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笔记作文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书笔记作文 篇1
咳咳,我奉命过来写读书笔记啦!这次我要写的是《理想国》啊,嘻嘻,鼓掌鼓掌!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作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作为一本影响深远的书籍,《理想国》内容不可谓不精彩,是一本可以很好了解城邦由来的书!
读书笔记作文 篇2
《平面设计配色全攻略》全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平面设计配色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平面设计配色应用。《平面设计配色全攻略》第二部分从广告招贴、书籍杂志、品牌形象、产品包装四方面进行讲解。而且每一方面书本都给出6个范例进行详细描述。这次我就从第二部分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1、配色前必须就配色方案进行受众的好感度调查。很多人认为配色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通过设计者对色彩的感觉来决定的,其实不是这样的。一般来讲,没有根据的东西是不能采用的,即使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不是推广对象具备的特点,受众同样没有好感度,那就是设计失败了。
例如,广告招贴的范例1,该招贴为一款女性日用品的广告。它以“海洋微风”为宣传主题,因此广告整体感觉应迎合轻柔的特点,采用统一的淡柔的粉色调。所以根据对受众好感度的调查我们可以主打低色量,选取对立样式,并尽可能采用浅色背景。如果我们单凭色彩的识别性进行配色,固然是高色量比低色量视觉冲击力强、散开样式比对立样式令人自由轻松愉快、深色背景比浅色背景更能增强产品的识别性。但当三者组合在一起我们看上去的效果感觉就很差,设计失败!
所以在配色前首先进行受众的好感调查是必须的。
2、为书籍杂志的设计包装前必须阅读该书。每本书籍杂志的内容都不尽相同,每本都有属于自己的灵魂,所以为书籍和杂志进行包装设计一定要通阅该书。
例如:科幻小说《幻想》。该书的包装设计由CG完成,是一本视觉识别及受众的好感度都达到5星的作品。虽然本人没有阅读过那本书,但从书名和封面来看,该书定位为幻想、深邃、魅惑的感觉,精良的人物图像非常吸引眼球,色调也充满魔幻感。使人一看到该封面就想对该书的内容一探究竟。该书的设计是成功的。
3、配色时要注意色彩与包装物的照应关系。最好使人一看外包装就能够基本上感知或者联想到内在的包装为何物。
从行业上进,食品类正常的用色其主色调鹅黄、粉红来表述这样给人以温暖和亲近之感。如产品包装的范例《奶昔》。当然,其中茶,用绿色不少,饮料,用绿色和兰色的不少,酒类、糕点类用大红色的。,日用化妆品类正常用色其主色调多以玫瑰色、粉白色、淡绿色、浅兰色、深咖啡色为多,以突出温馨典雅之情致。如产品包装的范例《Bliss女性日用品》。服装鞋帽类多以深绿色、深兰色、咖啡色或灰色为多,以突出沉稳重典雅之美感等。
由于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而其造型只占20%;两分钟后,色彩占60%,造型占40%;五分钟后,各占一半。随后,色彩的印象在人的视觉记忆
中继续保持。好的商品包装的主色调会格外引人注目,诱导消费者通过色彩和谐的商品包装,联想到商品的精美动人之外,从而产生购买欲。
因此,我们在商品包装设计时,应该注意到色彩的重要作用。
读书笔记作文 篇3
今年的暑假我阅读了曹文轩的少年长篇小说《草房子》,这本书的背景反映的是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作品主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是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
看完了这本书,我被鲜明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着。我从中有两点感触。
其一:展望今天的幸福生活,与桑桑所在时代的对比,简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时经济条件落后,物质缺乏。当时农村都是草房子,而如今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那时就连自行车都是稀有物品,全村只有经济条件好点的杜小康家有一辆自行车,而如今经济飞速发展,许多家庭都开上了小轿车了;那时人们一年只有两季的衣服,即便是春天的天气再热,但是还是要穿着厚厚的棉衣,没有春天的换季衣服,而如今穿衣服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大家都穿得光鲜亮丽的。我不由得感叹: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我们更要珍惜。
其二:当时的桑桑生活很辛苦,但是他的童年有许多难忘的回忆。他把碗橱改成了鸽子窝;偷家里蚊帐做渔网捕鱼;三伏天穿起棉衣、棉裤、戴上棉帽,成为校园里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桑桑的童年过得是那么的充实快乐。而如今我们的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缺少了桑桑的那份童真,节假日被补习班排得满满的,真想拥有桑桑那份纯真的快乐。
《草房子》让我对以前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使我更加懂得现在生活的美好。
读书笔记作文 篇4
请不要捉弄别人——《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一百条裙子》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故事。故事中的旺达·佩罗斯基不单单有着那奇怪的`名字,还说自己的衣柜里有一百条裙子。这裙子全都是丝绸、天鹅绒的,而且是各式各样的。大家常因为这件事来捉弄她。
故事中的捉弄大王应该属于马蒂埃和佩琪了。她们根本不了解旺达的感受,她们只知道捉弄旺达。旺达用她那包容的心忍啊忍啊,直到有一天,旺达终于忍受不了,转学了。她给全班留下了那一百条“裙子”。
捉弄别人真是不好。故事中的马蒂埃和佩琪老是捉弄旺达,这样让别人觉得非常委屈、难过,又让自己感觉有颗小石子飘浮在心中,难受得很。别人捉弄旺达,旺达总是忍着,最后转学了。我觉得旺达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解决,她可以对马蒂埃和佩琪大声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一些跟旺达差不多的人。例如:学习很差的同学。我们不应该前俯后仰地不停取笑他、捉弄他。我们应该帮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平时,我们就应该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
告诉你哦,我认为《一百条裙子》读一百遍也不会厌烦。那么,你认为呢?
