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日 - 美文欣赏阅读,用心与您分享。

首页散文随笔正文

诗歌的教学设计

诗歌2023-02-16 12:28:03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通过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从而热爱诗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开放地学习基础上,能进行较充分的展示。

  教学难点:

  学生的准备要充分。对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感受到了诗歌神奇的魅力,我们曾与诗仙李白同饮“花间一壶酒”,与张九龄共赏“海上升明月”,也曾与爱国诗人陆游遥望南宋“三万里河,五千仞岳”,苦苦地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其中,悠哉,美哉,悲哉,喜哉,心情跌宕起伏,感情错综复杂,同时,收获也日渐增多,今天这节课,就请你们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二、我们先来进行古诗词知识竞赛

  下面宣读本次竞赛的规则,请各组选手仔细听好:

  本次竞赛的规则是:(生读)

  a:本次竞赛共有四关,第一关名句荟萃,为必答题;第二关诗情画意,为抢答题;第三关妙语生花,为抢答题;第四关诗海pk,为必答题。

  b:请每组选出一名记分员,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不扣分。

  c:本次竞赛将决出冠军组,亚军组,季军组。各组要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宣读完毕。

  四关过后,看看谁是冠军组。

  现在,我宣布古诗词知识竞赛正式开始

  导语:大家准备好,我们先来闯第一关:名句荟萃。名句是诗歌海洋中,散落的珍珠,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谁的名句积累的最多。

  第一关:名句荟萃(必答题)

  要求是:每组发一张题签,10道题,每题十分,五分钟答完。答完后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请组长领取题签。

  请第一组代表答题。大家仔细听,如果他答不上,你可以抢答,每答对一题加十分,机会多多,可要认真听呀。

  第二关:诗情画意(抢答题)

  每幅画中都有一首诗,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出示图画

  (四幅图,分别为咏物诗、抒情诗、边塞诗、送别诗)

  拓展:这四幅图分别代表了咏物诗、抒情诗、边塞诗、送别诗,四种不同题材的`诗歌流派,从内容上分,除了这四种,你还知道哪些?举个例子。

  第三关:妙语生花(抢答题)

  过渡:比赛紧张激烈,比分你争我赶,尘该还未落定,让我们拭目以待。诗海浩瀚,知识无限,诗词歌赋,各领风骚。下面,我们就要来闯难度最高的第四关诗海pk。群雄逐鹿,看看最终花落谁家?

  第四关:诗海pk(必答题)

  三、举办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准备好要朗诵的诗。选出汇报人员

  (1)纸船——冰心(2)乡愁(3)天上的街市

  (4)西风颂——雪莱(5)风流歌——纪宇(6)感谢——汪国真

  2、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3、主题:“金秋情”诗歌朗诵会主持人:隋宁张启迪

  四、欣赏自己创作的诗歌

  1、学生进行展示,形式可多样,

  必须是自己写的,可诵读,也可给一幅画、一张照片提诗;可以简单地用两三句话谈谈自己的创作经过,体会,经验,方法等。

  2、小结:同学们写的诗,虽然稚嫩,粗糙,但都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我们勇于创作,乐于抒发即可。

  五、总结:

  同学们,在你们如歌的金色年华里,加入一些诗来点缀吧!它会教我们如何去面对万物,如何去品味自然,如何去在对待人生,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今生今世,走遍天涯,让我们与诗为旅,与诗同行。

  附试题

  第一关

  a组、补充诗句:

  1.少壮不努力,________。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

  3.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

  4.红酥手,黄滕酒,________。

  5.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

  6.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

  7.________,天涯共此时。

  8.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

  9、人间四月芳菲尽,________。

  10、_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

  b组:补充诗句

  1、日暮苍山远,________。

  2、秋到边城角声哀,________。

  3、一年好景君须记,________。

  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________。

  5、朝辞白帝彩云间,________。

  6、碧玉妆成一树高,________。

  7、________,后不见来者。

  8、________,悠然见南山。

  9、________,孤帆一片日边来。

  10、千里黄云白日曛,________。

  c组:补充诗句1、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

  2、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

  4、流水落花春去,________。

  5、________,燕山月似钩。

  6、________,一览众山小。

  7、迟日江山丽,________。

  8、孤舟蓑笠翁,________。

  9、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

  10、留连戏蝶时时舞,________。

  d组:补充诗句

  1、车如流水马如龙,________。

  2、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3、_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

