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计三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1
一、谈话导入:
出示扑克牌与筛子: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要玩什么游戏?想来一起玩一玩吗?我们要玩出数学味来。
二、开展活动:
1、活动一、摸牌游戏。
(1)谈话并猜测:(电脑出示)老师这儿有四种不同花色的扑克牌各2张,混放在一起并叠整齐。如果每次任意摸一张,摸40次。你猜猜,每种花色的牌可能会摸到多少次?(指名猜测)请把你估计的数字写下来。
(2)会和你猜的情况一样吗?我们只要自己试试就可以知道了。
(3)师宣布活动规则,多媒体演示示范摸牌一次,说明活动顺序和要求:摸牌——画“正”字——放回——洗牌……,摸牌40次后,在记录表下面的方格图里涂色,用直条表示摸牌结果。
(4)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摸牌,另一人在书上记录,然后将结果用条形图表示。
(5)学生汇报摸牌结果。看看和你估计的是否差不多,并在小组内交流活动的发现和体会。(可以让猜得很接近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猜。)
(6)全班交流摸牌游戏中的体会。
(7)谈话:如果再放进4张红桃牌,任意摸40次,结果可能会怎样?先猜一猜,再合作实验。(同桌合作,与刚才分工交换,一人摸牌、另一人记录在书上,并制成条形图)
(8)全班交流各自的发现,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9)同桌合作活动,任意选择不同张数、不同花色的扑克牌,先估计像刚才一样摸40次,结果可能会怎么样,再实验。并用自己最快的方法记录在自己本子上。
(10)谈话:如果摸到黑桃牌的可能性最大,你准备怎么样?(指名回答)根据老师的要求选取扑克牌的花色和张数。
2、活动二:下棋游戏。
(1)过渡:老师认为自己打牌的水平还可以,可是,有一次和别人下棋,输得很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2)电脑边演示边解说:那天,我们是这样下棋的,用一个小正方体,5面涂红色,1面涂黑色。一人黑棋,一人拿红棋,都从“0”开始。谁走棋用抛下正方体的'办法确定。两人轮流抛小正方体。不管谁抛的,只要红色朝上,红棋就走一格;黑色朝上,黑棋就走两格。谁先走到最后一格谁为胜。
(3)你能按着老师这样的玩法,和同桌一起玩玩吗?
(4)先制作小正方体,剪下教材附页上的棋纸。同桌合作,随意选择颜色开展活动,一局结束后,可交换棋子再下几盘,并在书上记录自己哪种颜色棋胜的盘数。
(5)小组内交流自己获胜情况,组长统计组内红棋和黑棋获胜的盘数。
(6)在班内交流游戏结果。各组汇报,教师记录,合计。
(7)你猜猜那天老师拿得是什么颜色的棋子?(生说)
师设疑:我想,黑色朝上,可以走两格,所以我选择了黑色。可为什么和我想象得不样呢?(学生讨论并交流)
(8)如果要使两种颜色的棋获胜的次数差不多,应该怎么改?
三、拓展思维:
你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利用这种可能性而举行的一些活动吗?
假如自己是某商场的经理,请你策划一个有诱惑力而又很合理的“摸奖”活动。
板书设计:
摸牌和下棋
顺序:摸牌——画“正”字——放回——洗牌……
红色:走一格
黑色:走两格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小组进行学习。
11、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2、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
教学反思: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统计材料,引导学生将整理后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并把统计图补充完整,体现统计的过程。
2、通过具体的练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体现统计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看看今天对我们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二、新授
1、出示统计表:
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统计表
项目 合计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文化景观遗产 数量(处)
(1)观察统计表,明确各项目名称。
(2)出示中国的部分世界遗产名录,阅读,并完成统计。
(3)独立补充统计表。
(4)汇报。
2、出示统计图:
(1)观察,一个单位长代表几处?(理解1个单位长代表几。)
(2)独立完成统计图的绘制。
(3)在中国的世界遗产中,你知道北京有几项吗?(根据统计资料回答。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巩固练习。
(1)试一试,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记录下来并填入统计表中。
(2)合作交流,调查,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后反思
学生在课堂中能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统计材料,将整理后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并把统计图补充完整,体现统计的过程,通过具体的练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
数学一日一练。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37页例1、“做一做”及第38页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都有哪些兴趣爱好呢?
2.(PPT课件出示示意图中的6项活动)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复习旧知,承接新知。
(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统计本班同学对活动项目的喜爱情况,用什么方法能一目了然地表示出来?
