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摔跤吧,爸爸》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电影《摔跤吧!爸爸》。影片讲述了印度全国摔跤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训练两个女儿成为世界摔跤冠军的故事。我被珀尕严厉而仁慈的父爱所感动,也深深感叹吉塔和巴比塔的努力拼搏精神。影片中主人公的经历完美的阐释了“理想+行动=成功”这一定律。
父爱是深沉而伟大的。珀尕是一位教练,更是一位父亲,他对女儿们严厉而慈爱。这位“教练”在训练时冷酷无情,对“学生”没有丝毫怜惜和妥协。他要求女儿们必须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跑步,练习各种摔跤动作,并和男人肉搏。当她们反抗时,他毅然决然的剪掉了她们的秀发,全然不顾她们会因此而遭人嘲笑。因此,他的女儿们曾经一度恨透了这个“教练”。但作为父亲,珀尕也有温柔的一面,可以说他是一个对女儿们极富感情“虎爸”。父爱,有时只是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这些小细节我们也许都不曾在意,而它,恰恰就是最深沉的父爱呀!吉塔和巴比塔开始并不理解父亲,只是觉得父亲残酷,到后来她们才发现自己是何等幸运、如此幸福!
勤奋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宝。吉塔和巴比塔的成功当然不仅仅因为爸爸施加的压力,她们自觉自发的勤奋拼搏精神最终把她们推向了巅峰。滴水穿石,这对姐妹终于坐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她们取得的成就,不仅实现了父亲的愿望,为国争光,也给当时印度重男轻女的社会偏见重重一击!她们宣告,女孩也能成为强者!
理想召唤行动,勤奋铸就成功。作为青少年,我们都要认真思考,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像吉塔和巴比塔那样,我也有一对关爱支持我的父母,而且我生活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和富强民主的国家,我一定珍惜好时光,努力进取,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铸就辉煌灿烂的人生!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2
一开始对于这部电影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看的,大概是因为空间朋友圈都在推荐这部电影,说评分很高,所以和舍友去看了,但是后面越看越震惊。
看了简介,说是喜剧片,其实剧中喜剧的成分并不是特别多,完全是励志的表现,而搞笑的部分也只有“我”作为表哥看到的经历的一些事情吧。可能是因为对于印度的不了解,在看到女孩子14岁就要嫁人时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开头觉得爸爸叫吉塔和巴比塔练摔跤,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没有问过女儿是否愿意,就自己做主让她们完成自己的梦想,后来认识到爸爸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让她们可以选择自己以后的生活时,我真的被震撼到了,父爱可以如此的伟大而又无私。表面上是父亲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训练她们,实际上则是为了她们以后的发展,为了她们自己的未来,为了让她们可以逃脱14岁就嫁人的命运。
在此之后,吉塔和巴比塔理解了父亲也越来越热爱摔跤这项运动。即使是被男孩子看不起被别人嘲笑,也毅然决然的走上了摔跤这条道路,并且最后越走越远。
片中出现转折的地方是吉塔的屡次失败,是她对于父亲那些训练方法的不理解,是她迟来的“叛逆期”。而父亲却没有和她争论,而是以自己的方法不断教导着吉塔,最终赢得了摔跤的世界冠军。
在这过程中,在吉塔失败而又不理解父亲的时候,我和舍友有过两种猜测,一是吉塔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继续让父亲指导,最终成为世界冠军;另一种则是吉塔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巴比塔则是对父亲的做法深信不疑,最终成为了世界冠军。两种结局的猜测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一种侧重于吉塔的转变,表现父女之间的温情以及和好如初理解父亲的过程;而另一种侧重于吉塔和巴比塔的对比,表现父亲是正确的,因为父爱让我们相信最适合我们的才是最好的。思考了很久之后发现,第一种猜测可能更合理一点,第一女主应该是吉塔,在之前少儿组比赛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并不是说吉塔和巴比塔双女主这样不好,而是这样的话没有办法完全突出重点,无法体现父爱如山这个主题。
即使整部电影是励志的,是喜剧,但是父爱依旧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让人印象深刻,又不禁落泪。
第一次写影评,中间的不足请谅解,以后会继续改进的。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3
昨日和泰米去看了电影《摔跤吧!爸爸》。
一个印度体育明星吉塔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我们俩跟傻子似的一边看一边激动挥手:吉塔,加油!摔死她!特么摔死她啊!!