  4、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5、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

  6、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

  7、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

  8、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

  9、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

  10、__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四关综合知识

  a组:选择题,填序号

  1、()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在元代最盛行。a:词b:曲c:诗

  2、“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的意思是()。

  a:乘、搭b:同“座”c:因为

  3.()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a:《诗经》b:《五经》c:《楚辞》

  4、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a:杜甫b:李白c:王维

  5、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是()()()

  a:高适b:岑参c:王昌龄d:李商隐

  6.《七步诗》的作者是()。a:曹植b:曹丕c:曹操

  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a:《游园不值》b:《春望》c:《春夜喜雨》

  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的诗句。

  a:王勃b:李白c:白居易

  9.古代诗歌按内容上分类:可分为()()()()()()

  a:怀古诗b:咏物诗c:山水田园诗d:边塞诗e:送别诗f:行旅诗和闺怨诗g:格律诗

  1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诗句。

  a:王维b:王之涣c:王勃

  b组:选择题,填序号

  1、于谦是()诗人。a:唐朝b:宋朝c:清朝d:明代

  2。“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是初唐文学家()、()、()、()的合称。

  a:王勃b:杨炯c:卢照邻d:骆宾王e:韩愈

  3、“李杜”是唐代大诗人()和()的并称。韩愈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a:李白b:杜牧c:杜甫d:李商隐

  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a:张养浩b:马致远c:元好问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a: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b:王昌龄《出塞》c:杜牧《江南春》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诗歌的教学设计2

  活动目的:

  1、学生汇报在李白诗歌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李白其人的特点,尤其是李白诗歌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李白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李白诗歌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李白诗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诗词的兴趣。

  活动内容

  交流在李白诗歌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诗歌,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李白其人其诗。

  活动准备:

  1、课前开展李白诗歌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CAI(内含李白诗意图、李白头像、李白诗歌名句集锦等)及《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古典音乐磁带。

  3、学生自制有关李白诗的诗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及电脑网页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古典诗词的意境,导入主题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

  在刚刚结束的李白诗歌阅读月活动中,同学们已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课件出示李白头像特写]一个月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今天,在此时、此地,老师和大家一同来――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

  [用古典音乐作背景,以古香古色的画面并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典氛围,将学生引进古诗的意境]

  二、汇报展示所收集的李白其人、其诗的资料

  1、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请大家首先汇报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

  (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李白其人其诗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2、在了解学生阅读、背诵李白诗歌的情况之后,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将读到的李白诗歌分类。如:李白与明月、李白与山水、李白与友人

  [李白诗歌留传下来的有九百多首,题材各异,风格各异,其分类标准亦有很多。教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为载体,引导学生将其按诗中的具体意象分类]

  三、交流、扩展,共同品味。

  1、将李白诗歌简单分类后,问: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能举例吗?谁和他(她)有相同的爱好?

  2、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诵、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请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

  [以此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研讨。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诗歌。]

  3、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析李白诗歌的韵味,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除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外,鼓励学生自荐。展示形式不限,朗读、吟诵、书画、唱歌等均可。展示内容可以是整首诗,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句或几句]

诗歌的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设计力求体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求知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因为学生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对于每个季节的特征也基本了解。所以教学本课应该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色彩鲜明的图画中感受四季的美,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阅读和创造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使语文课堂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唤起一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喜欢我们的语文教学。

  【教材说明】

  《四季》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和识字(一)后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本首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优美,从而让环保意识悄悄地在他们心里萌生,使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激励他们去参与环保活动。课文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及学会本课生字词,并且美观地写字。课文共有四句话和四幅图,每句话配有一幅图,第一句写春天;第二句写夏天;第三句写秋天;第四句写冬天。整首诗歌通俗易懂,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本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识记11个生字,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课时复习巩固识字,指导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及本班学生实际,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4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心理特点,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识字写字教学与朗读教学。教学难点: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模仿课文自创诗歌。

  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背诵课文,自创诗歌及识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知识和思想教育互相渗透。

  【教学准备】

  课文课件、生字卡片、拟人贴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活动】

  请大家拿出手,摸着自己的胸口说:“我是最棒的!”再用手搭在同桌的肩上,对你的同桌说:“你是最棒的!”最后让我们齐声说:“我们是最棒的!”

