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日 - 美文欣赏阅读,用心与您分享。

首页范文写作正文

《人生》读书笔记15篇

读书笔记2023-06-23 20:45:34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读书笔记1

  近日读了路遥先生的《人生》,男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让我知道努力坚持现在,不用那么彷徨,不用那么忧郁总有一天你会找到你相要的生活,你的人生也因些也美好。

  看了这本书,让我思考什么叫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那么纯粹的因为生命的美好而每天充满活力,每天踏实的生活。我想因为我没有真正接触过那么厚重的土地,在土地上认真的劳作过。也就没有办法感受土地宽广的胸怀,那包容一切的力量,那最原始生命的意义和热量。

  我想我们再也不是土地长出来的苗了,也不再把根扎在土里了。我们被架在空中,成长在空中花园之中。所以也不再那么踏实了。在空闲时间变得无聊,无所适应,太多的人沉浸在网络的世界。很少有时间再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身边微小的美好。毕业之即,才更能感受到物理的巨大吸引力,仿佛所有的事都只为了工作之后每月的工资能涨一点,再更高一点。可是那是否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了?我现在还太年轻,对于生命和生活,我了解的还太少。

  我只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为春暖花开而高兴,为每天的到来而激动。要是能一片土地就更好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生》读书笔记2

  刚看电影名就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励志片,但看后觉得一般,主要原因还是觉得理想化的成分太高。

  影片的主角张弛是一个连续五年获得顶级拉力车赛冠军的车神,因为场外非法飙车被禁赛五年,憋屈的过了五年后,他终于迎来了复赛的机会。在重重困难中,他拉来了赞助,拥有了战车,却在赛前因为车祸几乎报废。危急时刻,他的竞争对手向他伸出援手,帮助他修好了赛车。更不可思议的是,专业赛车比赛赛车手都有一个领航员负责观察路况,指挥线路,他的领航员因为车祸受伤无法通过体检,他居然只身一人完成了比赛还创造了历史成绩。剧情绝对符合小人物逆袭成明星的套路,但却不真实。张弛五年都没有碰赛车,尽管在禁赛期间中他每天在头脑中预演好多次车赛的情景,拿着一切圆形的物体就当方向盘练习,但是赛车的技艺真的就是这样练就养成的吗?

  其次电影想要表达的“奉献”这一主题显得有点过于直白。用在一句时髦的话“张弛就是一个追梦人”,他为了理想卖了五年炒饭,为了重返赛道,他公开露面进行申诉,在电视节目中求赞助,在KTV为别人献歌,在赛服上绣上别人的女友的名字……,为了梦想他确实做了很多很多。很多国外的大片其寓意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在观影的同时让观众自己领会,而影片中却要张弛给学员讲课谈赢得赛车比赛的诀窍引出“奉献”一词,以及结尾那一句“献给奉献给自己热爱的你”更是让人有点倒胃口,这是担心观众看不懂自己的电影的节奏吗?只能说韩导还是有点信心不足啊。

《人生》读书笔记3

  《人生》这部小说是我读了《平凡的世界》之后,看的路遥的第二部小说。一如《平凡的世界》语言,路遥的语言有着苏联文学的印记,景物描写刻画人心,时不时的对主人翁的命运进行点评。

  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人,我总是会困惑。高加林后来居然只能是这样的下场。按今天的我们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认为就算考不上大学,不当民办教师,我们也可以有其他的途径去城市,不一定要回到农村,但是当我看到行文末尾的时间。我就明白了,在那样的时代,能写出这样的小说,确实有某种先锋的味道,也在拷问着当时的时代。可喜的是,高加林式的悲剧越来越少了,面对现实的无力感越来越少了。但是走后门的越来越多了。后门确实比前门威力大啊。而其中单纯善良的人儿也不见了。

  高加林和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故事,现在正在这个社会不断的上演。一个男人为了更高的事业,更了所谓的共同语言而抛弃糟糠之妻,放弃初恋的故事。但如果不是高加林的走后门的事情败露,他和黄亚萍会不会走到最后呢?因此在如今社会,也许高加林和黄亚萍才是真正的一对。但路遥在小说里面却是极力赞扬巧珍的,最后也让这段爱情添上了悲剧的色彩。高加林最后的爱情归宿究竟会是怎样?