方法一:统一计数表示;
方法二: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方法三: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分别填入表格。
(3)分析数据:从这两张统计数据的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据,体验比较。(出示教材第36页单式统计表)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异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请你根据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男女生各项进行比较)
(3)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加直接吗?(合并表格)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1)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2)(出示教材第37页问题)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小结: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三、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知识对比,积累经验。
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题中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的第1,2题。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五、布置作业
完成的相关习题。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5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两张单式统计表(男生、女生)、学习分享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2、小游戏:听音乐,猜动画片片名。播放动画片视频,视频采用透明度从0—4—20—100,(6部动画片,每部10秒钟)播放动画片的主题曲,让学生猜出片名。
3、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呢?怎样验证你的想法?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感兴趣的动画片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每人限选一部)。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动画片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熊出没》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部动画片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题。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思考:这个表格与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4.设计活动(课件出示对应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对比,积累经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八第4~6题。
作业设计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单式统计表:
仅表示出男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或仅表示出女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复式统计表:
既表示出男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又表示出女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怎么观察复式统计表?———————横看、竖看、斜看
表头包含的内容:片名、人数、性别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6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蹦馨凑找欢ǖ谋曜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苯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碧逖橥臣圃谙质瞪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比醚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了刻度和数字0,1,…,18。(1个格子表示什么?)1个格子表示1天,一天一天地数。
学生:还看到了条形,空气质量是“优”的有7天,条形画到数字7处;“良”有17天,条形画到数17处……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统计(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并会看单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本节课的知识前后联系甚密,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 课件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最喜欢什么活动啊?大家来一起分享一下。学生发言。看来大家的课下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啊!
师:我的小助手在课余时间也帮老师做了一份光明小学三(1)班的课下活动调查,请看:
出示图表,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应问题。 1.从上面的.表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答:男生最喜欢玩电子游戏和踢球的人数最多,女生最喜欢画画的人数多。 2.这两个表有什么共同点?答:两个表中调查的项目都是一样的。
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合成一个,怎么合成一个呢?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教师讲解并演示合并过程,首先这两个统计表,有相同的部分,他们分别是活动和人数,那么我们把两行活动栏合并成一栏,然后第二个人数这一行上移,给统计表填上标题。一个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就完成了。可是我觉得这样的统计表表达的并不太准确,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点子吗?
二、探索新知
出示完整复式统计表:课件展示,因为调查项目相同,所以第一行不用变,第一行用来统计男生的数据,第二行用来统计女生的数据。整个表的左上角第一格叫表头,用来说明横竖栏的内容,以及右下方表格中要填的数据。把原来男生女生分开来调查的表合并成一个表,这样的表就叫复式统计表。
根据上表回答下面问题:
这个表包含了哪几项内容?(表头、横栏、竖栏)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多?女生呢?男生最喜欢玩电子游戏和踢球的人数最多,女生最喜欢画画的人数多。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男生:2+4+1+1+3+4=15(人) 女生:3+1+1+4+2+1=12(人) 共有15+12=27(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建议男生少玩会电子游戏,多看书。女生多参加体育活动。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关于下面三届奥运会,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俄罗斯获得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下面是英才小学三(1)班体育成绩单
男生体育成绩单
男生喜欢( )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女生喜欢( )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四、课堂小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罗素说:符号+逻辑=数学
爱迪生说: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才
我们来说:单式统计表+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单式统计表只 能表示一组数据。
复式统计表
可以表示多组数据
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
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小结:本次教学效果成效颇大,师生互动较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模式新颖;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比如课件上面的字样较小,部分学生看不清。我今后的课件制作将会更
加仔细、认真,顾及到全班同学的感受。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1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的例1。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考点分析: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专家建议
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合作课件演示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表格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每年我们都要进行一次体检,在体检中有一项是称体重,你们还记得吗?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班同学的体重统计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1.1你能简单地说一说同学们的体重情况吗?
1.2你怎么看出来的?(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边演示边说想法,明确一沓就是一个十,几沓就是几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教学例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2.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选一种)。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2.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2.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2.对表头的认识以及复式统计表中横栏、纵栏所表示的内容的认识。
教学准备:
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兴趣小组标签、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前几天我们称量了每个小朋友的体重,现在老师想统计我们小朋友的体重情况,比如20千克及以下的有几人?21-25千克、26-30千克、31-35千克、36千克及以上的各有几人?可以怎么统计?
2.学生自由回答统计的方法。(站起来数一数、举手、写票等)
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用站起来数一数的方法来统计吧!
3.完成统计表。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情况完成统计表吗?(个别学生回答)
4.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生答师小结:进行体育锻炼及不挑食教育:胖的小朋友平时要多参加体育锻炼,瘦的呢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一日三餐吃饱吃好,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
师:这张是我们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学生比较)
2.师:你们都找到了答案了吗?但是刚才在比较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同学一会看这张,一会看那张,感觉如何?(麻烦、两张表格看起来不方便)
3.制作复式统计表。
(1)师:老师也觉得很不方便,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回答后得出:把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2)先让学生自己同桌之间试一试,然后让生演示各种合并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上下一移,把范围这行重合这种方法最好。(能这样演示最好,不能的话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
(3)师:这样合并以后你能看出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了吗?
