,如果不是女儿正值喜欢到处乱翻的年龄,那么我早已想不起来它们的存在了。如今,通讯技术日新月异,无时差、无距离交流方式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圈。这些书信正如久违的老朋友般变得有些陌生。当再度翻开这些书信时,那绵绵亲情、年少的彷徨和曾经的筹措满志却又如长了翅膀般从片片纸上跃入眼帘……在历史的长河里,书信在为我们传情达意、交流思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那些饱含真挚情感的家书更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展现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家书中为人们所重视、谈论得最多的是关于子女教育问题,当代的《傅雷家书》就是其中的典范。翻开《傅雷家书》我们很容易从字里行间感触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感受到一位翻译巨匠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从1954年傅雷的儿子傅聪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起到1966年5月,傅雷夫妇尤其傅雷先生坚持给儿子写信。在《傅雷家书》中摘编的186封书信里,从那质朴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傅雷先生对儿子深沉的爱。
在傅聪童年,傅雷先生对其严格管教,令常人不为所认同。但当父子分别,年少的儿子独自远渡重洋留学之时,那种为人父的舐犊之情又是怎样的溢于言表啊!在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九日晚的一封信中,傅雷先生这样写道:“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下去,像恶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另一封信里,傅雷先生又写道:“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我们都知道,傅雷先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因而所写家书能够很容易达到文情并茂的程度。但是,在读他的书信过程中,我们却没有看到华丽的辞藻,只是从这些毫无做作的、平实的文字里感触到一位父亲的真挚感情!
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着艺术与人生,在艺术道路给予孩子客观的的评价和精心指导。从阅读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在那个需要书信的时代,家书成了远隔千里之外的父子俩最好的交流方式,也正因为这些家书的存在,让我们看到父子俩在音乐、戏曲、诗词以及异国他乡的文化礼节等诸多方面的交流,让我们今天依然能够通过阅读得到一代翻译大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对文化艺术领域各个方面的深刻见解,让我们能从更深层次去理解那些艺术作品。
在傅雷先生看来,他给儿子写信的作用在于讨论艺术、激发青年人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做一面忠实的“镜子”。因此,我们看到信中写道:“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再如:“哪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以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来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你自我批评精神很强,但个人天地毕竟有限,人家对你的好评只能起鼓舞作用;不同的意见才能使你进步,扩大视野:希望用冷静和虚心的态度加以思考。不管哪个批评家都代表一部分群众,考虑批评家的话也就是考虑群众的意见。你听到别人的演奏之后的感想,想必也很多,也希望告诉我们。爸爸说,除了你钻研专业之外,一定要抽出时间多多阅读其他方面的书,充实你的思想内容,培养各方面的知识……爸爸还希望你看祖国的书报,需要什么书可来信,我们可寄给你。”我想,这些语言文字很能让年少在外求学的傅聪明白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正因为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才将傅聪造就成为一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读过《傅雷家书》后,我在想:不知道等到我的女儿认字了以后,我还会有机会、还会静下心、还能够有提起笔给她写信的机会吗?时代变了,交流方式也悄悄地变了,那些需要静下心来、需要加以斟酌、需要抒情言志,需要将如泉涌般的思潮付诸于纸张的家书还会存在吗?我的孩子还会愿意翘首等待、耐心阅读那些写着父母“唠叨”的家书吗?我想,一封emil的速度已经不再会让我们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同感,但是那饱含着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读书治学、立身成长之道;理家聚财、和亲睦邻之道;做官任仁、经邦治国之道等诸多方面的家书所传达的中华民族美德还是需要我们竭尽所能去代代相传。好的家教、好的家风、好的家道是成就中华儿女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软实力”!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0