  人生当中,无非是事业和爱情,再加上家庭。高加林在没有事业的时候,拥有了爱情。可当他失去事业,爱情难道也就不复存在?这个就是路遥在小说里面的追问,对于现实的追问。在小说中,路遥对高加林这个高中毕业之后,文不能文,武不能武这种现实的揭露。对这个事情的追问也一直追问到现代。当我们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虽然现今的社会可以让我们继续留在城市,而不用担心重新面对土地,面对劳作,但是那种失落感怎么消除。如何来安置这些充满梦想的心灵。当高加林有能力,但是面对官二代,面对所谓的后门,高加林在道德和出路之间如何抉择。

《人生》读书笔记4

  《人生》是由路遥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以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一种归乡模式作为故事结构结构,以他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生命的两难抉择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静静地看完路遥的《人生》,让我的心无法平静,一直深思领悟着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是什么?有人说人生如五彩泡沫,所有的追求最后都会是一场幻灭;有人说人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都要去品尝;而我想人生是一盘棋,每个人只能下一盘,但是谁都不能保证全盘运筹帷幄,步步为赢,但是我们依然是人生的主宰者,我们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五彩幻想的破灭,更不要被动地品尝命运强加的各种滋味。

  《人生》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曲的奇妙在于其故事情节的曲折、起落,人生的奇妙在于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些什么,主人公高加林是陕北农村高中毕业的文化青年,他聪明、博学、怀着一腔大展宏图的热血,本来他的理想就是在村上当个民办教师,在农村人看来那是份高尚的职业。但是他的教室资格竟被村支书的儿子挤下去了,他只能成为一个跟他父母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此他郁闷憋屈,甚至连到集市上卖个面馍都难于启齿吆喝。就在他人生的低谷时期,他遇上了一直暗恋他的刘巧珍,她美丽善良温柔,虽是个文盲,但热烈地爱着这个“文化人”。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在巧珍的陪伴和支持下,他度过了人生的阴霾时期,准备踏踏实实做一个农民,跟巧珍过幸福的日子。

  但是好运来了,加林常年在外地当兵的叔父回家乡了,并且当上了县劳动局的局长,于是逢迎拍马的下属赶紧走后门,为加林安排了县委通讯员的职位,加林终于能够走出黄土地走进他梦寐以求的县城工作了!他的勤奋、聪慧、上进让他迅速成为县城了人人称赞的人才,在他事业平步直上的时候也遇到了感情的纠葛。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一个典型的新时代的女青年,她活泼开朗,博学健谈、家境富实、跟加林像高中一样一起探讨人生、讨论国际大事。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黄亚萍也爱上了高家林,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世人的眼光,毅然与现在的男友克南分手了,加林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决定狠下心与深爱他的巧珍分手。他的心也很痛,但是为了未来的前程,巧珍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在与黄亚萍对比中,不平衡显而易见。就这样加林和亚平开始了罗曼蒂克的爱恋,亚平的爱是大胆炙热的,她对加林有着很强的占有欲,这点跟温顺可人的巧珍根本不一样,为此他们也时常有矛盾,虽然现在的日子让他有点飘飘然,也是他梦想中追求的,但时常会想起巧珍那可爱亲切的脸,让他内疚后悔。于此同时,伤心欲绝的巧珍答应了别人的求婚,急匆匆地嫁给了一样没文化的农村人,但她的内心还是深深爱着加林哥,她永远也不会忘记他。

  正当加林事业爱情春风得意的时候,一场灾难似的打击向他袭来。。克南的母亲出于报复,揭发了加林工作走后门的事,加林被县委撤去职务,变成社员,他又要回去当农民了。这对正满怀热情、想闯出一番事业的他是天大的打击,他无法面对生他养他的黄土地的乡亲,无法再和亚平恋爱,也失去了巧珍,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农民的命运,这到底是生活跟他开了个玩笑还是他跟生活开了个玩笑?

  但是乡亲们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多他冷嘲热讽,而是同情热心地伸出了一双双粗实的大手,鼓励他安慰他,正如德顺爷爷说的“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最终加林深受感动“一双失去光彩的眼睛重新飘荡起亮点火星”扑到在这片土地上。

  其实同样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能理解加林的追求和抱负,作为贫穷落后农村中少有的读书人他想摆脱农民的命运、走出大山、闯出一番天地这本无可厚非:对于他对爱情的选择,选择了对他发展有利的有共同语言的亚平,抛弃了深爱他的单纯善良的有着金子般心的巧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情有可原的,最终他也发现了自己真正爱的还是那个可爱美丽的姑娘巧珍,只可惜为时已晚。高家林人生的跌宕起伏并不是个别现象,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处于一个时代的广大的青年人,他们血气方刚,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生活总不是一番风顺的,有很多的岔道口要去抉择,无论选择的结果怎样,都要自己去承受,痛苦、辉煌、爱情都是人生道路上必须承受的必修课。《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正如路遥引用柳青的话所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事业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能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在这个繁杂、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须与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吴哲一样,时时怀着一颗平常之心。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浮躁、消沉,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

  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不也无憾吗?人生本没有意义,是我们给它按上了意义。

  人生只有一次,正如《童梦奇缘》中冯小刚的那句经典台词所说的一样: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所以我们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的未知性,把握人生的抉择,把握人生美好的爱情、把握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揣一颗事事平常心,走好奇妙人生的每一步。

