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草船借箭》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十分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够透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
可在那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超多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此刻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主角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到达的效果会更好。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案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案例:
教学完《草船借箭》一文,我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们是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谈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我正当要满意地鸣金收兵时,有一个学生仍把手举得高高,满脸期待。等我示意后他站起来信心十足地说:“老师,我有一个办法能打败诸葛亮!”“哦,说来听听。”向来喜欢学生提问的我顿时来了兴趣。那学生接着说:“诸葛亮的计谋是很高明,但也不是无懈可击。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下令放火箭。这样可以让诸葛亮无法靠近,还可以把他们给烧死。”“哟!多巧妙的办法呀。”我心里不由地赞叹,但我没有表露出来而是引导学生说:“大家讨论一下,看看他这个办法是否可行?”
课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个个是兴趣盎然,马上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
学生1:“我认为用火箭的方法可行。因为当时的船都是木的,而且船上还有许多草把子,这样更容易着火。一旦起火,诸葛亮也是毫无办法。”
学生2:“我不认为这个办法不可能置诸葛亮于死地,他是个处事很镇定的的人,他可以让士兵救火呀。他们是在江上,打水很容易。”
学生3:“诸葛亮是必死无疑,当时曹操有一万多弓箭手一起放箭,他救也救不急了。”
学生4:“这个办法好是好,但也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如果诸葛亮看到无法挽回败局,下定决心,来个鱼死网破,开船撞过来。那曹操的船也会被烧着的,后果更惨重。”
学生5:“这个不用担心。当时的般是用桨来划的,要划船就不可能躲在船舱里,那士兵一出来,就会被箭射死。所以诸葛亮的船根本是不可能靠近曹操的。”
学生6:“对,我也赞成。加上当时水流和风向都对曹操有利,诸葛亮是不能成功的。”
……
分析:
我很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一场精彩的讨论,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感到惊叹。我们成年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来付度孩子的内心,习惯于把孩子们想法看成是肤浅和幼稚的。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瑰丽多彩。不要着急给孩子们贴上种种世俗的标签,不要让自以为是成熟棒了孩子们心空中那飞翔的云朵。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枯燥无味的讲授,多一点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少一点按部就班的过场,多一点思维碰撞的过程吧。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着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然后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生本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学习。课堂中我利用课件教学,研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一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但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读文学名著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本课第一课时设计的目标是:一、理解课文章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二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目标的设定依据之一是课后练习题。在设置问题的环节中,也是紧扣住这些涉及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考的习题进行。
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我由解析课题开始,设计了自疑“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通过学生的问答,逐渐将他们的问题归纳为“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最后借到没有?”。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步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我在第一课时欲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方面。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而且学生可以接受,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的区间(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紧接着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可是“知天文”这样的总结也还应是由老师来解决,并未能达到预设。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请画出借箭路线图,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保持船体的平衡”,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这样预设的教学内容就又没有达到。
从整个流程来看,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应该与课后的思考练习题紧密结合,为了避免问题的过多、过碎。一般可以借助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进行问题设置,以“主问题”的提问形式,下分设若干为主问题服务的小问题是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繁多、杂碎的毛病。但下设的小问题应该是围绕着主问题,环环相扣的。这样以主问题为中心,小问题紧靠成为一条线的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整体紧凑。但是,本课没有帮助领悟到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点,是否存在着没有设计好品味阶梯的问题呢?或者是这两点本身就超乎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呢?盼赐教。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中如何做到长文短教,让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这是我很想要去突破的一个难点。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尝试着这样去做:
一、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
生:什么是“草船”?/为什么要借箭?/谁用“草船”借箭?/用“草船”怎样借箭?……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中的“草船”指的是什么?
