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桥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桥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读准并理解“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方面:正确流利用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点难点: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案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读熟课文,查找“凋零”“辗转”的意思,“慈济医院”“白血病”的资料,找出感动自己的语句。
课前交流:
今天上午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我来XX小学,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我是第二次来到我们XX小学,因为不熟悉道路,上午第一次来时,老师费了不少周折,询问路人才来到这里,我想啊如果,在老师的学校和你们学校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地图),你们看,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峡,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怎么样?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准备好了吗?上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质疑)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2.(出示词语: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A“凋零”。一起读,“凋零”是什么意思?草木枯萎,花儿凋谢。屏幕上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绽放。还有一个跟花有关系的词,是--含苞。(出示句子)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师相机介绍“白血病”的资料: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但是要找到配型相同的骨髓是非常不易的。
C剩下的词语你能读准么?“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齐读。谁知道“慈济医院”,指生介绍:慈济医院,位于台湾花莲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B“辗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的?(生读解释)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出示第三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一个。十万分之一呀!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3.词语都会读了,课文你能读熟练吗?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叙述的过程中,课件出示:“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
5.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一会儿我们交流。
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
A交流第四自然段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不清楚。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评价:你能把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真会读书!对于这两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嘛?再指名交流。
3.评价:这位同学更了不起,能联系自己体会到台湾青年的精神。
4.(出示句子第四自然段)看看台湾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什么?
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指生读)
5.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小钱期待的,是怎样的希望呢?我们一起去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音乐起,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6.听老师读了这段话时,你心里都有什么感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为小钱着急呢!你希望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是的,小钱是幸运的,他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时刻,心里想着的依然,读书,女同学读刚才的那个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峡的......”
7.请大家看这段话里这些红色的词语(苍白、红润、凋零、绽放),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屏幕: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台湾青年想着一个生命康复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心啊!
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走进了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书,用你们的朗读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动在座的每一个人,齐读。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你们用朗读表现出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地方,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朗读、交流。“沉着”句。谈体会。)
2.评价:他抓住“沉着”这个词语来体会,会读书!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3.评价:发现了吗,她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在体会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读书。(板书:沉着)来,我们像她这样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联系起来体会这个“沉着”: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读哪一句话(指名)。余震都能使针头都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啊!哪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强调这个词,谁再来读一遍(指名)。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在病床旁?(沉着地)继续读书,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读哪一句?(指名)。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沉着地)
“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师:难道同学们认为“余震”是件小事?
(余震虽然这么强烈,甚至有生命危险,可他们心中,只想着小钱,所以觉得是“小事”!)
师:那么,“此时此刻”指什么样的时刻呢?
出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
生:--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也许他们的家人正遭遇不幸,在死亡线上挣扎。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也是一场跟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那里等什么呢?他说对了!变红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指生读。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
4.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生答)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读出艰辛的感觉、读出漫长的感觉......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
(再出示: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2时整,手术才顺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看书。是哪一个?(连夜)连夜啊!多么让人感动啊!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接下去--。)
三、激情扣题,结束。
1.小钱就这样得救了!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如果时间够: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大家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出示“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
(师板书:骨髓、爱心、血脉亲情)
这座用骨髓、爱心、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心中!(板书:大陆同胞、台湾同胞)
2.其实,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还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课件出示几例子相关例子,音乐起老师动情诵读)。
①1xxx年4月,该中心首次进行横跨两岸的骨髓移植,将台湾一名54岁妇女的骨髓,移植给大陆一名17岁男孩。
②1xxx年7月29日台湾身患残疾的汤女士带着伤病的身躯,为西安29岁的白血病患者王健作捐髓手术。
③200x年11月14日上午,该中心几经辗转,将台湾女青年捐献的新鲜骨髓送到汕头,挽救了汕头市工贸中专的学生姚文健的生命。......
3.师:截止目前,慈济医院已经向大陆供髓约180例,成功救治了不少白血病患者,每个事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正是在海峡两岸之间(指板书)
用骨髓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爱心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血脉亲情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4.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延续,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心和奉贤中重新绽放,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5.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讨论讨论这个问题。下课!