好电影让不专业的观众在电影院的沙发椅上激动不已。
淳朴的故事,电视剧般的镜头推移,丰满的人物形象。有点受不了的是,演员的服装,应该是今年电影里最不耗钱的服装了,还有印度的拍摄场景,一眼看去:这地方比我小时候还穷很多很多!
没办法,它还是让整个电影院激动:忽然一起哄笑,忽然一起喊加油。
电影里,各个公众号有人看到印度的女性地位低下,有人说宣扬女权主义,有人说是强势的父亲把自己未完成的梦强加给女儿,甚至有的说真诚地暴露了印度体育体制的腐败和无作为。
作为感性的,只为了去看一场电影而去看一场电影的观众,很直观地被感动的
原因是:对,别以锅碗瓢盆为伍,要付出血汗,要成就自我,要有一个好的未来。
女孩,从来不是男孩的附属品,也不是家庭的牺牲者。她和男孩谈恋爱,结婚,怀胎十月和巨痛生产,都不是理所应当。
没有男孩的时候,女孩有自己,有学习,有朋友,有电影,有书,有新报名的培训课。
独立的人格,价值观,及不依赖其他人,不抱怨的生活态度,从来都不是别人给,是自己经过修炼才能具备的本事。就像电影里面吉塔,成为一个被世界记住的冠军,是血汗,是数场兵不刃血的鏖战,是坚定不胜不罢休的信念。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需要被世界记住,只想认真记住自己的生活轨迹,不那么快堕入平庸罢了。
片里父亲的伟大,让人动容。完整有力的父爱,是让儿女记住他的好,以他在生活里的坚强奋斗为榜样,当他们在生活的战争中被打倒时,支撑他们的是幼时印在脑海里那强健的形象:是的,我爸爸那么好,他告诉我一定可以自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和苦难抗争到底。
从出生到死亡,你的人生就是场摔角赛。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4
前几天,我再次利用空余的时间观看了一遍《摔跤吧,爸爸》。这是一部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励志电影,它打破了印度电影叙事的传统。电影是20xx年在中国正式上映的,时过三年,说是一部经典应该并不为过。
电影中的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曾是印度的国家摔跤冠军。因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放弃摔跤。于是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就希望有一个儿子来帮他圆了赢得世界级金牌的梦想。可是天不作美,他老婆接连生了四个女儿。在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本以为自己梦想就要破碎时,他却意外地发现女儿身上有摔跤的天赋,这时候他眼里放了光,仿佛看到了女儿站在领奖台上拿到世界级金牌的场景。
好不容易看到女儿有摔跤的天赋,怎么能白白浪费呢?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决定他的女儿不要像其他女孩一样平淡地过一生。他狠心地换掉女孩爱穿的裙子、剪掉了长发。有女孩之身,却不能去做女孩可以做的事情,这得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她们日复一日地练习摔跤,结果不负众望,两个女孩完成了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心愿,赢得一个又一个的冠军。她们的事迹激励的身边每一位女性。
在这部影片当中,每个人都能收获不少的东西。其中,我就收获到了:如果想要学好一项技能,必须要持续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影片中,吉塔虽然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学习,但在准备为进军国际大赛的训练期间,因为没有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监管,她逐渐开始松懈,完全扔掉了从前对待摔跤的态度。她与朋友去酒吧,开始留长发、涂指甲,开始吃油炸食品……她甚至觉得训练,其实不需要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所说的那么讲究。这使得吉塔在国际赛场上,一次接着一次难逃首轮遭淘汰的命运。不管你到底有多大的天赋,你在后期也是一定要努力的训练,熟能生巧。如果说你不长期的练习,即使你有再多的天赋,也不能把它发挥到极致。