  【设计意图:自信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力量 。课前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走进生活,初步感受四季美。

  1、同学们,什么季节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相机板书:秋季)你是从哪儿发现的?(学生根据身边现象谈:树叶、玉米黄了,天气凉了,苹果熟了等。)

  2、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在你眼中,它们又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生活阅历谈:春天桃花粉红,夏天可以吃上香甜可口的西瓜,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等。)

  3、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特点,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欣赏这四季美丽的风光,高兴吗?(课件播放四季美丽的风光图片。)

  4、现在,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吗?(相机板书:四季,用笔要慢,学生书空,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四季的儿童诗。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学生拥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在观察图中整体感知四季的景物,培养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二、读中学识字,读中感悟美。

  1、我们欣赏的图画美,课文描写的更美。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吧!(配乐,学生边欣赏边听教师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诗歌的教学范读特别重要,教师朗读的投入不仅能引领学生进入诗境,同时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2、你也想读一读课文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学习,边读的时候把今天要认识的汉字娃娃用圆圈圈出来,多读几遍。

  3、读好的小朋友与小伙伴交流一下,哪些生字朋友你已经认识了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还不认识的交流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4、识字(生字宝宝可调皮了,他们一个个都跑出来想考考大家呢!大家准备好了吗?) ⑴ 、出示“圆、秋、雪、肚”4个带拼音的生字(将这四个字的偏旁涂上红色),这些偏旁你认识吗?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偏旁的?这些偏旁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生字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交流已有的识字经验,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对知识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仔细观察偏旁的变化,养成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⑵、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座交流识字方法。(先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再互相检测)

  ⑶ 、请你来当小老师,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比如:“说、是”是翘舌音;禾+土=秋,月+土=肚,口+十=叶;“是”和“足”“惊”和“就”长得像,别记混了等等。)

  ⑷、开火车认读生字和生词。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课间游戏:摘苹果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间游戏的设计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为识字还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再次学习的平台】

  5、朗读感悟:

  ⑴ 将这些生字送回课文中你还认识他们吗?请你试着读一读。(自由练读课文)

  ⑵ 指名读文,听听他读得怎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会学生评价的方法,加强学生的间的互相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⑶、选读:

  选读自己喜欢的内容,注意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握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特点,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⑷、感悟:

  反复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每小节讲的是一个季节,课文讲了四个季节,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都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重个体差异,保护学生感悟。】

  三、做轻松操,放松心情。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做1分钟有趣的轻松操。

  【设计意图: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长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进行到一半或一大半的时候,教师带着学生做1分钟有趣的轻松操。这样放松了学生的心情,使学生很快地把精神集中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环节打下基础。既注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写字指导。

  1、 出示“七、儿”两个字,认读。

  2、 这两个字宝宝都有一个共同的笔画,你知道它是什么吗?这个笔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新的笔画:竖弯钩。(教师示范竖弯钩的写法)在你喜欢的地方书空,每个笔画各写两遍,注意笔顺规则。

  3、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问:这两个字怎样写好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4、 练写。(老师示范竖弯钩的写法:折角运笔的方法,要写得圆润。)根据观察所得先描红,再自由练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认识了11个生字,写了两个生字,读熟了课文。为自己祝贺祝贺!下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四季。

  【设计意图:既对整堂课的学习有了一个归纳和总结,体现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又是对下一环节的引出。】

诗歌的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受不同的声音,增强对声音的敏感性,并尝试利用嗓音模拟多种声音。

  2.利用希沃交互式白板的多种功能,提示幼儿进行诗歌创编。

  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嗓音模拟秋天里的声音,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件提示进行《秋天的声音》诗歌创编。

  活动准备

  1.电子交互式白板。

  2.大自然中一些声音的录音与秋天相关的照片、图片。

  3.朔料袋、豆子、矿泉水瓶、废旧报纸、杯子、一次性筷子

  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候

  播放《好朋友问候歌》,互相问候,打招呼。

  二、感受秋天的声音

  1.师:今天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秋天里的朋友,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听(竖起小耳朵)猜猜,他们是谁呢?

  哦!(原来是秋天的风爷爷吹来的声音,是秋天雨姑娘的声音,是秋天的小鸟唱歌的声音)

  2.播放与声音相关的图片

  3.小结:秋天里阵阵秋风为人们赶走夏日里的闷热,送来了凉爽,阵阵秋雨为成熟的庄稼进行最后的浇灌,农民伯伯丰收啦,小鸟也发出喜悦的叫声,小朋友们在落叶中高兴的玩耍,这些大自然里发出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

  4.你能试着模仿发出这些声音么?

