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日 - 美文欣赏阅读,用心与您分享。

首页散文随笔正文

《牧童》古诗

古诗2023-03-09 01:39:34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童》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牧童》古诗1

  吃完晚饭,已经是黄昏过后了,明亮的月亮已经挂在了天上。牧童手拿牧笛,迈着欢快的脚步来到草原上,不脱下身中的蓑衣就躺在草原上。听着丛中悦耳的小虫子的声音,抬头望那皎洁的月亮,他的'脑海中浮出一个个画面……你听,那快乐的笛子又歌颂起来了,多动听呀!怎么停下了,喔,原来是牧童闭着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呀!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唱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牧童》古诗2

  夕阳的余辉洒在原野上,使得它更显得妩媚动人。草儿们也染上了一丝金色,绿金交错,还带着一点小金点。牧童回来已是黄昏之后了。

  夜幕降临,夕阳毫不留情地把所剩无几的光辉带走了。天空中此时展示的是星光灿烂、繁星满天的景象。群星眨眼,但最为明显的,还是那皎皎明月。原野广阔无垠,一片葱茏。月光似轻纱一般,多么柔美,多么自然,照在原野上,原野立刻变身为银白色的。听,是什么在欢唱?知了、纺织娘等众多歌手在开演唱会。它们的听众们,也就是打着一盏盏小灯笼的萤火虫。它们高高低低地飞着原野上到处是他们的身影。

  晚风似一条飘逸的.带子,一个个欢快的音符乘着它走过来,这是哪里来的呢?听,一阵似天籁之音的竹笛声从远处传来,快了,快到了。一个牧童吹着竹笛悠闲地走过来。顿时,原野上的杂音消失了,整个原野都在静静地聆听。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多么美妙啊!渐渐地,进入了低音部分,最后便停了。那

  牧童看见许多的萤火虫在眼前飞舞,觉得好玩,便去抓了几只萤火虫来玩耍,可是抓了几只就没兴趣了。那孩子躺在草地上,望着星空中的那玉盘似的明月,心里想着:那月亮上有嫦娥仙子吗?吴刚还在砍桂树吗?想着想着,便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月光映照在他小小的脸蛋上,忽然,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大概是在梦中与伙伴们快乐地玩耍吧。

《牧童》古诗3

  在这样明媚的春天里,满怀暖暖的心情,感受着几位优秀教师春风化雨般的点点滋润,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下面以X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为例谈谈。X老师本着古诗教学读、解、品、背四个步骤进行教学,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

  一、利用直观图景,营造学习古诗浓厚氛围

  课伊始,多媒体展示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古诗插图,提问学生画面内容分别照应了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一下子就将孩子们带入了古典又魅力无穷的古诗品味氛围中。这对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渗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欣赏理念非常重要。

  回顾了之前所学描写古代儿童趣事的古诗,X老师出示本课要学的《牧童》诗文,同时展示了相应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孩子们能更好地走入画中,走入诗中。

  二、指导朗诵,读中品味古诗美

  首先,X老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通过抽生读,读出节奏。接下来,又指导学生读诗时“声断气不断,不读破句”,积极鼓励学生用心琢磨,读出古诗的音韵美。之后,又采用读单句、配乐读、指名读、读整首诗、齐读等多种方式,以读品诗。通过指导重音读、拖音读等技巧,启发学生读出“草铺横野六七里”的画面美,体会牧童“笛弄晚风三四声”、“不脱蓑衣卧月明”的调皮、惬意之感。这样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能不陶醉于其中,并好学乐学吗?