看了这个电影之后,每当我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我都会像《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当中给我的启示去做。我始终告诉我自己:即使我有再大的天赋,后期也是需要经过刻苦的训练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能让这部电影成为经典。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5
很久没去看电影了,今天刚好是母亲节,趁此机会带妈妈去看一次。
网上看到这个电影评价很好,很多朋友看完也说超赞。妈妈看完后对电影赞不绝口,她觉得非常有教育意义,还一直说,不爱学习、有问题的小朋友;溺爱孩子的家长都应该去看这个电影。
从我的角度出发,我觉得点赞,好评都无法给出我心底对它的那份敬重。看完后感触良多。
一开始,我不喜欢里面的那个爸爸,他凭什么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女儿身上,小小的孩子就让她们承受那样的辛苦。但是慢慢的,我改变了看法。他没有重男轻女,他的老婆生了四个女儿,他没有对自己的老婆不满或者有其它的想法。他没有不喜欢自己的女儿,里面有好几个画面是他陪小女儿学英语,温馨至极。
吉塔的朋友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他为你们遮风挡雨,抵抗全世界,默默的忍受你们闹脾气,为什么?为了让你们俩有未来…有自己的人生。突然发现,无论什么时代,独立的女性最美。一个女孩子可以不用整天围着灶台转、不用操心油盐酱醋茶、不用早早嫁人过早承担起生活的压力;有自己的人生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她们两姐妹如果没有严厉的父亲,可能命运完全不一样。但同样,幸好,父亲的用心良苦她们最终体会到了。所以,父母和孩子其实是一个整体,你影响我,我被你影响。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庭教育太重要。
反思如今的中国教育,家长溺爱孩子的一大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厌学,逃学、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学生。当今的孩子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如今的父母也有做的好的,也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我们所忧心的都是那些不听话的孩子。
电影中,他们的爱国精神,国家荣誉感让我震撼。因为我发现在我们身边周围,很多地方,很多人可能都没有那种意识和精神,想到的都是个人利益为主。在如今这样的时代,形形色色的人,各有各的风格,不评判,不从众,做好自己。当然,如果你非常出色,你的闪光点可以影响到身边人积极向上也是值得学习和赞扬的。
最后,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再平凡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只要你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力,你也可以站上人生的领奖台。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6
《摔跤吧!爸爸》诠释了一位父亲特殊的爱,也验证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这句老话,下面就来看看荷塘同学会有怎样的感悟吧!
“谁说女子不如男?”在中国,有有少的家庭主妇,但有更多的职业女生。可是在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她们整天有做不完的家务活。女孩子从一出生就注定是男人的附属品,长大以后就得不停地干活,一到十四岁就要出嫁,然后嫁到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男人家里做媳妇,好为自己的家庭减轻点负担。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家庭却同印度大多数家庭截然不同。辛格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后来因为生活所迫,放弃了摔跤事业。但是他希望让儿子替他完成梦想,夺得世界冠军。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四个女儿,这让辛格的梦想破灭了。
在一次偶然的事情中,辛格发现自己的女儿们有着惊人的摔跤天赋。有一次,调皮的男孩们说吉塔和巴比塔的坏话,于是她们俩就把力大如牛的男孩们打得鼻青脸肿。父亲辛格赶到后,不知道怎么,他心中有一份按捺不住的喜悦,那就是:世界冠军女孩也可以拿,摔跤手女孩也可以当!他的梦想又重新燃起了!