其实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读过《傅雷家书》,但是那时候只是浅尝辄止,也许只是一时兴起,也许还无法深入体会其中的韵味,始终读不透这本书,感觉自己并没有挖掘它的价值,只是在表面那层浅显的世界中漂浮。直到偶然在《大学语文》的课本中看到有这本书的章节,又激起了我的兴趣,把它又看了一遍,才知道这本书每一次给读者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长时他们一定是苦恼的,这世上千奇百怪,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期待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一点做到了完美。严师,慈父,益友,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能做到的他们几乎做到了极致。许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步。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傅雷对儿子的爱,他与儿子的书信往来一直不断,每一封都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牵挂,他的每一封家书都十分认真地完成,毫无草草了事的意思,这使我看到了傅雷成熟稳重的一面,也看到了傅雷对儿子深深的爱。傅雷在这些家书中强调了一些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傅雷对儿子的日常行为十分看重,如傅雷在家书中说:“你车上的信十分有趣,可见只要有实情、实事,不会写不出好信”,爸爸经常告诉我写文章要透露出真情实感,老师也强调写实,我突然觉得他们就在我的面前。傅雷对儿子的习惯也非常看重,如“孩子:我忙得很,只能和你谈几桩重要的事。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或是裤兜里。这两件都不符合西洋的礼貌……”,这些语句中看出傅雷注重别人对儿子的印象,但傅雷更注重的是“爱国”,有这一段话“你得抓住时间,抓住机会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着重自己就是看重国家。”这些话语,令我感触很深。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大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异品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品行事的准则。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1
随著信息化世界的发展,在这个网络世代,人们仿佛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书信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现在是视频聊天的时代,可是人与人之间距离不见得比旧时代近多少,反而生出很多的隔膜和冷漠。机械的文字冷冰冰的,缺少了书信中书写人手下那浓浓的情感,与淡淡的书香。
早闻傅雷的育子之道,而当这次读完《傅雷家书》,心中不免还是荡起一层涟漪,每一封书信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他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深深关爱。怀揣一份感动,心系一丝景仰,读完静坐回忆,感触最深的就是傅雷对儿子那真挚充满期待的爱……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的学者,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育有一子一女。《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孩子的信,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由于在傅聪幼年时傅雷先生对他的教育过于严格,导致父子二人关系并不亲密。面对这样的父子关系,傅雷先生在通信伊始就对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并且在以后的信中也一再提到自己的教育有不适当的地方,并感叹儿子能够避开这些不利因素,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收藏了从1954年开始长达十余年共计两百余封的信件,字里行间渗透的是傅雷夫妻对儿子生活的关心,对儿子成长进步的欣慰,他告诫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遇困境不气馁,获嘉奖不骄纵;要有尊严,有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另外在日常生活注重劳逸结合,对待感情需谨慎不要过早投入,他认为傅聪应以事业为重,如此细致与全面的关心,阅读之后我不禁被傅雷的精神深深感动,感动的是傅雷不仅在学术上的成绩令人信服,更难能可贵的是傅雷对子女那种细致的,体贴入微的爱,这是一种将毕生心血全部寄托的根深蒂固的爱。
很多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一种天性,但傅雷对儿子傅聪与女儿傅敏的爱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爱,这源于傅雷对子女特有的教育和关爱方式,他始终把教育和艺术放在首位,简单的呵护和疼爱放在第二,从《傅雷家书》中也可以看出,在儿子的成长途中,傅雷采取的更多的是严格的管教,有时甚至有点不近人情,这一点在少年傅聪的成长过程中尤为明显,显然这无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可,特别是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教育上的大势所趋,人们都把孩子捧在手掌心,疼到心坎里,舍不得他们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但细细品味,傅雷的这种教育使得傅聪在音乐上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赋与实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也为其成为钢琴大师奠定了坚实而又有力的基础。