  三、细品加想象,领会古诗意境美

  学生细品,凭语感找出自认为精妙的词,通过推敲一些关键词,帮助学生进入古诗难以言传的意境中。第一行:X老师引导学生用“铺”字组词,体会“草铺”的“横野”形象:青草茂盛,一望无际,走在上面非常舒适……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行应抓住“弄”字,引导学生体会笛声的轻快、悠扬,感受牧童“逗弄”牧笛的顽皮可爱;第三行的“饱”字,引领学生体会牧童生活的'满足自在。解析第四行,将“卧”与“躺”对比细品,从中体会牧童的舒适惬意。

  还可以给学生插上想象翅膀,在诗的意境中遨游。鼓励学生想象笛声为什么时断时续?牧童边吹笛子边可能做些什么?“卧”可以有哪几种姿势?……启发合理想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诗的内容、意境的理解。

  四、大胆放手,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引领学生充分感受了第一首诗的美妙之后,X老师将欣赏品味第二首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有了之前学习方法的渗透、启发,学生们真正做起了学习的主人翁,在短时间内就出色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这启发我在教学时要做到有X有弛,有的放矢,不能平均用力,要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会事半功倍。

  以上谈了X老师的课给我的启发。通过这次听课,我的确受益良多。这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犹如春日里的一抹阳光,照耀着我,给我力量,让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走得更坚定,更有信心。

《牧童》古诗4

  静寂的草场十分广阔,绿草如茵。在清凉的晚风中,一个带着草帽、穿着蓑衣的牧童吹起了笛子,远处的人们能听到时断时续的笛声陶醉了,“这是谁吹的呀?真好听!”牧童的`母亲叫他吃饭,他吃过饭回来之后,已是黄昏后的时间了。

  太阳把最后的一点阳光收起来了,皎洁的月亮升起来了。他顾不得把蓑衣脱了,就躺在明亮的月光下想着:月亮上到底有没有嫦娥呢?她又会长什么样呢?想着想着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睡梦中还在轻声低吟:“嫦娥的宫里真美啊!”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牧童》古诗5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天傍晚,原野上绿油油的草铺在地上,一直横到好远,一望无际。在晚风的吹拂下,青草和几枝小树苗迎着风摆来摆去,就像是在微风中跳舞。草原上有几只牛羊,正惬意、悠闲地吃着草。

  “呜—呜”“呜—呜—呜”草原上飘来一阵阵婉转缥缈的笛声,悠悠扬扬的,随风在原野上回荡着。这么悦耳的笛声是谁吹的呢?哦,原来是一个忙碌了一天的小牧童在吹着。他头戴一顶斗笠,身穿蓑衣,正舒服地躺在草地上。悠扬的笛声传出去,连牛马都停止了吃草,沉浸在音乐中。

  牧童望着皎洁的月亮,沉醉着,一动也不动,忘掉了一切烦恼,仿佛心里想着:啊!多美的月亮呀!这风吹到身上多凉爽呀!草地是多么柔软哪!虽然每天要牧牛,可是能在这种舒适的`草原上放牧,真的是太快乐啦!想完,他又抓起笛子吹着悠悠扬扬的曲子了……

  整个草原顿时安静下来,只有这婉转的笛声,仿佛万物都在倾听着。牧童吹着吹着,不知不觉睡着了……

《牧童》古诗6

  在蓝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无数的群星。在大地上,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长满了野草,到处翠色的欲流。那繁茂的野草,在习习晚风中摇曳着。

  忽然,晚风中吹来牧童悠扬动听的笛声,时断时续。小牧童的身影也渐渐清晰起来。只见他骑在水牛背上,闭着眼,小脑瓜随着笛声的.旋律不时晃动着。笛声打破了乡村傍晚的静寂。小牧童牵着水牛来到池塘边,找到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后,小牧童就去采野果、抓鱼和采莲蓬了。

  累了一天,牧童匆匆吃过晚饭后,已是黄昏之后了。他眼皮开始耷拉起来,打起了哈欠,微微闭上了双眼。他连蓑衣来不及脱,一阵睡意就袭来了,他便在露天的月夜里休息了。

《牧童》古诗7

  最近很忙,好几个月没写出诗来,正发愁呢!这不我来到了乡村散散心,想找点素材来写,一起去看看吧!

  草铺横野六七里

  啊!风景好美呀!到处充满了田园的气息,绿茵茵的找不着边。空气比哪处都清新,我不由自主地坐了下来,尽情享受乡村的无限风光。放眼望去,草地是那样碧绿,使我想起了故乡辽阔无垠的草原,美极了!