在一次次严厉的呵斥、艰苦的训练下,女儿们从被动训练转化为主动训练,这让辛格兴奋不已。果然,吉塔在一次次的训练中磨炼出了非凡的意志。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都获得了冠军,由中级组闯进高级组,爸爸也由中年迈入了老年。果然,吉塔夺得了全国摔跤冠军。可是她仍然刻苦训练,经受了失败后,以超人的智慧和惊人的意志,取得了世界冠军,圆了爸爸的梦想。
有一位叫马丁路德·金的黑人说过一句名言:“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在一个喜欢炫耀白皮肤的国家掀起了一场黑色风暴。只要不失掉心中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你的生命就是充实的、美丽的。
不经风雨,就没有彩虹。在美国有一位男孩,小时候立志要当一位盲人大臣,许多人讽刺他,嘲笑他,可他却像珍珠贝一样,在伤口处,结出了一颗完美的“珍珠”。
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像吉塔一样,都是在不断地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质疑、嘲讽,但我们要像吉塔一样,克服困难,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7
这天去看了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这部片由印度影星阿米尔汗主演,就是之前演过《三傻大战宝莱坞》、《我的个神》的主角的。他主演的电影多是励志的电影,《摔跤吧,爸爸》也不例外。这部电影是讲述印度摔跤姐妹冠军吉塔和妹妹芭比塔的成长故事。
因为吉塔的父亲没能实现印度获得世界金牌的梦想,期望家里能有儿子,结果四个都是女儿。他只能把梦想咽下。没想到一天偶然发现两个女儿因为和同学发生口角而把男同学打的满地找牙,他眼前一亮,决定培养她们。在男权当道的印度,这个想法有点疯狂,难逃世俗怪异的眼光。但是他很坚持。他的女儿没有像大多数印度女孩那样,只能游走在厨房锅碗瓢盆,相夫教子,而是发展了自己的优势,培养了一门能够掌控自己未来的技能。他把两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全国冠军。按照惯例,冠军要进入国家体育馆理解更专业的训练。随着训练的时间增长,大女儿吉塔开始怀疑父亲的训练方法。她认为过时了。同时她挑战父亲胜出。她自以为是认为能够靠教练的方法在国际取胜。最后连战几个国际大赛都是首轮就被淘汰,成为了魔咒。接连失败让她很有挫败感和内疚。之后和父亲冰释前嫌,在父亲的坚持和鼓励下,接连在国际赛事上打败对手。最后一战决赛的对手是她过去以前败过的,心理有很大的障碍。但是父亲这次没有告诉她战略,而是告诉她如果得了银牌,很快就会被大家忘记。她不是为自己而战,而是为了成千上万印度女性,那些生来为了相夫教子、锅碗瓢盆的,被人看不起的印度女性。而且父亲不能每次都救他,她需要自救,在关键时刻,她
靠自己的信念,最后几秒内逆袭,打败对手,成为印度第一位获得女性摔跤的金牌获得者。从那以后,印度成千上万的女性也开始学习摔跤。这是真实的励志故事。
这部影片有很多内心戏,一改过去印度歌舞剧的风格,也算是创新。把印度平民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励志精神表达出来,鼓舞人心。阿米尔牺牲也挺大的,为了影片需要从肌肉男转成大腹便便的大叔,老态龙钟还很帅的老大爷。从影片中看到,技巧是其次的,学了太多技巧,容易为了突出技巧而忘记自己本来的优势,就应审时度势,根据实际状况准确决定,采用相应的策略。让对手露出破绽,再集中精力攻破。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8
在我的印象中,印度影视一贯以其异域风情及歌舞魅力感染人,《摔跤吧!爸爸》却将父爱和梦想结合得如此完美,并且聚焦金牌意识和女权意识,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破而后立的格调,既有对现实的鞭笞,又有打破传统的勇气,动人心弦,令人热泪盈眶,也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写点东西。
父爱