纵观《傅雷家书》,它是以一种家常谈话的口吻,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质朴,真实的感情,平易亲近,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因为这样的一种真实,在读完之后,这本书中的诸多细节仍然令我回味,这本书里烘托的情感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段话,“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著,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著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通俗的语句,字里行间将傅雷的爱子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段话写于傅聪刚出国不久,对于一直在身旁的儿子,傅雷感慨颇深,既有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也有对儿子目前生活的关心与寄托。作为父亲,傅雷希望自己培育的儿子能够成人成才,而今也已经实现,但是孩子刚离开,不舍之情还是溢于言表,孩子出国是为了热衷的钢琴事业,这一点却又是傅雷一直希望的结果,这其中夹杂的对子女的复杂情感怎能不让人动容?儿子不在身边,感觉失去了好多,感触也多了好多,这些回忆让我们也清晰的理解傅雷“爱恨交织”的爱……
《傅雷家书》更像是一部人生纪录片,记录的是一段浓浓的父子情,傅雷的循循善诱,从中感受他那高尚而又正直的灵魂,傅雷不仅仅是在给他的孩子指引方向,更是在给刚刚起步的中华民族指引方向,他也让我们了解了那个年代的历史,那个年代中华民族的父辈对子女和国家的情感,他的思想成熟不失稳重,理性评价社会的同时,带来很多自己生活的独特见解,印象深刻的是这其中还包括与儿子谈马哲中悟出的诸多人生哲理,现实而又客观,真实中蕴含对儿子的深深关切,和对这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眷恋。
而从《傅雷家书》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心中有种说不上的酸楚。父母们一辈子的操劳,为了谁?他们虽然无法像傅雷那样与自己的子女沟通,可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传达他们的关爱,半百的年纪,渐渐花白的头发,爬上眼角的皱纹,长满老茧的双手,还有那双时时充满期盼的眼睛,几十年如一日,他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爱呵护著我们,面对我们的不解与叛逆,他们又偷偷的流过多少泪水,但还是坚强的给予理解,微笑相对,其实他们的唠叨和教诲是对我们最最深切爱的诠释,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他们的爱,感恩他们的付出,用我们的努力和成绩让他们感觉到欣慰,最后感谢全天下父母毕生的操劳!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朱红色作底,配上金色汉字,耀眼的书封是我最初将它收入囊中的理由。当我最后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涌起的是如同朱红色的热烈,还有恰似金色的真实,以及来不及散去的温暖——《傅雷家书》在假期陪伴着我,给我带来收获。
名为家书,收录的不外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与儿子、儿媳一家人的通信。那是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父母在上海,儿子在欧洲,大洋所阻,山海相隔。在那个打电话不方便且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书信是亲友之间分享生活、互相慰藉的唯一方法,在这个特殊而又平凡的家庭也不例外。
最初翻开红色的书封,在序言之后是傅雷一家的日常生活照,从此,我走进了这个家庭,走近了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父亲傅雷倔强要强,严厉却又慈爱;母亲朱梅馥温婉大度、内敛含蓄;傅聪傅敏两个也有不同的性格……
初读这本书,觉得父亲有些唠叨,每封信都写得很长,且事无巨细,以感冒吃什么药,到哪儿看戏,和谁聊天,再到翻译巴尔扎克时遇到的困惑,都一股脑地倾吐在直面上。如今想来,当年的傅雷一定倍感孤独,不然也不会攒下那么多心里话想对千里之外的儿子时候。正如傅雷在某一次给儿子的信中写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材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们——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我渐渐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仿佛也身在其中。我看见写字台前的傅雷伏案写作,亲笔为儿子写下篇篇长信,我看见练琴室里的傅聪双手弹奏着钢琴,十指在黑白键之间起舞,我看见勤劳贤惠的傅妈妈,操劳家务,亲力亲为,我也看到那信中极少被提及的阿敏,独自想念着千里之外的哥哥。当傅聪在信中描述自己参加钢琴比赛时,我仿佛就是一名台下的观众,看台上来自不同国家的'面孔演奏着肖邦。我也曾好奇过信中所述的著名钢琴曲,不断到网上搜索父子所谈论的各位艺术大师,不断融入这家庭之中,似乎也同他们生活。
到傅家“做客”这些天,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我敬听着傅雷傅聪两位师长的教导,与他们一起谈艺术,品生活。
最初深入这本书时,我真是忍不住惊叹傅雷先生对艺术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以及所涉及的面是多么的广泛。我在阅读之前以为这会一本充斥着从未停止的啰嗦和嘘寒问暖,高举着父爱如山的亲情大牌并让青少年读者从中获益,感恩亲情类亲子读物,读时才发现我错了。也正因如此,这本书才具有这样高的价值,同时也在时间的洋流中从不泯灭。傅雷也在信中对儿子说过: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确实如此,傅雷在儿子的艺术学习、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深刻的建议,这也许是在一个普通家庭中很少能收获到的,在我看来,这也是家书中极具价值,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傅雷告诉儿子,艺术道路上,要长与诗书为伴,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傅雷深知文学与艺术彼此精通,所以努力将很多经典连同自己的见解推荐给儿子,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意外收获了一份来自傅雷的书单。傅雷也说不能总是为艺术而艺术,真正的灵感总是源于自然,在不经意间闪光的、生命也因此变得鲜活。