读书笔记作文 篇5
这本书是花两天看的,429页,我一字不落哗哗都看了,阅读时,我坐在靠阳台的小板凳上,一只傻海鸥蹲在离我不远处,黑松鼠跑来跑去觅食,有时也在离地不太高的电线上奔走,猛一看就象凸起的无线小电波,乌鸦在远处不停地呱呱叫,天上大朵的白云疾飞,云层深处有架小飞机。注意到这些,是因为长时间一动不动地阅读让我实在很累,双眼疼痛不行的时候我就向外看,休息一下,再接着读,感觉自己是块大海绵,不断地吸收吸收。书的作者是《纽约时报》的托马斯。弗里德曼,译者是中国社会研究院的何帆,他在结尾处写了只有三页的译后记,但字字在理,一看就是牛人,我真希望他有自己的博客。
这本书好看之处在于商业八卦多,跨国公司例子多,说中国的好话多,三次普利策奖的获得者、新闻人,说故事当然生动锐利,而且他采访的人物不是代表微软就是来自IBM,说话都是掷地有声的,当然也有小人物,基本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那种类型,读者自然地被他牵着走,在全世界范围里跑,看着这个世界是怎么在美国人的睡梦中变平坦的,但是它真的变平坦了吗?
何帆的译后记“世界仍然是崎岖不平的”说到了技术的进步可以让历史的演变呈指数型增长,但是制度在短时间是难以变动的,思想和信仰的力量才是不可低估的,中国和印度的城乡差异和美国差距还是很大的,意识形态的对立,霸权国家的干预,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遗留的历史问题,石油资源的争夺才是问题所在,但是在热情洋溢的托马斯的笔下都不见了。所以,这才是这本“所有的MBA都在读”的书的有趣之处,一本浩浩荡荡地宣传是21世纪简史的老美巨作,天真热情地认为美国就是站在世界之颠为全世界送贸易,送福音,送科技,送工作,而一点也看不到自己给别国带来的冲击和动荡。他们永远觉得自己是家长,“根深蒂固的西方人的傲慢和偏见跃然纸上”。
当然,这本书是本牛书,作者的洞察力和总结力强悍,有系统地把一个联系的世界归纳出来。更吸引我的是,这变平的近二十年,就是我长智慧的二十年,我从头到尾地感受到了。从觉得学电脑是如此的抽象奇怪,什么1啊0啊转换,什么DOS命令,到现在小鼠标控制就可以了,从贴着邮票的书信到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从带着锁的日记到无时无刻的博客分享和GOOGLE搜索,变化是日日的。更幸运的是,我们知道以前的日子是怎么样的,现在得到的是什么,中间经过的是什么,失去的是什么。就好像我总记得趴在爸爸背上看到的星星是那么那么的亮,而现在的孩子能够看到的更多是大都市的灯光一样,我们这一代,就是记录这转变的一本会计帐。作者说碾平世界的十大动力是柏林墙的倒塌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建立,是互联时代的到来:Web的出现和网景的上市,是工作流软件:让你我的应用软件相互对话,是上传驾驭社区的力量(免费软件,博客,维基百科),是外包(印度例子),是离岸经营(中国例子),是供应链(沃尔玛),是内包(UPS),是提供信息的GOOGLE,雅虎和MSN服务,是数字的移动的个人的虚拟的内固醇(手机,手提电脑,无线网络,网络电话),这样的世界将越来越没有垂直领导,命令和控制减少了,一个合作和联系的水平世界出现了。作为网络时代的受益者,我的个人世界无可置疑地变平了。
世界变平了,美国怎么办?一本书的好看,当然不是在于作者总结历史的才能,更在于作者看问题的水平。托马斯相信科技,相信自由贸易,更相信美国人的创造力。他认为美国人的财富在于相对灵活,放松管制的自由市场经济,如大学体系,实验室;在于拥有全球监管最严格,效率最高的资本市场;在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于有世界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更重要的一点是“诚信”,这是美国成功经验中所有成分的产物。说实话,看到这里,我不再为书中赞美的中国崛起而沾沾自喜了,老美的这些财富在我们当前的仓库里目前还是少得可怜,而且这些东西我们必须自己培养,越早拥有就越往上走了。
说到公司如何应对平坦化,托马斯说到七大规则,主要还是从自由贸易角度出发的,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做最好的自己。
规则一:当世界变得平坦,并且你也感到这种压力时,你应该挖掘自己的潜力迎接挑战,而不是修建各种保护墙。
规则二:小企业应该有大手笔……小公司要想在平坦的世界里发展,必须学会采取大手笔。而要想如此,小公司就必须迅速利用所有促进合作的新工具,使自己扩展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范围更宽,程度更深。