曾经是印度摔跤冠军的父亲,在为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之后,希望生个儿子来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赢得世界级比赛金牌,但事与愿违,妻子连连给他生了四个女儿。一个偶然的机会,女儿在打架中战胜了男孩,这让父亲眼前一亮,有了类似“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灵感,决定对其中两个女儿进行摔跤训练,帮助他实现夙愿。在现代家庭教育的语境之下,这位父亲很容易被冠以“自私”、“偏心”、“虚荣”的帽子,以自己的权力改变女儿的命运,逼迫女儿做她们不喜欢的事情......随着剧情的发展,父亲对女儿从事摔跤事业的规划,其实是爱的成分大于父权的成分。印度的女性地位不高,常被当作家庭附属品,很多女孩子未成年就步入婚姻,过上了繁杂而艰苦的家庭主妇生活。而影片中,摔跤老爸一直怀揣着冠军梦,偏执地想将梦想延续到下一代,以“暴君”形象对两个女儿展开魔鬼式训练,甚至将女性象征的长发给一剪没了,两个女儿为此搭上美好的童年时光,乃至青葱时光,不仅仅要承受着身体上的疼痛,还要饱受外界的非议和嘲笑。也许你会说,剧中父亲独断专行,丝毫不尊重女儿们的个人意愿。但是,女儿们所承受的磨难,又何尝不是别的女孩所仰望的幸福?他引导女儿们进入体育竞技行业,彻底改变了女儿的命运走向,把女儿变成了一个拥有世界视角的现代女性。摔跤小舞台,社交大舞台,女儿所拥有的人生,其精彩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印度女性,这何尝不是父爱的伟大体现。都说父爱如山,深沉而厚重,不像母爱那样温润透彻,也许有时难以察觉,但只要你碰了壁受了委屈,他就一定站在你能看得到地方,为你加油打气。这就是父爱的力量,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力量。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9
放弃是成功的绊脚石,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激励的“助推器”,它会让你在拼搏的.道路中像鹰一样展翅翱翔。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它的片名叫做《摔跤吧!爸爸》。
这部电影是以一个贫穷的印度乡村为背景,写一位曾获得全国冠军的摔跤爸爸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后,他有一个愿望,希望他的后人能够替国家赢得金牌。由于在那时印度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国家,他将这份希望寄托在了尚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可是他妻子给他生了两个女儿。当他要决定永远放弃自己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幻想”时,他那两个姑娘却展现出了杰出的摔跤天赋,让他幡然醒悟,就算是女孩,也能够昂首挺胸的站在比赛场上。
就这样,两个女儿在爸爸的严格管教下,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两人进步神速,很快就因为在比赛中连连获胜,而成为了当地的名人。虽然她们也经历过失败,丧失过信心,但她们在爸爸的激励鼓舞下,找回自信,努力拼搏,最终在世界体坛上为国家赢得了金牌。
像印度这样功标青史的运动员在中国数不胜数,其中有这么一个运动员,他的故事、经历也让众多人耳熟能详,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著名羽毛球运动员吉新鹏。
吉新鹏曾经是一个性格内向,心理素质不成熟的普通运动员,不被人看好,但在他的教练不断的激励下,他厚积薄发,最终为我国夺下了奥运会上的首枚羽毛球男单金牌。
但好景不长,他因此失去了更高的目标,失去了激励,失去了拼搏的动力,他再也没有取得好成绩,早早的退役了。
两个女儿的成功,足以说明激励是成功的要素;吉星鹏的成功和过早陨落,进一步说明了持续激励的重要性。因为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拼搏,而激励往往能给人在拼搏中以巨大的力量。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所以就有过成功人士的欣喜和失败人士的后悔。残酷的现实让人不得不对人生充满感叹,如果你在时间的长河里停滞不前,那你就会给自己增加了一种被汹涌澎湃的大浪击倒的可能性,你就得多花费时间行走,这跟输在起跑线没什么两样。
所以要把别人的激励变为自己拼搏的动力,这样不管遇到多么险峻的高山,它总会为拼搏向上的你留下一条攀登的路,走出属于你的壮丽史诗。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0