  三、秋天里的小诗人

  1.出示《秋天的声音》图示,合奏“秋天的奏鸣曲”。

  师:很好,小朋友们都能掌握它们的声音啦,老师找到了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请你们来当“配音员”。

  2.教师出示图例,幼儿根据图片创编诗歌。

  例:听听,秋天的声音,叽叽喳喳是小鸟的声音。

  听听,秋天的声音,哗啦啦哗啦是秋雨的声音。

  3.师:小朋友们秋天还有哪些声音呢?

  4.幼儿创编诗歌,尝试用嗓音模拟发出秋天里的声音。

  5.师:刚才小朋友说了一些声音,像啄木鸟为大树治病的声音,可是用我们的嗓音模仿不出来,怎么办呢?

  6.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指尖用敲击地板发出声音。

  7.出示老师准备的道具,幼儿尝试用这些物品发出声音。

  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请你们试一试他们能发出什么声音,然后用“听听,秋天的声音,XXXXXX”表达出来。

  8.师:“我们都是秋天里的小诗人,完成了美妙的秋天奏鸣曲。”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继续寻找秋天的声音,并且尝试发出它们的声音。

  附诗歌:

  《秋天的声音》

  听听,秋天的声音,

  是小鸟在枝头的对话;

  听听,秋天的声音,

  是秋风在温暖的叮咛。

  活动总结

  全面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注重个体差异。突破教学难点,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法,光靠老师讲,幼儿很难弄清楚,让幼儿通过电子交互式白板进行猜一猜、听一听、看一看。实现了教、幼之间的互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在本节课中还在于兴趣的激发,幼儿很容易掌握教学内容。在活动中,我还采用声音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给幼儿创编提供灵感。引导幼儿从看图创编到发挥想象进行创编。层层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诗歌的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他们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如“天空中的云是不是天堂里的鱼”,“月亮是太阳公公的剪下的一片指甲”可以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诗就是表达儿童的这种心理特征,抒发儿童的真情实感的一种很好的习作表达形式。所以,引导儿童学写儿童诗,是语文实践活动与儿童天性的很好的统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从生活中都接触过各种类型的诗,但是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儿童诗的主要特点和写作方法,儿童诗是诗歌体裁中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尤为适合,容易激发起学生们的创作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自主选题,发挥想象,创作简单的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掌握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诗;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聊诗激趣

  1、老师设问,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二、以诗入题

  1、了解一下诗人是怎么写诗的,来看第一首:《属相》。

  2、初识诗歌,消除畏难情绪。

  三、尝试改诗

  1、出示第二首诗《阳光》。

  2、尝试改诗。

  3、师生交流。

  四、预测末句

  1、出示第三首《花一把》

  2、预测末句。

  3、师生交流。

  五、仿写创作

  1、出示第四首诗:《我想》

  2、师引导指点。

  3、生仿写创作。

  4、作品展示。

  六、结课

  1、送诗一首。出示第五首诗:《最难的单词》。

  2、师生对话结课。

诗歌的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把握诗歌中,“雨”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习“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体会诗歌艺术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意象的特点;体会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作品说明,作者信息简介: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草堂时所作。杜甫离开泰州,率家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部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这样,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所。他在这里春种秋收,与当地朴实的农民你来我往,生活变得平和而宁静。这使得他饱经忧患、历经战乱的心,终于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祈求风调雨顺、希望享受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反映了喜雨降临时极为愉快的心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2.把握诗歌中意象的主要特点:

  (1)扣住诗题中的“雨”字

  (2)把握诗歌前两联写了“好雨”的具体表现:

  “知时节”写出其充满灵性,了解人们心思;

  “乃发生”写出其来得适时,如期而至;

  “潜入夜”写出其来而无声,不影响人白天劳作,不惊扰人良宵佳梦;

  “润物”写出春风化雨,滋润大地;“细无声”写出和风细雨,默默无闻。

  3.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春夜喜雨”,“喜”是诗歌情感基调,最直接点出在这美好春天,作者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前两联作者对雨的评价和尾联中,作者想象出雨后锦官城红花沾雨的美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春雨的'赞美之情,确实令人“喜”上眉头。