桥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通过在游戏中模仿小动物过桥的动态,学习创编儿歌。
2. 丰富动词:爬、跳、摇、走。
活动准备:
1. 四条平衡木平放在地上;动物挂饰(蚂蚁、小兔、鸭子、小鸡等)。
2. 音乐带。
3. 字卡:蚂蚁、小兔、鸭子、小鸡各一张,过桥五张。
4. 油性笔、空白字卡。
活动过程 :
1. 游戏:过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学小动物是怎么样过桥。(幼儿自选挂饰挂上,提醒幼儿看看自己挂的是什么小动物的挂饰,然后模仿某动物的动态过桥。教师参与其中。音乐。)
2. 谈话:
师:小动物们累了,来,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吧!说一说你是什么小动物,刚才是怎么样过桥的?(丰富动词:爬、跳、摇、走。)
3. 创编:
师:今天,我想把刚才小动物过桥时的样子编成一首儿歌,你们愿意帮帮我吗?
(1)(出示小鸡 过桥)小鸡过桥是怎么样的?(示范创编第一句。)
(2)同样方法创编其余三句。(根据孩子回答,共同选择合适的答案填上去。)
(3)给儿歌起名字。
(4)师生一起念创编儿歌。
桥教案 篇3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师:同学们,咱们学了《怀疑与学问》,知道了怀疑的精神很重要,想不想试一试?
众生:想!
师:好!我在《〈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今天咱们就怀疑怀疑,看一看究竟是课文对还是老师对,好吗?
众生:好!
师:那就快读书,看谁能首先发现问题!(学生积极读书)
师:谁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1:就是有人对《枫桥夜泊》一诗提出了新的解释,刘金写了这篇文章对这些新解进行质疑。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质疑了对《枫桥夜泊》的哪几种新解?
生2:一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叫,而是指一座叫“乌啼桥”的桥;二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枫树,而是两座叫“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三是说“愁眠”不是愁闷不眠,而是指一座叫“愁眠山”的山。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新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3:在课文的第4段,是分三步反驳:“首先”、“其次”、“第三”。
生2:不对!“首先”这部分不是反驳新解的!
生4:对!“首先”这部分是新解而不是质疑:(读课文)“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就是新解嘛!
生3:如果说“首先”不是对新解的质疑,那么“其次”和“第三”也不应该是。可是他们明明是嘛:(读课文)“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这不是质疑吗?
生5:并且,“首先”这部分里也包括质疑:(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这不是质疑吗?
生6:我看,“首先”一词主要指第一个新解,同时也表示第一次质疑。
众生:不对!“首先”只表示第一种新解!
众生:那么“首先”、“其次”和谁搭配?(无人应答)
师:“其次”、“第三”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配合使用行不行?(学生讨论)
生7:“其次”、“第三”不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对跑操不齐这个现象,全体同学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体育委员的口令要响亮、规范。第三,其他班干部也要发挥作用。”(学生鼓掌)
师:这个句子的确精彩!同学们从“此种情况”往下读,看看如此理解通不通。(学生读书)
众生:只能这样理解!
众生:可是,在同一段落里出现“首先”、“其次”和“第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个系统的!师:怎样才能不使人误解呢?(学生讨论)
生8:在一般情况之前加“第一”,将“其次”改为“第二”。
师:对,这样一改就一目了然了。
生9:对,但是不好。因为这是文章,用“第一”、“第二”、“第三”太死板了。不如将“其次”改为“还有”,“第三”改为“再说”。
生7:其余两个新解也要改,第二个改为“其次,就是对‘江枫’的新解了,这个新解尤其牵强”,第三个改为……不改也行,有了“其次”和“第三”就能够顺下来了。
师:妙!这样改不但灵活自然,而且两套系统都一目了然了--咱们今天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有理有据地修改了课本!孟子说,尽信书--众生:不如无书!
师: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发问的精神,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要再接再厉。我感觉到还有一处地方好像有问题,同学们再读第4段,注意“第三”那部分。(学生读书)
生9:是有点问题。
师:什么问题?(无言)
师:想像你就是张继,坐在黑暗的船舱中,一抹残月吊在西天,不远处有座小桥,那残月正向……
生10:作者只是从位置的高低论证……对不起,我还是说不清。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摸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了,我们描述太阳、月亮从何方升向何方落一般怎么说?有这样的诗句吗?众生先后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出东海”,“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红霞飞”。师:还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诗句中的星座、大山、大海都有什么特征?
众生:又大又远!