规则三:大公司应该学会做小卖部……在平坦的世界里,大公司获得发展的一个经验就是学会该放手的时就放手。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向你的顾客和雇员提供自助式服务,不必大包大揽。
规则四:最好的公司是最善于合作的公司。理由很简单:下一阶段的价值创造,无论是在科技,生物,纳米技术,半导体,市场还是制造业领域,都将是十分复杂的,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或部门可以独自胜任。
规则五:在平坦的世界里,最好的公司在市场上立足的法宝就是经常做X光透视,并让客户知道其检查结果。
规则六:好的公司转移业务是为了成长壮大,而不是萎缩。他们通过转移业务可以加快改革的进度,降低改革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及雇用更多不同专长的人,而不是要通过解雇人员节省成本。
规则七:把工作向海外转移不只是阿诺德的叛逃,也是理想主义者的选择。
过两天来回忆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沃尔玛的神奇的供应链(成本借助科技实现的压缩),我以前一直想不通美国有那么多大超市,为什么就沃尔玛能搞得最大?而不是别人,看了他的分析,才明白了。还有托马斯说中国领导人理解能力强,很好沟通,因为他们都是学理科出生,而美国的政客多是律师,他们擅长的是玩弄辞令搞派别而很难看到问题的症结。哎,学了一年的MPA,感觉老美的政治真是做买卖,更多的是利益的交换和磨洋工,这在中国行不通。
读书笔记作文 篇6
对于阅读者来说,阅读即时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发现与创造。
写读书笔记时,由于边读边想,边想边记,就会加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维更加活跃。
经常读书学习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读书过程中,由于得到书中某种内容的“触发”而产生新的思考或在大脑中闪现出新的思想火花。有经验的读者或研究者会马上把它记录下来,否则,瞬息即逝,很快就会遗忘。
爱因斯坦主张读书要发挥创造性,记那些书本上还没有的知识,道理就在于此。他一生中,记录了许多这种出色的想法。这种笔记积累多了,待重温这些笔记内容的时候,往往会得到新的启示,把平素闪过脑际的思想火花,经过去粗取精,逐渐孕育成一种独到的见解。这是,便产生了撰写论文、发表意见的愿望。正因如此,可以说科学发现的最早文字不是出版物上,而是在个人的笔记中。
读书笔记作文 篇7
在小学的六年里,我读过许多书。但令我最难忘的一本,还是英国作家希尔写的《天蓝色的彼岸》。《天蓝色的彼岸》讲述了小男孩哈里,因一场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天堂。他在前往天蓝色的彼岸的路上,遇见了150多年前因发烧而去世的阿瑟。阿瑟为了寻找他的母亲,所以迟迟没有去往天蓝色的彼岸。哈里也想起了他的家人,非常地想念他们。于是,他在阿瑟的帮助下,来到了人间。他来到爸爸妈妈家里,向爸爸、妈妈和姐姐,依依不舍地告别。最后,他下定决心,离开了人间,慢慢消失在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关心别人,珍惜生命。让我们感悟了生命与死亡。它也告诉我们: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去后悔,因为一切已经无法改变了。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珍惜。
而有的同学却一点也不在乎:他们爬窗户、晚上放学不回家、自己打自己或是和父母赌气,去伤害自己……这些同学的做法是多么愚蠢,他们不在了,难道自己会高兴吗?况且,如果他们不幸去世了,那么,他们的父母将会是多么悲痛欲绝啊!哈里生前经常与姐姐雅丹亭吵架,但当他来到天堂后却格外想念姐姐,很想向姐姐道歉。我们还有生命,我们千万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也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宽容别人,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满快乐!希望大家看了这本书,能更加珍惜生命,快乐地过每一天!