  笛弄晚风三四声

  天色渐暗,晚风“呼呼”吹起,让我感到神清气爽,格外惬意。我想牧童也该回来了,可却迟迟不见牧童的身影。突然,晚风中传来了那悠扬的'笛声,是牧童回来了!听着远方那悦耳轻快的笛声,我竟觉得睡意袭来,慢慢睡着了。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一觉醒来,已是黄昏之后了。放牧归来的牧童回到了家,把牛羊赶进了圈。他应该已吃饱了饭,看他小嘴边还隐约有颗饭粒,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嘴里低吟着轻快的小调,躺在草地上纳凉,真悠哉呀!看着看着我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舒服。

  不脱蓑衣卧月明

  渐渐入夜,牧童竟没有进屋,他来到树丛旁,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皎洁的月光下的草地上沉沉地睡着了,侧耳细听隐约有此起彼落的阵阵鼾声。我轻声走到他的旁边,呀,他脸上泛着笑意,可能正在做着美梦吧!不禁诗意大发,对着圆月轻吟出:“不脱蓑衣卧月明。”真想做个无忧无虑的牧童呀!

《牧童》古诗8

  绿草如茵,铺满了广阔的原野,放眼一望无垠。翠绿的小草迎着晚风微微地扭动着身子。此刻,耀眼的太阳,已经慢慢落下了山......

  在晚风中,交杂着一声、两声的笛声,还时不时地传来黄牛的“哞哞”声。这会是谁呢?是谁打破了这夜晚的寂静?

  微弱的月光下,隐隐地看见了远处有一头老黄牛,上面骑着身穿蓑衣的牧童,在逗弄着手中的木笛。哦,原来那悠扬悦耳的笛声,是从他那儿传来的'。只见那牧童翻了个跟头,从那高大的黄牛上跳下来,还转了转手中的木笛,一蹦一跳地走着,看起来他的心情十分愉快。接着,他又吹起了笛子,那声音是多么动听、美妙啊!真是太享受了!就连停在树上休息的知了,都忍不住叫起来:“知了!知了!”这声音与笛声多配呀!就好像在唱“二重唱”呢!

  牧童吹累了,就靠在知了停着的那棵树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数着地上那密密麻麻的小草。他也许还不知道,小草这么多,他是数不完的。但是他依然很认真地数着,好像怎么也不觉得无聊。

  牧童回家吃饱了饭,太阳已经完全下山了。他又回到这里,眼神看起来有些疲倦。谁知他连蓑衣也不脱,就直接躺下来,手中还握着那只木笛。数着星星、望着月亮,他就这样,睡着了......

《牧童》古诗9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里的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家户户都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一颗鲜红的太阳高高地挂在蓝色的天空中,已经玩耍了一天的它热得满脸通红,脸上似乎滚落下了一滴滴晶莹剔透的汗珠。它却依然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把天和地全部都笼罩在里面,好像是一个圆滚滚的大火球一样,精神依旧是那么得抖擞,好像是一个希望能够整日玩耍的顽皮小孩子一样,恋恋不舍地对人们说着“再见”,慢慢地向下移动着。

  这夕阳下的草原显得更加美丽。辽阔的草地更加浓绿,似乎是一幅生动逼真的水墨画那样,绿得又像是一大块翡翠。小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着自己娇小柔弱的身躯,似乎在欢快地舞蹈。一大片舞蹈的绿草,又像是广阔的绿色海洋中来回起浮的波浪,是那么得和谐。

  突然,在这片原本寂静的大草地上,传来一阵阵清脆动听的笛声。那笛声悠扬悦耳,随着微风慢慢地飘来。连地上的绿草似乎也陶醉起来,停止舞动自己的小身体,静静地抬起头来,细心倾听着这笛声中的每一个音符。这悦耳的笛声时而快,时而慢,时而缓,时而舒,时断时续的,仿佛是神奇的大自然谱的曲,唱的歌,十分动听。只见,在草地的深处慢慢地走出了一头老黄牛,一个顽皮淘气的`小牧童坐在老黄牛踏实的后背上,手中拿着一支长长的木笛,放在嘴唇边上轻轻地吹着小曲儿,自己也陶醉在这美妙的笛声之中。