《人生》读书笔记5

  读路遥的《人生》,我深刻领悟那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我想故事的结局一定像我们每天所走的路一样,一样的实在。其实孙少平就是高家林未来的写照,一个有韧性血气方刚且能屈能伸的男子汉。无疑孙少平是完美的,是让每个读者都赞扬的那种;而高家林却是那种桀骜浮华爱慕虚荣的,自视过高患得患失的,让人感觉恨铁不成钢的那种形象。可,难道孙少平心中就没有过波澜,他就不想田晓霞死后能再拥有像金秀这么漂亮女人的爱情。我想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像是在问一个结过婚的人是不是就没有爱的欲望一样,答案是显然的,可是有一种比爱更重要的责任压在他们身上。他一定也是想的,可他知道自己以不配去拥有这份爱,他没法给她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没法不让她每天不担心害怕,所有他选择了拒接,选择了煤矿那一个破败却温馨让人留恋的家。而巧珍,是当时朴素善良农村妇女的写照,她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红梅一样,一样有一种对爱情的追求。她甚至比郝红梅更痴迷,更陷的深,对爱情更执着。可人生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摔倒了,失败了,丢失了,她们站起来,看着那愈来愈远的背影,最终她们都选择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一种更热爱土地的生活。对于黄亚萍来说,这场恋爱只是一次野外漫游的邂逅,只是春天里的一场梦而已,虽然美的让人落泪。

  《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因为“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正透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有谁能在这条道上一马平川。人生是我们没法迈过的槛,而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加!

《人生》读书笔记6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鹅,一对毛眼眼望哥哥……”

  渺远的陕北黄土地上,一曲跌宕悠长的信天游翩然入耳,女孩清澈而嘹亮的歌声撞入心田,秋波动人的双眼正凝然远望着那个身影,清纯而幸福的涟漪在眸间流转。纸页摩挲间,这个美丽的画面跃入脑海,竟不知觉间令我沉醉。然而,当我终于忆及这书名“人生”之时,又不禁愕然于这淳朴民谣中营造的甜蜜,浪漫与天真的氛围,与这两个沉重而实在的字眼所产生的鲜明对比。最终,一本书读完,我才恍然明了,其实这故事本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对比与矛盾,实不负这平凡却深涩难料的“人生”二字。

  读这本书时,总不由地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设身处地地感受着一介凡人被那时代暗流所裹挟的命运。我为高加林被顶替职务回到农村而感到难过,却又为他在巧珍的陪伴下逐渐走出阴霾而感到温暖,为他在爱情的矛盾中艰难抉择而感到担忧,最后又为他理想破灭重返土地的结局而唏嘘感叹。我曾为此陷入到一个下午的怅然若失之中,仿佛目睹了一个志存高远,满腹才华的年轻人在生活的激流中奋勇挣扎,却最终被无情地打败在了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我惋惜,惋惜于一个辛勤耕耘的农夫在秋风萧瑟的时节里颗粒无收,无处控诉命运的不公;惋惜于一个斗志昂扬的战士被过早地挫灭了锐气,不得不屈服于残酷的现实。我惋惜,惋惜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勇敢的人与社会大潮进行博弈,却往往以失败告终的悲剧。

  有时,回想起书中的高加林那一段在起伏与波折中奋力挣脱既定命运的光阴年岁,我不禁陷入长久的沉思。高加林出生于偏僻的农村,他本应同父辈们一样安分地当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是书本带来的知识却又偏偏在这个落后而蒙蔽的世界中播撒下了些许光的种子,为这个封闭而灰茫的阶级划开一条逃离的细缝。他开始有所希望,有所追求,他想要蜕变,去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他为此奋斗二十余载,一步一步,缓慢却坚定地迈进着,多年的付出凝结促成了他胜任的民办教师一职。怎奈,有些现实终究是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他拥有学识,但他却深受身为一个农民的限制,即使他被如此不公地顶替下岗,他能做的却仅仅只有忍气吞声,甘于命运嘲弄般的摆布。高加林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直到他最后一条远走高飞至新疆的去路也被堵死,仅存的希望火苗又一次被冰冷的现实浇灭。

  终于,在现实的催迫和理想的诱惑下,他承受着道德的谴责,背弃了心中的正直,怀着侥幸心理踏上了通往上一级社会的唯一跳板。最后,在享尽了漫长人生中短短数月的巅峰之后,他从最高处重重摔回了现实,宣布了他与命运无数次艰难较量的结果——被困在原点,一败涂地。纵观高加林这一生的种种经历与结果,我的脑海中便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若使最终的失败已成定局,那么这付出的一切是否还有意义?