读书笔记作文 篇8
思想是带领我们走向梦幻王国的天使。——题记
走到床前,一阵冷风吹过,让我不禁想起那让人毛骨耸立的《聊斋志异》。翻开书,打开铺满灰尘的第一页,那记载着岁月的灰尘更把我拉进一个阴森恐怖的境界。我蜷缩在床的一角,发现这里是多么的静。直立在街头的路灯这是也一闪一闪的,我把被子盖过肩头,带着既兴奋又害怕的感觉开始用眼睛从书本上扫过。“她把门窗轻轻地拢上,拂起那长长的袖子走到郎君的身旁,用她那带着香味的手绢拭去他头上那豆大的汗珠。忽然,一个黑影在轻薄的窗前来回踱步……”我的心悬到喉咙。各种奇形怪状的画面在脑海中陆续放映。这时,手心里已满是那湿漉漉的汗。原来这些情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可是作者却以生动形象的手法将他们一一列举出来,让人感到悬殊、紧张与恐惧,怪不得使它成为人们喜爱的书之一。“乔郎,我们生生世世永不分离!”最后又以温馨、激昂的语句将文章结尾。这真让我感受到想象力的无穷力量。
生活中处处有想象,就像是在大街上,你也会想到人们的摩肩接踵;在湖边,想到鱼儿在水中欢快的玩耍;天空中的白云在和小鸟谈话……我更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我在黑暗的小巷我会想到有一只青面獠牙的魔鬼向我伸出长长的手,在小草丛生的草地上与小草交谈,这些便是我在写作上充满灵感,使文章更生动。谁说想象力不重要?就是想象力使《聊斋志异》成为中学生必读的书目之一。
读书笔记作文 篇9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在贵族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初等以上教育的课程和方法是为有闲阶级设计的;手工劳动是由奴隶和农奴承担的,对这些人的训练是一种奴隶式的教育。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心智的观念是,身体的运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运用越少,就意味着这种智力活动的级别越高;真正的知识和思想完全是心的运用,而无需躯体任何部分的运用。于是,只有极少运用躯体的学科才属于自由的、高贵的学科。按照这个标准,哲学、神学、数学和逻辑是第一等的学科,其次是文学、语言、文法、修辞,等等。即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种东西,也被贬入下等的学科。因为绘画、雕刻、建筑的成就需要技术和手工的训练,教育应当训练人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去创造艺术。杜威指出,虽然产生上述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业条件已经开始消退,但是在有闲阶级对于一切劳工阶级享有理所当然的巨大优越感的时候形成的传统的东西,却仍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保留下来。
为了跟上时代的变化,杜威要求“学校教学的所有项目都应该在学校与维系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网络的联系中反映出来”,“除非把广大工人当做他们使用的机械上的盲目的大小齿轮一般,否则,他们就必须对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和器械的整个物质和社会的事实有所了解。”他呼吁真正的问题是要对所有的教育进行改造,以适应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科学、社会和政治生活条件的变化,那么已经在进行的具有这种广阔的目的的各种实验,就应被看做特别值得同情和明智的考察的。
在最后的一章里,杜威对所描述的学校的相似之点作了概括:重视所有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的品质和能力;运用自然的方法,“从做中学”;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用这些活动取代通常孤立的书本学习,以取得积极的道德效果;强调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工作,但不是在狭隘的意义上看待兴趣,一味迎合儿童,把传统的教材裹上一层糖衣,而是提出问题,使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解决问题,目的本身将提供他坚持单调乏味的工作所需要的刺激。尽管这些学校的类型、结构、课程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可是通过分析,它们显示出上述相似之点。相似的东西比相异的东西更为重要,因为它们表明了正在进行中的教育革新的方向。
全书最后归结到了“民主的教育”这个问题上。杜威认为,在最近150年间发生了改变人类生活和思维习惯的两大变化,一个是民主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上相应的变革;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发明带来的变化,也必须在课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学校划分开来,结果表明一部分学校追求传统的过多的书本教育;另一部分为应付从事手工劳动的人进行过多的“实际”教育,这是与民主精神完全不相容的社会宿命论的计划。杜威的结论是,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