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日 - 美文欣赏阅读,用心与您分享。

首页范文写作正文

【精选】科利亚的木匣教案三篇

教案2025-01-15 18:35:50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利亚的木匣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写了哪些内容?

  二、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1)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

  (2)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读句子: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3)从这些动词,你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2、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读读。

  (1)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2)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

  三、抓住关键,引发思考

  1、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并讨论: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

  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让学生再帮助科利亚分析分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四、细读探究,讨论排除

  1、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1)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

  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2)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

  小结: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2、讨论第二种可能性:

  (1)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

  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2)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数步法)

  小结:从妈妈的埋箱子和挖箱子中,可以看出,数步法是管用的。

  3、讨论第三种可能性:

  (1)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2)“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4、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1)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科利亚一家离家出走的句子:

  (2)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讨论)

  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五、结合生活,深化道理。

  过渡: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一起读读最后1小节。

  (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六、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

  学生小练笔。

  七、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木匣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木匣 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学

  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读生字词语。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通过预习你都了解了什么?生自由说。

  ②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开火车认读字词。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木匣()

  ⑤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书写

  1、生说说书写需要注意的生字。

  2、师范写,生书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②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二、学习写法

  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

  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6

  柯里亚的木匣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一切在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3

  得到的启发”为思路,启导学生突破难点,独立分段,理清事物特点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从而明晓事理搞好知识的迁移。在强化“双基”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力。教学时,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者可用类比情境演示引入,导出本课读写训练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上课时,先找一名学生与教师进行跨步比赛:两人同时演示由教室门口向室内跨三大步,再由学生上前检测两人所跨距离的差异。接着,教师提问:同样是跨三步,为什么距离会有差异?课文中的柯里亚是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的?让学生各自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问题引路,训练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记事顺序清楚,结构思路明白,可让学生根据文后思考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柯里亚和妈妈“埋木匣”具体情景的语句,然后通过导读引思,讨论口说突破难点独立分段,弄清事情前后的内在联系。如:导读承上启下的第五自然段,可先让学生找出“就在那一天”和“住了差不多四年”表示时间的词语,启发提问这段侧重写了哪个时间?埋木匣和挖木匣前后相隔有几年?这几年中柯里亚会发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找出“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那时候还小”,“步子也小”,“我已经九岁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步子比那时候要大一倍呢!”等语句。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段,又能在读思训练中弄清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周围一切都在变化”一句话的理解。

  3、设疑解难,训练分析表达能力:

  本文训练重点突出,一些句子讲出了时间和周围事物的变化,导出了事物变化因果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紧扣训练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去寻找事物变化的因果联系,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将这种联系表达清楚,将学生的思维渗透到“双基”训练中。如设疑:

  ⑴ 柯里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东西?又是相隔多少时间才去挖东西的?妈妈为什么一下子就能挖到木箱子?

  ⑵ 当初,妈妈不是随随便便地埋箱子的,而柯里亚是因为随随便便地埋木匣,所以现在一下子是挖不到木匣的。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⑶ 文中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柯里亚埋木匣的情景,这样写与下文写挖木匣又有什么联系?

  ⑷ 既然知道柯里亚埋木匣跟妈妈一样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么他妈妈为什么能一下子挖到木箱,而柯里亚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呢?

  ⑸ 如果他妈妈小时候就认认真真地离门口三十步的地方埋下箱子,到现在也数三十步能一下子挖到当时埋的木箱吗?

  ⑹ 柯里亚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角度设疑,层层深入地推进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

  以上板书,图一、图二对比明显,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柯里亚心中的疑团和同学们心中的疑团(即板书中的“?”),都被轻而易举地解开,省去了许多口舌,学生也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