生10:我知道了,乌啼桥又小又近,当然不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作者若从大小远近的角度来论证,就更能证明“乌啼”不是指桥了。(众生表示支持)
师:真聪明!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11:老师,您怎样解释“月上柳梢头”?(课堂气氛为一变)
师:问得好!精彩!谁替我反驳?(学生热烈讨论,老师也恍然大悟)
生7:可以这样解释:当眼、物、月三点基本一线时,才会有“月上柳梢头”的说法。难道诗人是在乌啼桥下吗?(老师用目光鼓励生11)生11:当然不是在乌啼桥下。但如果乌啼桥能高到东山那样,不就可以三点一线了吗?所以作者从高低的角度来论证“乌啼”不是指桥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再加上远近大小的角度会更好:“桥在河上,位置较低,又远没有足够的体积和距离,不可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所以‘乌啼’不是指桥。”
众生(竖起大拇指):棒!
师(也竖起大拇指):了不起!比老师想得更细致、更全面。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创新之星!他有自己的思想,会冷静地思考。这种品质难能可贵,我们要向他学习。
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3、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各种桥的制作材料与特点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材料制作成的桥的特点,进而感受它们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各种桥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奇妙之处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桥的资料,图片,生字卡,幻灯片,课文中的插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层,盐层”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读课题,并进行课题的质疑
3、过度:这些桥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呢?这些奇妙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这些奇妙的桥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交流预设:
这些桥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这些奇妙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什么特点?
初读课文生字学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用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出示生字:重点指导“制、吨、悉、扶、度”字的读音;找出与本课生字音/型相近的字
4、读生字,并进行口头组词
5、出示文中的词语: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裂盐层童话似乎原料扶手钢铁(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的游戏,新词比赛)
6、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下写上自己的感受
7、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悉、制、吨”
读课文
学会评价
悉—息扶—肤制—刺
度—渡
读生字,并进行口头组词
参加游戏
读课文,作旁批
书写生字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用玻璃做的桥,用纸张造的桥,用盐造的桥)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3、各个小组在小组内想互相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4、反馈学习情况:1段: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2段:提问,引起下文。3段:写了用玻璃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4段:写了用纸张造的桥的特点和承受力。5段:写了我国用盐层造的桥和铁路的特点。6段: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5、各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6、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为一段,并给课文分段,(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概括各段的段意)
7、反馈分段,概括段意的情况:第一部分(1)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第二部分(2-5)写了用玻璃,纸张,盐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第三部分(6)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思考问题:(用玻璃做的桥,用纸张造的桥,用盐造的桥)
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1段: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2段:提问,引起下文。3段:写了用玻璃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4段:写了用纸张造的桥的特点和承受力。5段:写了我国用盐层造的桥和铁路的特点。6段: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思考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第二部分(2-5)写了用玻璃,纸张,盐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第三部分(6)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我们学习了这片课文的第一课时后,我们知道可造桥的材料有许多,除了我们常见的木头,石头,钢铁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材料是可以用来造桥的如玻璃,纸张和盐,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是太奇妙了。
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作用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把你最感兴趣的桥的特点和样子介绍给大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
制吨钢扶度裂夸
2、听写词语: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裂盐层童话似乎原料扶手确实钢铁
3、过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4、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用玻璃造成的桥,用纸张造成的桥,用盐造成的桥)
听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自由发言
回忆课文内容
品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中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质疑呢?
5、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难,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6、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材料可以造桥的呢?(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发言)
过度:是呀!多么神气呀!玻璃,纸张和盐可以造桥,用这些特殊的材料造成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想看看吗?
7、出示各种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并谈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1、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题,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2、小组讨论,看到这些奇妙的桥,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3、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的句子
4、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谈谈你的体会。
5、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张可以造桥,甚至连盐巴都可以造成桥……)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全班齐读本段
2、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3、说说这些桥的奇妙之处
读课文,学会倾听和给别人适当的评价
交流预设:我读懂了桥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我读懂了造桥的材料有石头,木头和钢铁……..
回忆课文内容
资源欣赏
读课文,学会倾听和给别人适当的评价
交流预设:我读懂了这种能造桥的玻璃是一种特殊的玻璃。
我读懂了这种用玻璃造成的桥是晶莹透亮的。我读懂了美国人用一种强度很高的纸造成的桥,可以载重几吨的重量呢!我读懂了我国的青海省的盐湖上有一座用盐层造成的铁路呢!