这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是一部体育竞技类电影。印度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一心想为国家赢得一枚摔跤奖牌,却因为生活所迫无法完成梦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的女儿们有运动天赋和潜力,他不顾社会和周围人的反对和嘲笑,开始对女儿们进行“魔鬼”训练,最终培养出获得国际竞赛冠军的一流女性摔跤运动员。
在观影的同时,观众被片中深深的热血励志氛围所打动,并多次击中泪点,140分钟的紧凑的片长更让人“无尿点”,观众的心被紧紧的抓住了,尤其是三场扣人心弦的竞技对决,更是看得不少观众心跳加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在观影后说,“从剧作到表演,从节奏到音乐都相当惊人。”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成功的励志电影,也是一部口碑爆棚的商业电影。
剧中演员蛮拼的!此剧背后,我们了解了戏骨级演员阿米尔·汗的拍影经历。虽然他有“印度刘德华”之称,中国观众对他也不陌生,但为了出演这部电影,他在戏外也是一个励志典范。为了最真实的表现剧情,他在完成了角色19岁的青年戏份后;短时间内从130多斤增肥到200斤,演出该角色55岁时发福的状态。然后又在五个月内减掉25公斤的赘肉去拍壮年的戏份。而剧中扮演两个女儿的女演员也进行了一年的摔跤培训,这也是为什么片中摔跤场景看来很真实的原因。可想而知,从胖大爷到型男,这一增一减,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执着!其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汗水非常人所能承受!精益求精的精神展现无遗!
在给演员点赞的同时,我们不禁要为那些假唱事件的主角,惊险时刻靠替身的“明星”汗颜,职业的操守哪去了?专业、敬业的精神哪去了?是走心还是走钱?仅靠颜值圈粉,注定不会深入人心。影片戏里戏外体现出的实力、专业、敬业,何尝不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
演艺界如此,其他行业也如此,只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是当下最有生命力的。C919首飞,以工匠精神铸就高品质的中国制造。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我们每个人对所干的工作不懈努力,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才会有更多的完美,才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1
昨晚,爸爸妈妈带我们一起去看电影【摔跤吧!爸爸】,这已经是我期盼已久的了,真是太开心了!
电影开始了,我才知道这是一部说印度话的电影,不能翻译成中国话,所以我只好看字幕。这是一部关于摔跤的电影,里面主要讲了一名印度摔跤手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训练他的两个女儿摔跤,他的两个女儿分别是吉塔和芭比塔。
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她们都不喜欢。是爸爸逼着她们每天5点起床开始跑步、游泳、做各种体能和技巧训练。后来,因为她们去参加一个女孩的婚礼,这个女孩根本不想结婚,反而很羡慕她们有这样一个爸爸,并且告诉她们正是因为她们的爸爸非常爱她们,才会让对她们进行训练,让她们长大以后能够选择自己的人生。从此以后吉塔和芭比塔主动起床开始训练,还特别的积极和努力。
当爸爸第一次带吉塔去参加摔跤比赛的时候,那里的人根本不让女孩参加,而且还嘲笑他们。因为女孩在印度不受重视,十来岁就结婚生孩子,然后一辈子就在厨房里面做饭。摔跤对他们来说就是男人的事。后来组织摔跤比赛的人为了卖到更高的票价,才让吉塔去参加比赛。第一场吉塔赢了,第二场和第三场输了,但是吉塔赢得了第一笔50卢比的奖金。后来吉塔和芭比塔就更加努力的训练了。后来她们一次又一次的赢得了冠军和奖牌,最后进入了国家摔跤队。因为那里的教练太不负责任,所以她们的爸爸就亲自去教她们。并且每天5点就让吉塔和芭比塔去找他进行训练,爸爸还给吉塔分析以前比赛输的原因,告诉她应该注意的地方。最终吉塔赛场上为她们的祖国印度国赢得了一枚世界金牌,也为印度女孩赢得了一枚金牌!