  4.简析艺术手法,强化对诗歌美的感悟:

  说明: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较为常见的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手法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辩证关系,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单元主要涉及的艺术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反复、反衬、排比、对偶、引用、想象、联想、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借助上学期诗歌学习的知识,从形式上明显看出,两句形成“对偶”,凡对偶句,其内容总相似、相反、相关。这两句诗,是对“春夜喜雨”所营造的氛围的渲染,前半句写夜间下雨,野外乌云成片,后半句写黑夜中,江面上,船家的渔火发出点点星辉。一明一暗形成“反衬”,以“明”衬“黑”,不仅强化的画面感染力,更暗示了这场好雨,不会一带而过,她定要下得绵长,下个尽兴。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两句写的是春雨过后,作者看到的锦官城的景象。而春雨绵长,这两句应是作者“想象”,想象春雨滋润了大地,锦官城一片繁花似锦,更抓住红花带雨的细节,将春花和春城联系在一起,切中“喜雨”和“春景”。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5.反复品读诗歌:

  感受作者喜悦的赞美之情以及诗歌艺术手法上的魅力。

诗歌的教学设计7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活动过程】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如:

  主题 “秋诗冬韵”诗歌朗诵会

  时间 地点

  形式

  四人小组参赛

  主持人

  教师布置

  串词准备

  道具准备

  评委安排

  场地清洁

  活动报道

诗歌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弄清中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中常有诗词赏析题出现。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却步,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共同完成一节诗歌鉴赏课,我们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诗歌鉴赏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二、古典诗词的考点

  出示幻灯:

  1、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

  3、感知形象,体会意境

  4、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第一关品味语言

  (一)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1、提问方式:

  ①、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个词?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某个字有的版本作其他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准确,精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趁热打铁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歌的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二)、句子的赏析(主旨句情感句)

  1、赏析方法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答题套路:

  ①写了什么内容+②运用什么方法+③表达什么情感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却闲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趁热打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第二关、鉴赏表现技巧

  1、常见的表现技巧

  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②表现手法:化虚为实、虚实结合、以动写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化用典故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答题套路: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第三关体会意境,描述画面

  1、诗歌“形象”的传统含义:

  如:折柳长亭—惜别月霜—思乡梅—坚贞莲—高洁菊—隐逸流水落花—感时伤春浮云—游子子规—悲愁大漠孤烟羌笛—保家卫国浮萍飞蓬孤雁—漂泊无依凭栏—思念故国亲人红叶—相思等等。

  2、答题要领:

  准确把握诗中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并加以想象,再现诗词优美意境,语言要生动优美,顺畅。

  3、即兴演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第四关概括内容,体会感情

  1、把握情感类题型的解答:

  (1)从题目入手。

  (2)从关键诗句入手。

  (3)从作家的相关背景入手。

  (4)从意象的象征义入手。

  (5)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2、诗歌类别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思家。

  怀古诗: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慨个人遭遇,渴望建功立业;抨击社会现实,担忧国家民族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

  3、趁热打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实战演练

  (一)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②、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颔联运用的修辞手法,表明和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2)颈联巧妙借用和两个地名,写出了的险恶

  (3)尾联以的抒情方式,表明了诗人的决心。

  (三)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上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四)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诗人用、两字写出了江水浩大的气势,用两字写出江流会选激荡之态

  ②、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五)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六)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五、内容总结,温馨提示:

  1、理解句意,揣摩内容

  2、推敲字词,领会感情

  3、提练意境,紧扣诗意

  4、文从字顺,准确简洁

诗歌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搜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2、表情手势要自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分享诗歌

  1、教师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诗歌有了初步了解,大家摘抄了许多诗歌并且开始尝试自己写诗歌。分享一下你最喜欢的诗歌,并且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

  2、学生分享诗歌,交流感受。

  3、教师提问:这些诗歌叩击了我们的心灵,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学习并掌握了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说一说在你收集诗歌的过程中,找到了哪些和诗歌或者诗人有关的资料呢?