生:把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这就是课文中“草船”的由来。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二、汇总、提炼问题,解决本课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学生阅读文本后,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要做到长文短教,我指导学生从大家提出的众多的疑问中提炼出本课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1、为什么借箭?(故事的起因)
2、怎样借箭?(故事的经过)
3、借到箭了吗?(故事的结果)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学生对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会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而在解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又可通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导学生思考:是诸葛亮的什么让周瑜自叹不如的呢?由此可以过渡到感悟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学习:诸葛亮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即知人心;诸葛亮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识天文,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可知他晓地利,再加上他周密安排,巧妙部署,使得草船借箭成功。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周瑜最后自叹不如。
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对课文进行解读与赏析,将篇幅较长的故事化繁为简,实践证明这的确可以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三、复述故事内容,鼓励学生乐于表达。
复述课文是学生对教材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能省略,学生有没有完全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全靠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了。在让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我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说一说草船借箭这则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将这三组同学所说的合起来完整地说一次。学生说完还不行,我还要求学生动笔将这则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经过修改,再请同学站上讲台进行现场复述课文的练习。学生借助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无形中会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许多句段当中的文字内化成为自己可用的语言,这对聋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训练方式。
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聋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勇敢尝试,大胆创新,用适合聋生的方法教他们学习语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经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经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到较好: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谁用草船向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借到箭没有?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生回答: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就相机抛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生默读课文,全班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的差异。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说,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交十万支箭时,周瑜心里很高兴。我让学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动,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并让生写下来。在交流时出现了许多小周瑜,有个学生这样写: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今日最终掉进我周瑜设置的陷阱,三天后等着人头落地吧!借箭的经过部分我也设置了一处锻炼学生思维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雾,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生提到这个句子时,我就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么?有生说他笑周瑜的愚蠢,有生说他在笑曹操的胆小,有生说他在笑自我的计划即将成功,还有生说在笑鲁肃的憨厚。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本想让生自主探究,但感觉课堂上师还是导得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不强,以后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造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引导学生自读感悟。
在教学中,以点带面辐射全文。通过“立军令状”这个矛盾的焦点,来体现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周瑜的险恶用心和诸葛亮的将计就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自读发现、感悟,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对人物对话的处理方法也是多样的,有层次感的`。用想象人物心理的方法处理周瑜的形象;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处理诸葛亮的形象,学生认识得比较到位。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的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由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这个学期面对全校的语文老师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是《草船借箭》的第二课时。得到了全体老师的一至好评,这节课我运用了学校的研究课题—学案导学。整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一节课下来,我的心情还是比较好的。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为了上好这一节公开课,我曾在同级组的其他班级里进行了试教,在试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的几个方面的句子时,学生找的句子比较多,比较乱,很难很好地理清教学思路。面对这个问题学案帮了我很大的忙,我在学案里设计了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填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的几个方面,通过预习学生很快知道了是:知天文、识人心、懂地理。然后围绕着这几方面去找句子,谈体会,这样教学容易得多了,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环节,一环一环地理解。使用上了学案导学就是可以将一些难点提前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把难点化解在平时的独立思考中,避免了课堂上仓促的思考,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老师的教学也取得了主动权。
在这节课上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学生上台演习船头船尾的掉转方向,一边演一边讲解。学生在学案里画上长江图,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然后在课堂上演示,果然,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挤课余时间去排练,疑惑之处主动问老师,上课时竞相登台表演,学生演得投入,下面听得认真,点评踊跃到位。这种“导”用活了教材,激活了思维,活跃了课堂,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同时,又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了小组团结协作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一环紧扣一环,引领学生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也被《草船借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更好地体会我国古典名著的博大精深。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没有根据文章内容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在课堂上总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在学案里预设的问题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能很好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
这天早上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是赴天津学习上的第一节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情绪比较复杂,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虽然整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能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用心,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生成的东西比较少,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就应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同,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潜力、口头表达潜力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仅仅如此,这的老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十分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忙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透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我觉得自己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善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潜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
第十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质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摘录课堂片段:
生: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板书:“熟悉气象”。)
师:真好,刚才这位同学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内容。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曹操说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板书:“懂人心”。)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可以看出来。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如果曹操命令弓弩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会这样做的。
课前对于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当有学生提到的时候,我感到有点无法回答,但是我并不是用生硬的解释去搪塞学生,当堂就表示自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请学生容我在课后寻找一些资料去解释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够谅解,要是滥用老师的所谓权威,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很有个人见地,并不会生硬地搬用和执行他们认为不合适或无法认同的理论或要求,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不懂装懂的认知,不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课后,我询问了同事和查找了很多资料,但是,并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说法,但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曹操的器量还比较小,于是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火箭和普通弓箭相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以曹操的性格特点怎么舍得用火箭呢?再说,当时曹操并不知道船上都是草,他一心以为是对手来攻打,他的目的是杀伤对方的士兵,所以用普通弓箭较为符合当时的情况。对于这个回答,学生也认为是比较合理,能让人信服的。
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还能让学生理解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就能营造一种开明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处,间接做到了“成功教育”。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周瑜的诡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逐步建立。
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形成自己较稳定的教学风格,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教学参考中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和、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前要多考虑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个问题,尽量减少“卡壳”的情况出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一、教学时,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么样?”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
二、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概括人物特点,再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特点的认识,如,感受诸葛亮的形象。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本,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进行研读:你从哪儿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生研读中穿针引线,通过教师的精当的点拨来深化研读,比如,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为什么选择在“第三天”?为什么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从诸葛亮的“笑”中可体会到什么?通过研读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三、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被称为经典之笔,对这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为主,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理解。先把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对话画出来,再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会怎么做,还可想象一下当时帐内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里立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经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资料,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经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样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进取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把握不准,没能给学生很多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学生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我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期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一样,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4.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