这部电影实在是太感人了!他们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向前。我要像吉塔和芭比塔学习,更要像她们的爸爸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为了完成梦想而坚持训练、努力拼搏。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2
最近由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摔跤手爸爸打破性别歧视的藩篱,把自己的女儿训练成摔跤冠军的故事。电影刚上映,就获得了爆棚的口碑,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2。
不过,今天想说它,并不仅仅因为它可以给你带来接近3个小时起伏愉悦的感受,而是因为这个故事所传递的讯息。“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而改编,讲述一个来自小村庄的女孩子Geeta,通过多年的努力改变了印度体育摔跤项目的历史记录,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印度文化中对女子的束缚。在她之后,有更多的女孩子开始参加摔跤这项运动,有更多的印度女孩子因为她获得了额外的可能性。
在Geeta决赛前的那一夜她爸爸对她说:
“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网上有许多对电影里这位爸爸严苛教育的抨击:抨击他为了自己心中放不下的梦想逼着女儿训练,跑步剪发摔跤,丝毫不顾及他们自己的意志,摧毁了他们作为小女孩的童年。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突然就明白了:在你小的时候,你还不能够懂得,一个来自小地方的女孩子,它的人生究竟有多少种不一样的可能?答案:微乎其微。
父母的严格要求,是有他们的原因的。唯有从小的严格,由外向内的严格,才能为你的以后带来一些可能性,尽管这样的严格会承受许多的不被理解,尽管这样的严格会耗费掉好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与理解,父母为了你今后的那一丝丝可能,被子女乃至社会误解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知道未来的你肯定会感激当时那个严格的父母,等你羽翼丰满、足够强大、有了跟命运抗争的资本,可以随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随波逐流、不为了生活而生活的时候,那种自由、那种高度、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那种多一种可能的选择,将是你人生的一抹新色。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3
当之无愧的全球口碑炸裂作品。
影片结束,我还沉浸在紧张兴奋激动的状态,情绪完全随着剧情或喜或忧,忽笑忽泪。
一个电影迷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看到精彩的新片。
阿米尔.汗不愧是印度国宝级的电影大师,从《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到这部《摔跤吧!爸爸》,每一部作品都能成为世界级经典。只是有时我会感到疑惑:不明白电影引进方为什么要把这些绝佳的作品翻译成为鄙俗的中文名字。
“金牌并不一定非要男孩才可以获得”,当这位怀有夺取金牌之梦、连生了四位女孩的父亲意识到这一点时,眼冒神光,开始用一年时间全力培养两个具有摔跤天赋的女儿。
大女儿在苦练后第一次出场征战时的不屈眼神,令人无法忘怀。当可以无视周围人的嘲笑和鄙视目光时,她的真正对手,只有自己。
当那位14岁的新娘含着泪和这两位摔角手姐妹说,她是被父亲安排嫁给不认识的男人,然后就要生儿育女一辈子操持家务,只能过这种没有选择的人生,很羡慕这两位姐妹有一位虽然固执粗暴但是真心把女儿当成自己孩子培养时,这两位在心里还在怨恨父亲严厉的小姐妹幡然醒悟,原来她们自己眼里的磨难,在别人的眼里,其实是莫大的幸福。
于是,她们从内心深处立下志向,珍惜锻炼,开始主动早起,积极在简陋的练习场所苦练。
当没有怨言、只有汗水、泪水和坚持的毅力时,成功必然在不远处等待,因为那些受过的苦,终会照亮前方的路。
阿米尔.汗为了演好这部戏中的摔角手,短时间内增重50多斤,然后再减重苦练出肌肉,完美出演19岁、29岁和55岁三个年龄段的男主角,演技大开挂,将自己的演艺生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全力以赴的付出,让人肃然起敬。
顶级高手都是既有天分、又玩命的努力,他们取得的已非是常人眼中的成功,他们取得的是引领世人影响世界的成就。
他们的对手,是自己。