  4、学生交流诗人的经历和诗歌背后的故事。

  5、教师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处处有诗歌,今天我们一起轻叩诗歌大门。

  出示课件1: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中呈现学生真实的摘抄本,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收集现代诗歌的渠道和摘抄的类型,激起学生收集、摘抄现代诗的浓厚兴趣。)

  二、师生合作,共商计划

  1、教师提出任务:同学们有了自己的摘抄本,接下来就可以合编小诗集和举办诗歌朗诵会了。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共同制定活动计划,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出示课件2:

  预设1:可以分成诗歌小组进行活动。

  预设2:小组成员之间要明确职责和任务。

  预设3:合编的小诗集可以有自己的创意和小组的'标志。

  2、教师引导:我们先来一起想想怎样合编小诗集?其中可以编排哪些内容呢?

  预设:可以是收集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

  3、教师引导:小诗集的内容除了我们前期摘抄的诗歌和自己写的诗之外,还可以有什么?

  预设1:所摘抄诗歌的作者简介。

  预设2: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

  预设3:自己写诗时发生的故事。

  预设4:现代诗歌的小知识。

  4、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收集这么多的内容,你有什么好方法能给这些内容分类呢?

  出示课件3:

  预设1:按作者分类。

  预设2:按形式角度分类。

  预设3:按读后的感受分类。

  5、教师提问:有了内容,为了编一本小诗集,我们还需要考虑些什么?

  出示课件4:

  预设1:诗集的名字。

  预设2:封面设计。

  预设3:要有目录。

  预设4:有些内容旁边可以配上插图。

  (设计意图:明确活动任务,学生主动参与制定计划,丰富内容,帮助活动顺利开展,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激发学生开展活动的兴趣。)

  三、执行落实,开展活动

  1、活动要求:我们在小组内任务分工,合编小诗集,然后选择最喜欢的诗歌,采用最喜欢的形式把你们的诗歌朗诵给全班同学听。

  出示课件5: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出示课件6:

  4、教师提示:我们合作编成小诗集后,还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同学们刚才已经想出了许多建议,大家根据商量的结果,分头准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

  (设计意图: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给出活动提示,帮助学生在诗歌朗诵会上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朗诵成果。进一步交流安排,形成诗歌朗诵会方案,使得学生对诗歌朗诵会充满期待。)

  五、课后作业

  继续完善合编小诗集,开展相关活动,为举办诗歌朗诵会做准备。

  【课后反思】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轻叩诗歌大门”,围绕现代诗的内容展开。本次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教学,展示成果既有书面形式,又有口头形式,要求学生在收集、创作诗歌的基础上,能合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并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通过多渠道、多主题的活动丰富摘抄积累,增强对诗歌的感知;在诗歌教学中尝试仿写与续写;从作者、内容、读后感等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分类;讨论分工,制作诗集,配合设计封面、插图、序言、后记、目录等,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为了活动更好地开展,前期准备还需要更充分,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诗歌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虞美人》(邓丽君)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李煜的名作《虞美人》。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比喻。(引出课题并板书)

  【20xx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一、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词大家们在作品中多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比拟、对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排比、双关、夸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拟人)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对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对偶)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设问、比喻)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比喻)

  二、考点展示:

  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那么,这个考点在命题形式上如何呈现?我们来看近几年考查修辞技巧的的高考题:

  1.(20xx年广东)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20xx年重庆)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3.(20xx年浙江)

  (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4.(20xx福建)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综观历年命题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都外化为以下几种形式:

  1.本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抒情的?(辨认修辞技巧)

  3.赏析分析诗(句)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阐释表达效果)

  高考命题形式是这样的,我们具体怎样分析作答呢?请看下面的高考真题。

  三、真题体验(引导学生分析)

  1.(20xx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冒寒开花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目的:学会如何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分析意象或描写对象的特征来辨认。)

  教师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掌握了辨认修辞手法的方法:要分析意象的的特征。那么我们怎样去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呢?请看这道题——

  2.(20xx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将“山溪渡”比作“交情”、将“水上风波”比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2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2分)

  (目的:1.学会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寻找标志来辨认。2.学会将理论知识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方法归纳: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学生归纳):

  (1)找标志,如比喻的标志“似”。

  (2)析意象,如“花心应似心酸”,“花”是物,“心酸”则是人的情态,由此可判断是用拟人手法。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那么是不是做到这样,我们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就完成了呢?我们来看第二次阶段考试前的练习题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3.答题思路(学生练习答案比对:投影诗歌,投影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答案得失,规范答题意识。)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当堂训练

  1.试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新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参考答案】用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南风”人格化,在雨后初晴的天气里,自己的`旧相识南风偷偷的推开门户,顽皮的翻着书,传达了作者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