  想必路遥写《人生》时,一定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时隔多年,路遥对待这个问题的想法已无从深究,但当我重新合上这本书时,我想我已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如果让我用最简洁的方式去概括书中高加林的命运,那必定是一个“惨”字。高加林确实是惨,他只因自己比村里的其他人多了一些知识与开阔的眼界,多了一份理想与追求,便在时代的洪流中撞得鼻青脸肿。然而,难道这些在与命运的拼搏中留下的累累伤痕,仅仅是为了去渲染一种无谓的悲惨,实则毫无价值吗?也许,最后的最后,高加林已再无机会去完成他的夙愿,但当他独守一方黄土,回首往事之时,不会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他的青春曾点燃过的理想的火苗,他的内心曾涌动过的激荡的热血,他的生命曾谱写出的昂扬的战歌,会将他与那些毕生俯首于黄土地的人们从精神上区分开来。这便是有所行动与无所作为的区别,这便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一生,是否能问心无愧的区别。读后感·人生一世,在天地间走过一遭,是不是应有些铮铮铁骨,去勇敢地同命运一搏,去追寻真正的理想呢?不论结果如何,曾经奋斗过,努力过,曾经在世界的某处留下汗水与眼泪的痕迹,那至少也是一个人活过的证明。而真正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在人生纬度上,也不过是一种历练,是一块个人历史的里程碑。

  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莫过于人使自己不断进步与超越的能力。《人生》一书展示了这种社会缩影下的进步的朴素表现,即使书中的高加林失败了,但正是这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在时代大潮中奋进着,他们的躁动与野心,才成为了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

  时至今日,距小说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结束已相距多年。但是悲剧是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即使是如今的二十一世纪,高加林的故事也必将一次次地上演。毕竟能真正实现人生层面上的理想的人、真正可以称之为“成功”的人,总归是少数,而那些剩余的大多数,要么甘于平庸,无所作为,要么一蹶不振,泯然众人。这或许就是路遥想要着力表现的、不局限于时代的、残酷却真实的人生。

  读毕此书,高加林的人生暂且告一段落,而我也终究要面对独属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本书所讲的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但正是这种朴实而平凡的悲,带给了我极大的启迪与激励:既已知天地人的局限,就不如放手一搏,带着理想与冲劲踏上旅途,只求不负韶华,无愧本心地走向归路。人生如此,不过一次仗剑闯江湖的快意与豪情,以豁达的襟怀去容纳世间百态的风风雨雨,何必计较命运的得失,更何必为此而悲戚忧愁呢?或许这就是笑对人生最潇洒的姿态,是行走一世最无悔的结局。

《人生》读书笔记7

  这本书看了一大部分的时候心里一直是失望的,觉得它盛名太过,而毛姆的叙述一跳一跳的,他还会突然自己蹦出来阐述些道理,所谓“夹叙夹议”的风格,随意了些,文笔也不够生动,或许是因为翻译的问题。

  再者,关于爱情和男女关系的“哲理”很犀利但……有歧视女性的嫌疑吧?即便很多时候女性在恋爱中真的很无理取闹和没头脑可……作者瞎说什么大实话,更多的还是很聪慧明理的女性呐。看到快结束时描述主角画家的结局,猛地攫住了人心,这是最吸引我的部分,然后,就冷静而开放式地结尾了。

  作者有意地用一种疏离、陌生的语气描述小说主角的事迹,只是当这一点被反复强调的时候,显得过于倾重神秘性,值得读者怀疑。怎么解释一个40岁、有美满家庭的证券经纪人突然地抛妻弃子,如苦修般倾心艺术、再不与世俗同流?如用玄铁宝剑冷酷残忍地削断一般,他将自己与世俗划割得一清二楚。用作者的说法就是他类似猛地被魔鬼或激情附了身,不能被解释。“好吧好吧,你是作者,你说的都对。”我只能这么敷衍地想了。

  虽然没想象中有看头,但《月亮和六便士》想传达出来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确实能让人反思一下。现实中,安定美满、名利双收、众人口中成功的生活就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赞美吗?从没想过走出这生活、暴露在生命真义的灵魂拷问下的人,究竟有没有最大限度地真正活过?像主角一样过了17年平庸美满的生活后放下一切去追求理想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必要?或者,想要追梦的人们非要等到那样厌倦了一切的时候才能决绝地寻求意义?再或者,人会在平凡中消磨掉曾经的梦想进而固守成规下去吗?