此外,傅雷也时刻提醒身为艺术家的傅聪不能囿于工作,生活同样多彩。按照家书中的说法便是:“我也不太重物质生活,不太自我中心,我也热爱艺术,喜欢遐想,但艺术若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会开花的树木。”
傅雷和夫人从自身经历、生活经历出发,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处事,如何面对生活。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傅雷对孩子在效率方面的建议。他说不要老抱怨时间不够,挤挤总是会有的,要不工作,要不就痛快休息,切勿拖拖拉拉在日常猥琐之事上浪费光阴。从一出生起,每个人就进入了与时间赛跑的行列,时间如白驹,我们只能尽我所能将其把握手中,特别是作为学生的我们,急需时间却总是丢失时间,在日常之中也常常拖延。傅雷先生的话提醒着我,切勿再在日常猥琐之事上浪费光阴,切勿无计划地生活,无目的地刷手机,高效高质量才会拥有更多时间去创造更多可能。说起效率,傅雷也常常提出要劳逸结合,在无尽的疲惫中工作和学习没有成效也毫无意义。他一次又一次在去信中为儿子写道要多出去走走,自然景物不仅是灵感的源泉,更是调节身心最好的良药。
善于安排,合理计划同样很多次提到,书中是这样写的:“一朝有了安排,就不至于因为无目的无任务而感到空虚与烦躁了。这些琐琐碎碎的项目其实就是生活艺术的内容,否则空谈。“人生也是艺术”究竟指什么呢?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一切就如书中所写的这样吧。
杜甫诗曰:“家书抵万金”,那是烽烟四起的年代中让人弥足珍贵的慰藉与心安。而对我来说《傅雷家书》也如金子般珍贵,实在当今社会中一本给人教导、发人深思的好书,一笔宝贵财富。我想,这部家书作为两代人沟通的记录,跨越了十年的光阴,一定会给我们常读常新的感受。
不知下一次翻来这朱红书封会是何时,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时代总会逝去。长大后一切会是怎样,我又将如何自处,如何应对?或许,在数年之后,我们又能在这数十年前的父子对话中找到答案。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父母,永远是我们最亲近的人。细细品味起来,那一句句看似是斥责的话语,无一不蕴含着父母对我们的爱;那一句句提醒,无一不蕴含父母对我们的关心。从《傅雷家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的爱。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孩子们的精选书信,最长一封信长达7000余言。这本书是中国现代最经典的家教版本,里面的每一封家书都充满傅雷先生的“拳拳父爱”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博学且具有丰富情感的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细心引导和健康成长的期待。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颇深。傅雷是一个翻译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正因为如此,他对儿子的要求也更为严苛。他对儿子做人方面,生活方面,艺术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傅雷与儿子无话不谈,谈生活、谈艺术,他向朋友一般给予儿子平等的意见,全方面为儿子着想,即使生病了也不忘坚持写信,为的就是给异国的儿子谋取幸福的生活。这份望子成龙、细腻,为儿子苦心造诣的父爱令人动容。
这又不免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与傅雷不同,他既不是一个教育家,也不是一个文学家,跟我也不是无话不谈,但是我知道,他对儿女的关心绝对不比傅雷的少。是的,天下的父亲,有哪个不是爱自己的儿女的呢?说实话,其实我是很少关注父亲的,从小到大,写感谢信、说什么亲昵的话,似乎都是给母亲的。我现在才发现,自己赞颂母爱的同时却忘了父爱的伟大。仔细想想,父爱就像一座山,默默地奉献着。父亲说的话也许没有所谓的“我爱你”,也没有体贴的温馨的话语,但那一句句普通的话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又令人受益匪浅。父亲虽然看起来严厉,但他一直默默地关心我,呵护我,做我最坚强的后盾,这难道对我来说就不是深沉的父爱吗?父爱难道就一定比母爱的少吗?不是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母爱像水,无缝不入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父爱像山,在我们无助时是我们的坚实后盾。他们对我们的爱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但他们都是最爱我们的人,最关心我们的人。所以,我们是否只记得母爱,而忘了这如山的父爱?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一直都忽略了父亲的爱,那从现在起,我一定要拾起这份亏欠了,千万不要等父亲老了,才想起他的那份爱孤独了太久太久……
这本《傅雷家书》令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父母无私的爱的同时,重新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x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傅雷家书读后感:《傅雷家书》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
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读后感:《傅雷家书》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