电影结束处,当获得世界冠军的姐姐把金牌取下,递给父亲时,父亲眼含热泪说出:“你是我的骄傲”时,没有人不被深沉的父爱所打动。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战胜了对手,战胜了自己。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4
《摔跤吧,爸爸》剧情很简单,一个曾是国家摔跤冠军的爸爸期盼生下男孩,为国拿下国际金牌,然而事与愿违,妻子连续生下了4个女儿。再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女儿也有摔跤的天赋,而后开始有条不紊地训练。即便其中苦难重重,最终创造奇迹。魔鬼般的训练看着很可怕,然而期间流露的父爱,深深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我把他们培养好,将来她们能够选择自我的伴侣。"她们的爸爸”至少,把她们当做自我的孩子,他为你们遮风挡雨,就是为了让你们能有自我的未来,自我的人生。“
肉体上很痛苦,可是父亲在她们成长过程中给予的爱却很深沉,大山一样的精神支柱,与此同时,却也尊重女儿的选择,即便明白她会走弯路,智慧的爸爸在女儿迷途而返时一如既往地给了支持。同时,教育不是控制,交给她们独立应对自我,爸爸以往训练她们,在命令她们跳入河中后,说道,“爸爸不能每次都能赶来救你,我只能教你如何去战斗,但你必须依靠你自我,能救你的仅有你自我。”这样的严酷,最终让吉塔力挽狂澜,在最终时刻创造奇迹。
用心做投入,而不是用头脑分析。
始终相信心念的作用,杨教师说,术为道用,技巧永远只是服务于我们的内在的发心。创造奇迹的人往往不是掌握无数技巧的人,而是内在拥有坚定信念,能够发挥天赋的人。回归本心,去深入了解自我,父爱发掘出自我的天赋,比掌握各种技能技巧更加重要,你将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外在的荣耀,而是内心的笃定和从容,心的喜悦。《摔跤吧,爸爸》异常打动人,真实的故事,奇迹真的存在,只是你是否真正地相信并去践行罢了!最终的胜利,不仅仅属于吉芭,而是属于她的整个家庭,让我看到和自我生命的源头连接是多么重要,虽然不是每一个爸爸都像他一样坚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发挥天赋,但,和父母的连接必须是你人生路上力量的源泉,这份生命长河里源源不断的力量就是你在这个世间真正发挥天赋,完成志业无穷动力。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5
《摔跤吧!爸爸》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凭34.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7亿元)创下了印度影史票房纪录。
阿米尔汉饰演的辛格一家生活在闭塞的村庄,这里从来没有出过学摔跤的女孩,两个女儿吉塔和芭比塔被灌输了辛格的冠军梦想,她们忍受着极其严苛的训练和他人的嘲讽。
影片中的父亲辛格的教育方式,引来了热议。的确,所有人都要承认,他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了顶级的摔跤手,在这个意义上,他非常成功。但他既严苛又疯狂的训练方式,以及强制要求女儿完成自己未尽的事业的做法,却让有些观众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如此“强权式”的父亲,《今日影评》的嘉宾又会如何来看待呢?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潘若简在《今日影评》中表示:“没有最理想的父母,也没有最理想的教育,同样也没有最完美的孩子。好的教育是给孩子一个能够有自由意志的教育,让孩子有空间去选择。”
在影片中,印度的女孩子过了14岁就要嫁人,以后的生活,就是生孩子、做饭。她们的生活本来就无从选择。而辛格确实以强权的方式,给了毫无选择机会的吉塔和巴比塔一种新的可能性。
从人性上讲,父亲以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可取。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特殊的社会环境,女性的社会地位,使得父亲必须根据孩子的天赋来为她们谋划未来。以及,最最关键的一点,父亲其实做到了因材施教,毕竟他看出来了女儿们摔跤的天赋,并不是无由来地瞎折腾。
甚至可以这么说,父亲其实是难得的伯乐,因为他真的知道,自己的孩子就是摔跤的材料,不培养是浪费人才。虽说很苦很累,但是总比孩子一生碌碌无为、浑浑噩噩要好许多,他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天赋、条件,其次为国争光就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接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