  关于人生的意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推崇这一种贬斥那一种有时是很容易的事,可怕的是,有多少人只是随波逐流地过完这“一次性”的一生?书中主角对自己过去的生活进行了破坏性的毁灭,此后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痛苦挣扎的,但他的心灵在日益丰盛、圆满。对过去生活的破坏,其实是对自己的否定、逃离、撕裂,连同自我在内,焚烧一切,才能涅槃。

  可这样的生活和新生的过程太过惊骇和冒险了,我们舍不得对自己下手,也受不了世俗的眼光,往往落荒而逃,离真实的人生越来越远。如书中主角的原型高更、流浪在撒哈拉沙漠的三毛、归隐务农“心远地自偏”的陶潜一般追寻理想的人太少了,也太珍贵,这些人的灵魂有动物一样求生的野性和本能,他们循着本性肆无忌惮地野蛮生长,而我们受“文明”的驯化,总要想方设法地将这野性和本能藏起来。

  不论哪一种生活,都是值得过的,自己的人生和心性,却不能拱手让人,我们只能自己主宰自己,拼了命地对生活刨根问底,一窥无限宇宙中原始又质朴的真谛。

  回到宇宙深处的那天,心会像星星一般闪耀。

《人生》读书笔记8

  一个六十三岁的女人,做了几十年的家庭主妇,因为丈夫出轨,她要开始接触这个社会,过新的生活。

  这个过程当然没有那么顺利,她发现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是和她格格不入。她发现她自己的那一套规则并不是没一个人都会遵守,这让一个之前一直过着程式化生活的布里特-玛丽非常郁闷。

  她生活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她有一个比她优秀的姐姐。她本来可以像是空气一样在家里按部就班地生活,但这一切都被她姐姐的死而打乱了。

  她的父母开始吵架,她在家里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她也变得更自卑了。

  越是自卑的人就越是喜欢过安逸的生活,因为自卑,所以不敢接受生活中的变动,担心每一次变动都带来的都会是麻烦。

  布里特-玛丽很可怜。她极度依赖丈夫,长时间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人,让她变成了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

  她因为害怕在睡梦中死去,怕自己死了还没有人发现而不敢睡觉,怕自己不体面、不文明,因为怕死,不愿意去旅游,只看着地图畅想着巴黎的美好。

  她严格按照自己的清单做事,一板一眼,俨然是一副有强迫症的样子,就这样死板地过了半辈子。直到丈夫出轨,她和丈夫离婚,这一切才变了样。

  可是这样一个固执、自卑、在意别人看法又坚持自我的人去到了博格之后,一切就开始改变了。

  她渐渐融入那里,渐渐和那些跟她完全不一样的人打成一片,和那些她本来看不惯的人成为了朋友。

  她甚至想去接受一段新的感情,可是却被她前夫打乱了。

  她的前夫和情人分手,重新找到了她。

  可惜,她的前夫虽然回来找她,虽然她的前夫也在慢慢改变,但她前夫对布里特-玛丽的需要不像是因为多爱,更像是因为依赖,因为习惯。

  六十多岁的年纪,想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确实不容易,也难怪在她丈夫回头的时候,她也有回去的打算。

  不过还好,博格这个地方改变了她,这里的人改变了她,她终于还是愿意不去依附别人为自己而活。

  以前她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都是来自于肯特,现在她终于能自己去看这个世界了。

  一开始对玛丽这个人挺没有好感的,她固执且没有自我,张口闭口都是肯特,越看越生气。随着故事的发展,她也渐渐变得可爱了起来,越来越像是个“玛丽小天使”了。

  可惜玛丽和肯特离婚的太晚了,他们如果早点离婚,玛丽就能早点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了。毕竟她现在六十三岁,如果在三十岁的时候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没有被所谓的“家庭主妇生活”荼毒这么久,她也不会这么神经质。

  不能接受玛丽觉得家庭主妇也是一种职业的说法。

  家庭主妇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职业。

  为家庭付出、照顾家庭,这也没什么不对,但这绝对是两个人的事,不该是某一方的全部责任。

  玛丽做家庭主妇的这段时间有多长,她和这个社会脱节的时间就有多长。

  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她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朋友,她把自己所有的寄托和依赖都给了她的丈夫,可是她的丈夫还是抛弃了她。

  离婚之前,她没有自己的生活,甚至连孩子都是她丈夫和前妻的。

  在那个家里,她是以妻子的身份过着保姆的生活,而她竟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样值得吗?

  当然不值得。

  根据书中提到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像是阶梯一样,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呼吸、食物、水)可以让人活下来。如果不能满足,人类无法生存。

  安全需求可以让人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如果生活不稳定,失去安全感就会变得孤独、自闭甚至思想变得极端。

  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家庭不幸福,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许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让人变得偏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人类的感情很复杂,有了情感上的满足会让人很快乐,这也是得到幸福的最基本条件。

  尊重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可以让人获得成就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可以让人变得更有自信,反之则会让人为了得到尊重需求去做一些使自己进步的事,对一些人来说可以起到激励效果。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在前四种需求都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发挥自己的真善美,去不求回报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以前的玛丽甚至无法获得社交需求。

  但是在博格生活的这段时间,她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有了朋友的关爱,还有了斯文对她的爱慕,她实现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又在之后的种种事情中,得到了大家对她的尊重,让她实现了尊重需求。