……….
体会:(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张可以造桥,甚至连盐巴都可以造成桥……)
读课文,谈谈自己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回归主题
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围绕科学的神奇和学生热爱科学的这些主题进行发言)
巩固课文内容
体会:科学的神奇
作业布置
1、回答问题,为什么说这些桥是奇妙的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搜集一些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资料和图片
板书:
玻璃桥晶莹透亮
纸桥强度很高奇妙
盐桥万丈长
桥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索桥的故事》是作家巴金去都江堰参观时有感而发写的一篇散文,通过介绍索桥及讲述索桥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更美、更好”的东西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自己对“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的敬意。可以说本文以索桥为线索,以故事为内容,以人物的精神为主题。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阅读,并且初步具备了理解感悟文本的能力。通过第二单元第一课《长城赞》的学习,学生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体悟,本课旨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合作交流,倡导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安澜桥、都江堰”等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语句和课文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5、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教学重点:
在故事中使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教学难点:
1、体会都江堰工程与索桥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感悟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课前预习。
索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不知道索桥在什么地方,不知道索桥什么样子,不知道索桥的重要作用,更不了解索桥的故事。为此,在课前应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包括索桥、都江堰、鱼嘴、二王庙、何氏夫妇等等。因为资料的内容比较多,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搜集整理归类,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 激情导课。
1、“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缝隙 雪冤 竹索
都江堰 安澜桥(注意“堰”“ 澜”的写法)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例如:索桥什么样子?为什么要修建索桥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课文中的“石头”说了些什么?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写索桥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工程?……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老师可以将课文中的要点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预设或生成某些问题。)
四、赏析感悟。
(一)了解索桥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小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索桥建造特点的语句读一读,把其中你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
2、在小组里交流找出的句子和词语,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说说索桥的建造特点。
3、全班交流:运用书中的语言信息并结合相关资料介绍“索桥”。
4、“索桥”虽然是那样的简陋,可走在上面别有一番情趣。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人物,想象一下他们走在桥上时的感受。(可直接运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
(二)了解索桥的故事
1、刚才我们通过读重点语句并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了索桥的建造特点,那索桥究竟发生了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2、(出示句子)“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儿,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千百年来,是谁在向走过都江堰和索桥的人们诉说着它们的故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语句)
(1)“‘‘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
(2)“我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千真万确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让我们看见了那一对夫妇的心。”
3、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心和何氏夫妇的心究竟是怎样的心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建造都江堰的人们和建造索桥的何氏夫妇都具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4、全班交流
给学生留下充分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交流中围绕着重点语句进行赏析、揣摩、诵读,从而在全班的交流中逐渐感悟到:几千年前建筑都江堰的人们和建造索桥的何氏夫妇都具有“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出示倒数第二段中的语句,齐读)
5、了解了都江堰和索桥的故事,同学们知道作者在写索桥故事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工程了吗?(学生交流补充)
6、老师小结
几千年前建筑都江堰的人们和建造索桥的何氏夫妇都具有勇于克服困难,为他人着想,为多数人而牺牲自己的心。所以说都江堰工程和索桥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只是索桥的故事更深的感染了作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前者是铺垫,后者是人物精神的深化。
7、著名作家高尔基笔下的勇士丹柯同样具有这样一颗“勇于克服困难,为他人着想,为多数人而牺牲自己的心”。(简单介绍勇士丹柯的故事)
8、齐读课文第五段,尝试背诵感受最深的语句。(可简要交流背诵的原因)
(三)课外延伸,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儿,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还了解哪些故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们分享,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2、出示都江堰河索桥的相关录相图片和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然而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就能够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从而领悟到人间更美、更好的东西,那就是“一颗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使每一个人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这种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得到解决。)
五、总结全文
作者在游都江堰和安澜索桥时,被几千年前的人触动和感染,从而领悟到人间更美、更好的东西,那就是“一颗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2、 修建都江堰的人们和建造索桥的何氏夫妇以及勇士丹柯都具有颗什么样的心?(出示倒数第二段中的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二、列提纲
学习完了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列出提纲,对文章整体结构安排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三、作业布置
你的家乡还有哪些古迹?这些古迹背后发生了哪些故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考察并搜集相关资料,在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