  2.比较鉴赏。假如你是高考命题人,请根据下面两首诗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设计题目,并设计好答案。(目的:熟悉命题形式、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答题。方法: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参考)问题: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

  答案:二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前者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这种现象与“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教师小结:同学们做得很不错。说明了大家都充分了解了高考的命题形式,掌握了答题技巧。最后,我们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总结: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是找标志

  二是分析意象特点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3.形成答案时要规范。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作业

  杨舍镇

诗歌的教学设计11

  一、陆游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著作《剑南诗稿》《沈园》

  作者轶事

  提起文人,就使人想起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然而陆游既是文人之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艺。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他曾经千里投师学习剑术40多岁时,他应邀到了抗金前线南郑。有一天,他带兵到山中围猎,天色渐暗,大家准备回营了,。猛然见袭来一阵腥风,传来一声怒吼,随着扑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大家见了无不惊慌失色,纷纷逃避;只有陆游毫不惧怕,挺身仗剑,向虎刺了去,于是人虎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后,陆游一剑刺中了老虎的咽喉。陆兄如此骁勇,怎不令人咋舌!

  二、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足

  1.衣沾不足惜(值得)

  2.丰年留客足豚(丰足)

  古今异义词

  社

  春社近:古义“土地神”,今义一种集体组织。

  词类活用

  夜

  拄杖无时夜扣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三、指导朗读

  游山西村(七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诗词赏析

  莫笑农家腊酒浑

  ||

  头年腊月所酿的酒浑浊,酒以清为贵

  解释:

  不要笑话农家酒味薄。

  丰年留客足鸡豚。

  ||

  丰足泛指猪

  解释:

  他们待客的情意却十分深厚。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青翠的山峦见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淙淙穿行,草木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渐依稀难认。

  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家农舍,隐现于花木空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

  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

  农家虽衣冠简朴,但古老的乡俗却很盛行。

  箫鼓:n.作v.,吹箫击鼓。

  古风:古老的乡俗。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但愿从今以后,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

  能随时拄杖,轻扣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五、写作背景

  游山西村: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精彩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山层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

  这句诗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中心思想

  《游山西村》:书写了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之美里的快乐之情。

  六、合作交流,理解写作特色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句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诗词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鉴赏: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富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而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此联展开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显示了他对吾土吾民的热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诗人的愿望.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从而表达了诗人的陶醉、恋恋不舍之情。

  本诗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请从诗中找出这些句子。

  七、体味、积累: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写的是山绕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还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

  望。

  整体感悟

  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

  在山西村,正植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八、知识链接

  成语典故:柳暗花明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中有这样两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诗歌的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诗经

  2、了解比兴手法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对每句诗的理解

  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及音频资料

  教学课时 :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资料共享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学生介绍)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 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1、 教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

  2、 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老师板书课题)

  3、 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 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 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

  6、 一生说说内容。(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 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起到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时,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和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8、 学生边读边想,然后抽三名学生说说,请全班学生有感情的 齐读这首诗。

  三、 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教师板书“美”;1、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

  2、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形成板书(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教师小结(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了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关雎》,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朗读技高一筹。

  1、 男生配乐读,女生配乐读。

  2、 教师点评。

  3、 师生共同演绎《关雎》之美。(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轻声朗读前四句。)

  4、 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和乐而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同学们想不想听今人谱曲的《关雎》。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结束语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活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的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诗歌的教学设计13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生

  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课时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1。 朗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

  1.简介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有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

  5.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 能说出这一景象吗? 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7.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3.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4.归纳主旨。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5.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1.《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观沧海

  曹操

  时间:秋 远眺地点:碣石山 ↓水 澹澹 洪波 近观山岛 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想象日月星汉 仿佛在海中运行出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情景交融写景叙事:点时令——飘零之感过五溪——迁谪之远抒发感情:表达牵挂,情深意长

  请齐背前两首诗,巩固以上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约 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 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 120 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1.初读《次北固山下》

  (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2.听读诗歌,给《天净沙秋思》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次北固山下》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颔联写的是什么? 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时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天净沙秋思》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探究: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协调。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的哀鸣,“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1.《次北固山下》

  (1)内容前后照应。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如“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经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2。 《天净沙秋思》