  她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委屈自己过依附着肯特的生活了,她想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的这一年,她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她不再去做谁的附属品,她就是她自己人生的主角,她终于自由了。

《人生》读书笔记9

  我荒废了个半月的寒假,闲来无事便看了《人生》这本书,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相信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的身边也还是有许许多多的高加林,空有才华抱负却怎么也逃脱不了农村的落后与封建。为爱执着,善良如金子般的巧珍,为她的不幸同情的时候也在佩服着她的勇气。她爱高加林,爱到骨子里却还是没能和高加林在一起。或许有人会说高加林没有良心忘恩负义,但我想可能是因为高加林对巧珍的爱还是抵不住外面的诱惑,还是没有他的飞黄腾达重要。德顺老人是我最敬佩的,他有相爱的人却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在一起终生未娶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平凡的话语中蕴含着大大的哲理。有人会说一个农村老人能说出什么有见识的话,但我会说子非鱼安知鱼之见解。

  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走后门的非常反感,而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风气。是啊,有关系好办事,没关系只能空有才华无处实施。有的没有关系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或者是代价,还有的会把自己的'婚姻当成了平步青云发家致富的工具。在这个社会上,我不知道长久下去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起码现在看来,还是挺平衡的。但是城市对农村的偏见只是有一小部分得到了改观,骨子里还是有很大的偏见。我不知道他们的优越感是从哪里来的,还是那句话,不了解就不要对任何人和事做出有失偏颇的见解。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在这个世故的社会,知世故而不世故,便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人生的路还是要自己走的,苦痛欢乐都要自己经历。一生之中不管成就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家人,待人真诚就好。既然人生怎么都要好好过,那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要相信,总会有人能理解你陪伴你,给你信心和勇气。所有的词到了最后都变成了家人。是家人不是亲人,亲人太多家人只有那几个,不管在哪,有家人的地方,才有家。

  人生下来,就要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中途可能会遇到一个人然后生人,看着孩子过好自己的一生。酸甜苦辣咸,百种滋味万般姿态,低姿态过好生活。这,才是人生。

《人生》读书笔记10

  睡到别人随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敲响你家门的时候才起,简直太可怕了。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布里特-玛丽的人生信条之一。

  成年可以后在公众场所大笑有心理负担?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必须毫无差错?不能让别人知道我早上睡到了十点钟?不存在的,布里特·玛丽用一本书的人生讲述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有些时候,继续生活下去还是比较容易的,你甚至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只要你明白自己究竟在哪里,根本不用知道自己是谁。

  她坐在黑暗中的木凳上,凝视着海报上那个让她一见钟情的红点,那正是她热爱地图的原因。因为年代久远,红点已经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已经发白,但它还在那里,嵌在地图左下角和中心点之间,旁边写着“你在这里”。

  是的,“你在这里”。

  从最初,母亲一直很失望,活下来的是布里特·玛丽,而不是比她更优秀的姐姐。接下来,肯特总是说她没有幽默感没有想象力,连有香水味的衬衫也不愿自己丢进洗衣机,即使她所有的生活都以肯特为主。后来,在博格,她当了孩子们的足球教练,哪怕她不怎么懂足球,但她是被需要的。在博格,她第一次有了想讲笑话的冲动,在博格,她交到了第一个朋友,在博格,她第一次喜欢上了足球,在博格,每个人都会记住,她曾经来过这里。

  按清单做事情的布里特·玛丽,发动了汽车,带着充足的汽油,驶向巴黎――她一直想去却从未去过的地方,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布里特-玛丽不知道太阳是什么时候冲破天空永恒的灰色阴霾升上地平线的,但它好像已经开始憧憬下一个季节的到来。

  人生是一种冒险,冒险就应该是冒险的样子,不是吗

《人生》读书笔记11

  《人生》这本书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每读一次,都会被感动一次。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感动,从感动进而到感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影响一生。

  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里,知识青年高加林身处穷乡僻壤,却一新向往着城市里美好的生活。在他最落寞最孤苦无助的时候,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刘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深深地爱着他,用似水的柔情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给了他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然而他们如胶似漆的日子并不长久,一个意外的惊喜,高加林有幸进了县城,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工作中他又遇到了昔日的同窗黄亚萍,两个人一拍即合,很快打得火热。最终高加林无情地抛弃了刘巧珍,善良的巧珍面对现实,只好在山村里找了一个农民嫁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高加林与黄亚萍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时候,正当他们热恋得难舍难分的时候,高加林“走后门”进城工作的事情被告发,他被辞退了,只好无奈地与黄亚萍分手,卷了铺盖卷灰溜溜地回到了山村。这部小说写得很好。好在哪里?好就好在反映的都是现实生活,不像琼瑶的小说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觉到书中的人物好象就在我们身边,高加林似的人物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见过,我们不是通常把他们称作“陈世美”吗?这些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的“陈世美”实在可恶!好在老天有眼,这类人物往往没有好下场。高加林的人生经历发人深思。人生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重大的选择,这是现实生活给我们出的“选择题”,在“选题”时一定要三思而后选啊!选错了往往没有改正的机会了,高加林就是因为选错了“题”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当他被辞退后,与黄亚萍分了手,回到了家乡,此时深爱着他的巧珍已成为人妻。他变得一无所有了,当他站在大马河桥上,手抚着桥栏杆,想起第一次卖馍返回的时候,巧珍就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想起在这同一个地方,他不久前又曾狠心地和她断绝了关系……眼下他又在这里了,可是他现在还有什么呢?他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了,黄亚萍又退回到了他生活的远景上;亲爱的刘巧珍被他冷酷地抛弃,现在已和别人结了婚。他真想一纵身从这桥上跳下去!这一切怨谁呢?想来想去,他现在谁也不怨了,反而恨起了自己: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