这样合并后和刚才比较哪个简单呢?(这样简单)
4.完善复式统计表,揭示课题
(1)师:这样合并以后,还有些问题,就是我们有两条数据了,不知道哪条是一年级,哪条是二年级了,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要对刚才合并的统计表稍微做些改动,(在两张统计表上改一改),老师已经制作了一张新的统计表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2)师:第一格我们称为表头,里面有些什么呢?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
(教师对横栏、纵栏及表中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
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
(3)我们已经认识了复式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两张单式统计表的数据完成手中的复式统计表吧。
5.观察、分析统计表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我们新做好的统计表,比较一下16-20千克范围内一年级比二年级多几人呢?31及31以上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呢?
(2)比较起来感觉如何?(生答)
师:的确如此,复式统计表在分析和比较多个数据时,更加简单和方便。
板书:优点:便于比较和分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介绍: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计算机小组、篮球小组、舞蹈小组、田径小组。你想参加哪个小组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统计吧。
2.活动要求:
(1)现在老师先选出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拿好标签,你想参加哪个兴趣小组就站到哪一组,但是要按顺序排好队伍。
(2)请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统计好自己小组有多少位同学。
教师边把兴趣小组标签贴在黑板上的同时边让组长说一说自己组的人数,学生完成手中的统计表。
3.根据完成的复式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班参加( )兴趣小组的人最多,一班参加( )兴趣小组的人最少。
(2)我们班参加篮球小组的人比一班参加篮球小组的( )人。
(3)一班参加人数最多的兴趣小组比我们班参加人数最少的兴趣小组多( )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来解决他刚才提出的问题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真的很聪明呀,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了什么呢?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地方要用到复式统计表呢?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12
一、学习目标
平均数(一)
学习内容: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计算平均数
学习准备: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二)
学习内容: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13
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在过程中了解条形统计图的不同表现形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2、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知道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量不仅与所画直条的长度有关,也与一格(1刻度)所表示的数量有关,在矛盾中发展思辨能力。
3、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知道在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大小时,须考虑到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大小,以使统计图能够完整地表示统计数据,在过程中发展数据分析能力及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合理定制一格表示的数量。
学科素养:
创新意识、思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及推理能力。
一、复习引入
1、通过统计表,复习条形统计图中的要素,发现问题:格子不够用了怎么办?9 8 7 6 5 4 3 2 1 0运动会中某班购买饮料情况运动会中某班购买饮料情况项目矿泉水果汁汽水运动饮料数量8 2 6 10矿泉水果汁汽水运动饮料
2、学生尝试思考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新知探究
1、交流成果:
a.统计图改成向右画后能够解决问题。
从这个小小的转变中启发思想。
小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是向上的,也可以是向右的,还可以向左,向右。可以向上下左右任意一个方向。
评价:谢谢这位同学,不仅完美的解决了问题,还让我们知道了条形统计图别的表示的方法。
2、交流成果:
b.对比向上加格子的方法与一格表示2的方法。感受数学中更简洁的方法。
看了这位同学的改法,你有什么启发吗?小结:在统计图中,1格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还可以表示3、4、5……)评价:仅仅是改变一下每格表示的数量就解决了问题,谢谢这位同学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之处!掌声!2、那么这些统计图中的1格有表示多少呢?图中的.直条又表示多少呢?
3、看来直条表示的大小与每一格表示的数量息息相关,那么这张统计图与刚才又有什么不同呢?通过这张图你能看出哪种食品最受欢迎吗?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中,直条越长,表示的数量就越大。
4、2号售货亭的统计图呢?在这8种食物中,谁能一眼看出哪种食品最受欢迎?小结:同一张图表中可以通过直条的长短判断多少,不同的图表中必须确定每格表示的数量后才能比较。
5、为什么2号收货站的图标每格表示的数量要和1号不一样?高度不合适。
6、那么你能根据统计表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呢?(用手势表示)球类排球足球篮球数量(只) 50 90 30球类排球足球篮球数量(只) 25 20 35球类排球足球篮球数量(只) 20 12 6 小结:在选择统计表时,要考虑到最大数据能否统计进表。
7、能否根据统计表自行定制每格表示的数量?名称足球游泳跑步跳绳人数(人) 65 40 95 30三、总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方向每格根据表格数据,合理定制。
上1右2下3左4 ……
统计三年级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
P40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5.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学设计说明:
1.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旧的条形统计图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或者出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这时候,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起动脑,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后引出新课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到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统计的需要而产生的。
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同统计图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并能联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