  (1)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2)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淡淡乡思愁绪首联 点题颔联 船上所见:“平”“阔”“正”“悬”颈联 写景 时令(残夜)尾联 归雁传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绘景(断肠)人(在天涯) ——写人言简意丰 多方映衬 情景交融秋原黄昏行旅图

诗歌的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三首诗。

  3、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二、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学说话时就已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古典诗词曲,学习古诗词曲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是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诗词曲,希望大家能当堂背下来。

  (二)整体感知前三首诗

  1、学习、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1)简介作者及背景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在途经扬州时遇到因病从苏州归洛的白居易,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二十年的形同流放的生涯表示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2)、老师范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和语气。

  (3)、全班齐读。

  (4)、赏析全诗

  2、学习赏析《赤壁》一诗

  (1)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杜牧,晚堂著名诗人,在晚堂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其诗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背诵,当时检查。

  (3)赏析全诗

  讨论:你怎样看待杜牧在诗中的假设?

  3、学习赏析《过零丁洋》诗

  (1)简介作者与背景

  文天祥:1278年兵败被俘,不堪屈辱两次自杀未死,后被押途中写下名篇《过伶仃洋》,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局表达了复杂而又放达的内心世界。

  本诗是一首七眼律诗,其最后一联,广为流传。该诗先写自己的家国之恨和艰难困厄的遭际,最后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赏析全诗

  提问:诗的前四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描述了什么?

  提问: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全班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讲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欣赏歌曲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讲析全词

  (三)课堂讨论

  问:《水调歌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它的作用是什么?

  问:诗中作者凭想象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他由什么事物引起想象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这种想象的。

  (四)讲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体会感情和语气

  4、赏析全词

  5、小结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加强诵读、默写;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诗歌的教学设计15

  课前准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课前预习能力,所以在进行主题阅读之前,我先让学生课前预习这三首诗歌,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懂难以理解的词语,流利朗读诗歌;查阅作者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以读促悟,学思结合,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蕴含的智慧

  3、合作探究谢尔·希尔弗斯坦儿童诗的写作特点

  4、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诗意的种子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思,学生能个性化的解读诗歌哲理

  教学难点:探究谢尔·希尔弗斯坦儿童诗的写作特点,激发学生诗歌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

  PPT 阅读记录卡

  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情,导入诗歌(4分钟)

  1、PPT出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自画像

  师:孩子们,图片上的`这个人给你的第一印象怎么样呢?(随机抽取3名学生发表见解)

  师:哈哈,同学们都觉得画上的大叔似乎不太面善,但是谢尔大叔却很喜欢你们,给你们创作了很多有趣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其中三首特别有意思的小诗。

  2、学生分享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相关资料

  师:课前,大家都做了课前预习,对我们的谢尔大叔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他所收集到的资料。

  二、初读诗歌,理解大意(8分钟)

  1、请学生先大声自由朗读三首诗歌,着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多读几遍。

  2、指明三名学生各自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全班朗读,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再请三名学生评价同学的朗读(优缺点)

  4、教师范读诗歌,特别强调多音字“抹”的读音

  5、全班齐读诗歌

  三、研读诗歌《总得有人去》《作业机》《斑马的问题》(10分钟)

  1、给学生分发阅读记录卡,说明怎样记录(每个学生选择一至两首自己选择的诗歌,边读自边思考,填好阅读记录卡。)

  我喜欢的诗歌

  我的疑问

  我的体会

  诗歌特点

  2、教师向学生说明诗歌特点可以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分析,并利用ppt向学生解释常用的诗歌写作手法。

  3、学生自由读诗歌,独立思考记录阅读卡。

  四、合作交流、汇报探究(15分钟)

  1、学生小组内交换自己的阅读记录卡,交流自己的意见。

  2、全班交流,汇报诗歌。

  每一首诗请一个代表做主讲人,交流阅读记录卡,三至五个同学做补充,教师主持并相机点拨,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积极配合,记录做笔记。(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诗歌)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3分钟)

  教师小结三首诗的写作特点,带领学生探究诗人创作诗歌的风格,并鼓励学生去阅读其他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体会作者创作的智慧,写作的特点。

  作业二选一

  1、课外阅读《爱心树》《阁楼上的光》《失落的一角》。

  2、自己尝试创造一首儿童诗。

  板书设计

  谢尔·希尔弗斯坦

  《总得有人去》 想象丰富

  《作业机》 明快幽默

  《斑马的问题》 平易自然 富有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