  他渐渐明白,如果他就这样下去,他躲过了生活的这一次惩罚,也躲不过去下一次惩罚——那时候,他也许就被彻底毁灭了……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当他从公路上转下来,走到大马河湾的分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了。

  他很快又想起,他和巧珍第一次相跟着从县城回来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分手的——现在他们却永远地分手了。他也想起,当他离开村子去县城参加工作时,巧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送他的。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接他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他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他嘴里喃喃地说:”亲爱的人!我要是不失去你就好了……”泪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从指缝里淌出来了……他后悔了,可是此时已经后悔晚矣,太晚了!刘巧珍,那是多么好的一个姑娘啊,除了没文化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用得顺爷爷的话说,巧珍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却把已经到手的金子又给扔了。当巧珍听说加林被辞退了工作,还去村长家为加林说好话,求村长给加林谋个民办教师的位置。当得顺爷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加林后,加林身受感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更加后悔了。

  小说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噢,我倒忘了给你说了!我刚才去明楼家,正碰见巧珍央求明楼,让他去公社做做工作,让你再教书哩!巧珍说得鼻子一把泪一把!明楼当下也应承了。不知为什么,他儿媳妇巧英也帮巧珍说话哩。你不要担心,书教成教不成没什么,好好重新开始活你的人吧……啊,巧珍,多好的娃娃!那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一样啊……”德顺老汉泪水夺眶而出,顿时哽咽得说不下去了。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小说写到此处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深深地回味。这一声“我的亲人哪”是一声发自肺腑的忏悔,也是高加林心底痛苦的呻吟。此时高加林非常后悔,假如上天能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一定会选择巧珍,只可惜这种机会再也不会有了!在我们的人生中很多机会往往只有一次,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好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就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人生》读书笔记12

  看完路遥的《人生》,有些小感慨。也许人生真如戏剧一般,五凑六合的,有时眼看要成功的事,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有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反而出现了奇迹。时代背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但选择也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高加林可以说是一个人才,他有理想,有抱负。然而,在时代背景下,由于家庭出身他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好不容易再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又被人挤下台,从半个知识分子又回到了农民的生活。他的人生一波三折,也导致了他个人情感纠葛多变。虽喜欢巧珍但在最后他们的爱情还是被现实的一系列不协调、不适合、不般配所扼杀。巧珍很爱他,但这种爱在现实文化差距、思想差距等的冲击下不堪一击。现实啊,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从现实出发,尽管有再大的理想、再高的志向,一旦脱离了现实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在命运的捉弄下,高加林再次失去了工作回到农村时,面对全村人的舆论,一种失落与绝望从心底油然而生。而此时,村里顺德爷爷的一番话点醒了他,"你啊,刚刚二十四岁,怎么能有这么混账的想法。如多按你这么说我早该死了!而我百岁的孤老头子,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是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他几年!别说你这懒娃娃喽!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还是有意义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双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铺过路,修过桥难道不是活着的意义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说法这叫幸福。"看到这里,我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我们每次抱怨自己所面临的压力时,这一切和真正的痛苦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一切的压力和不幸仅仅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然而有时我们却会为小小的一件事情、一次挫折、一次失恋而绝望,想一想生活其实挺好的,不要因为某一次而否定终生。

  人生,本来就是弯弯曲曲的,但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在这不平坦的路上发现生活的美并找到人生的意义。虽说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能影响你的一个时期,也可能影响你的一生。

  生活有时能把现实变成梦想,有时也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有时会把社会中的各个角色调换,有时会把好事弄巧成拙,关键看我们怎么去走这条人生之路,路上会有很多岔道口,我们选择之前也会迷茫失措,也许也会和主人公犯同样的错误,说白了这就是人生!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在选择之前看到了人生这本书,它让我们学会了在选择之时三思而后行。