  小牧童刚刚在农田中辛苦地干了一天活儿后,终于放牧归来。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自己的家门口前,敲了敲木门后,一位老妇人急忙打开了门。小牧童也连忙牵着老黄牛走进屋里,和家人们一起坐在餐桌旁吃起了晚饭,亲切愉快地谈论起自己这一天的所见所闻。

  吃饱了饭后,已是黄昏了。小牧童瞧见天色渐晚,又急急忙忙地出了家门,再次来到碧绿的大草地上。他现在累得筋疲力尽,连身上穿着的蓑衣也不脱,就一头钻进柔软的草垛子里,望着天空中皎洁的大玉盘似的月亮,躺在草地里休息了。 这就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声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古诗10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牧童》古诗11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大家觉得大自然美吗? 今天学习一首古诗《牧童》,诗中描写了郊外的景色和牧童快活的生活。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自由读。 同桌互读,

  三、诗人眼里的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到诗里去找找吧!

  诗意描述:

  “草铺横野六七里”在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六七里”在这个不是实指,而是虚指。下句 的“三四声”也是虚指。

  “笛弄晚风三四声”牧童悠闲的放着牛,吹响了笛子,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

  “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回到家里已经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

  “不脱蓑衣卧月明”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的快活的生活。诗句抒发了悠闲自得,怡然自乐的野趣。)

  三、巩固。

  配乐背诵古诗。

  试着默写一下。

  板书设计:

  牧童

  草 六七里

  笛 三四声

  归来 黄昏后

  不脱 卧月明

  课后反思:

《牧童》古诗12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中心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牧童》古诗1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 童

  蓑

  铺 自由

  弄 自在 文化

  卧 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牧童》古诗14

  这次,我来到乡下,未曾想乡下的景色也这么美。放眼望去,碧绿碧绿的草地,无边无际。像一块巨大的绿毯。草地干净而平整,像是被谁特意铺上去的。

  小草长得密密的,每一棵都精神抖擞。清新的空气中,飘着草的芳香,这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傍晚,夕阳的余晖笼罩着大地,一座座农舍升起了袅袅炊烟。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远处的田野开始变得朦胧。乡村在暮色中显得和谐和宁静。一阵暖暖的微风吹来,隐隐约约地,有几声悠扬的笛声,随风飘了过来。顺着笛声找去,原来是牧童放牧回来了,他穿着蓑衣,骑着一头老黄牛,轻轻地吹着竹笛,很是悠然自得。

  晚饭过后,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月亮也急不可待地露出了大半张笑脸。牧童连蓑衣都没有脱,就躺在了柔软的'草地上,出神的望着天空的明月,不知他在想着什么……可能是太疲倦了吧!没多大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他嘴角挂着一丝微笑,似乎梦到了什么让他愉快的事情……

《牧童》古诗15

  黄昏十分,草地被太阳照得金黄金黄的,草地上还站着一个人,那就是大诗人吕岩正在那里作诗。

  放眼望去全是草地,好像看不到边的沙漠,平平坦坦的,似乎是有人故意将它铺开,又似一块非常大的绿地毯,使人不禁想躺在绿地毯上休息一会儿。这时刮起了一阵凉爽的'晚风,晚风中还带着不知是那个牧童吹起的悠扬自在的笛声。

  诗人寻着笛声找去,终于找到了这个牧童,原来这个牧童黄昏十分,牵着牛回到家吃完饭后,连身上的蓑衣都没有来的急脱下来,就来到池塘边。躺在池塘边的草地上,观赏着皎洁的月光,倾听着青蛙的鸣叫。

  这时诗人想了想,大声地吟道:“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不由得感叹道:“如果我有像牧童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