《人生》读书笔记13

  挺……温暖好玩的一篇文吧。

  学霸女主和校霸男主因为一起跳下水救孩子的机缘下互穿了。我喜欢这种因为对方都变成更好的自己的感情。

  受身份性格和成长经历的限制,他们都有自己的盲区,但都从对方的生活中明白了很多道理,也为对方解决了很多事情,这都是原本的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哪怕他们本来就是挺优秀的人了。

  但互穿还是使他们改正了自己原本的缺点,成为了更好的人。

  以及,我会说男主同班同学那种想要自己拿着从爸妈那里得来的钱自己出去生活的念头我也有过吗,小时候太幼稚也把在外的生活想得太简单了,不过我那时倒是没想过要放弃学业。

  前期于我而言更加有趣,两人穿回来谈恋爱之后我就有些意兴阑珊了,前几天完结后才一口气看完。

  还不错吧,让我get到了一些从前看小说看电视剧不能理解的青春期男生那种活力四射的帅……?

  女主有些早熟,一开始觉得男主心性偏孩子气的可爱,但碰到事情意外的可靠谱。

  我曾经不太懂什么样的才叫成熟,朋友告诉我是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不是外在的表现。

  就是男主这样的吧,哪怕有时候像个大男孩,但很靠得住。

  这两个人在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家庭、同学朋友都变得更好了。真好。

  看文的时候乔南很耀眼,所以心绪总是跟着他走,沐想想非常的沉静,像一汪澄净幽深的湖水,番外想姐准备生产还那么冷静的样子真是很大佬了,反而是乔南被吓得上蹿下跳的,也是非常可爱了。

  最后还有抱阳观的串场,惊喜。

  喜欢这篇文,也喜欢这一对。

《人生》读书笔记14

  人生有时是那么的戏剧性,上一刻可能还是平步青云,下一刻可能跌落至人生低谷。人生这条路,起起伏伏,迂回曲折,还是该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

  看完这本书,脑海中挥不去巧珍哭着求高明楼再让高加林教书的模样,高加林沉痛的呻吟还震动着我的心。命运真是和高加林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没能考上大学的高加林刚适应了教书的日子,村里的“大能人”高明楼走后门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了高加林的位置。高加林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怒火,任双手鲜血淋漓,任身体精疲力竭,这也是他对权势压迫的无声的无力的反抗。然后没有多久,命运再次垂青了高加林。他的叔父转业回乡,他再次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通讯干事。这个满腔激情与活力、才华横溢的俊朗小伙很快在城市大显身手,成为一介名人。然而,命运又一次的捉弄使他彻底被判回了黄土地,这一次,他失去了前途,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

  高加林本来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同时又有勤实,坚毅,聪慧的心性,他应该拥有一个大的舞台来发挥他的才能。然而,复杂的社会、错综的利益关系是他这个没有背景和权势的的愣头青应付不来的。他踏入社会还不久,虽然已体会到了竞争的残酷,社会的不公,但身处那样落后的时代,贫瘠的农村,他根本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

  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感到钦佩;对于他的职业生涯,我感到惋惜;对于他的结局,我感到同情,但他的爱情让我看到了他的自私和势利。在他被赶回农村,失落失意的时候,是巧珍,这个纯真热诚的女孩给他安慰和希望,让高加林走出失业的阴影,重新燃起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即使村人之间传出了他们的种种难听的绯闻,即使自己的父亲极力反对,即使高加林回到城市工作,她都从来没有过一句对高加林的怨言,一直为高加林做着自己能做的事。即便是高加林向她提出分手的时候,她也是强忍着泪默默接受了;即便是嫁给马栓后,她也袒护着高加林。用德顺爷爷的话说:“巧珍,那就是一块金子呐!”直到最后高加林才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孩。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站在岔道面前,当作出决定时,要记得在失意时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

《人生》读书笔记15

  小时候曾经有过很多理想,见到老师有教师节礼物,自己就嚷着要当老师;看到武侠小说里侠客们那么威武,又有了要当侠客的愿望;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谍战片,当间谍的理想又从我的小脑瓜里冒出来?????

  理想就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句话涌进我的脑海: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对!我应该做一份大事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然,空有理想不够,更要付出实际努力。我不由得想起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他经历了怎样打的打击才坚持下来苟且偷生,他是多么伟大!每每想起他,我的心里就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感觉。仿佛是惊讶与赞赏的混合物,让我十分激动。

  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个闪光的名字:诺贝尔。他,被人们誉为炸药之父,从小就有远大抱负,长大了曾因为一次炸药实验而致残,被自己感动参加实验的父亲与儿子不幸遇难。他却并没有被打倒,经过短暂的悲痛后,他又树立起决心,接着研发炸药,经过无数次失败后,最终成功了!

  渐渐的,脑海里浮现出越来越多的名字,这些都是我在《理想点亮人生》中看到的,让我感慨万千。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向理想付出努力吧!